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范敏 《地理教学》2005,(3):17-18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概念,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地理概念往往难以接受,单靠教师的讲解,似乎很难解释清楚。例如,地转偏向力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往往只是机械记忆结论“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如果采用以下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谭富才 《地理教学》2009,(8):20-20,18
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学习地理重在理解。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困难、掌握不牢。我在地理教学中,潜心研究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发现有好多地理原理,如果借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学习,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会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会使地理知识变得既容易又有趣味。物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谭富才 《地理教学》2008,(12):17-17
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学习地理重在理解。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困难、掌握不牢。我在地理教学中,潜心研究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发现有好多重点地理原理,如果借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学习,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会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会使地理知识变得既容易又有趣味。物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一、疏通思路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  相似文献   

5.
孙兴云 《地理教学》2005,(11):28-29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解释教材内容涉及到的主要地理概念,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概念网络体系,达到知识灵活运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曹锁庆 《地理教学》2008,(3):28-29,23
在一次关于初中学生对地理课堂喜欢程度的调查中,有21%明确表示不喜欢,有51%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只有28%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些数据非常不乐观,也迫使我们地理教师反思:为什么学生普遍不太喜欢地理课?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学科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基础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7.
李世军 《地理教学》2012,(18):47-47
初一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有一处实践知识——降水量的测量,要求认识雨量器的构造并掌握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较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也限于教学设备的不足,每次学到这部分内容,我都只能借助图片和苍白的语言完成。教师教得没底气,学生学得抽象乏味。斟酌再三,我决定今年通过实实在在的探究实验完成这一内容。首先,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了雨量器的结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雨量器。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并给每组发放了我自制的外套筒(用直径20厘  相似文献   

8.
教师讲授完新课后,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难点已经基本突破,对每个知识点也都能够识记和理解。但是,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还比较零散,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讲授完新课后,往往要进行小结,把所有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纲要化或图表化。地理...  相似文献   

9.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的海洋、陆地表面温度升降的差异这一原理一直是气候这一章的重点。因为它既是造成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又是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因素。然而它又是难点,仅通过老师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水体、泥沙在模拟阳光照射下的升、降温差异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其温度变化的差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海陆升、降温差异的规律及原理。  相似文献   

10.
杨小华 《地理教学》2014,(11):39-40
正一、学生基本知识缺乏型的错误资源开发与利用地理学科具有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开发学生错误资源要体现地理规律性、生活地理性和学生实践性的要求。1.与类似概念相混淆——强化理性认识知识缺乏型学生的错误认识主要集中在与类似概念相混淆,原因是前后知识干扰,类似"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大量规律性的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但地理口诀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相似的口诀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现混淆;死记口诀导致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如果真正理解了地理原理,解题时就能灵活运用,就能省去许多繁琐的思考,达到立竿见影、出奇制胜的效果。一、慎用地理口诀1.相似的口诀容易引起记忆混淆在等高线图中判断河流的流向的口诀是:"河流的  相似文献   

12.
李梅 《地理教学》2010,(2):18-21,14
地理概念若仅靠知识问的逻辑关系表述,就会使地理概念空泛、形式单一,成为抽象教条的罗列,学生学习概念时就会缺乏生活的体验性、真实性、具体性,只有记忆文化而缺失思维文化。教材在编写概念时,在注重知识构建的同时,要注意概念呈现的情境性、生活性与社会性,赋予概念生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树民  成韬  汪涛 《地理教学》2021,(5):7-10,41
灾害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理解以及人类与其理性相处和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了便于灾害地理教育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灾害地理教育课程校本建构,实现灾害知识接受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努力回答新时代灾害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地形”一章中“地形的变化”一节,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又很强。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为了把这些抽象的理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快速理解消化,我采用了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促使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高一地理第一册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自然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内容抽象,不好理解,进而学习兴趣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便让学生喜欢地理课,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学习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反之则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学习目标难度是教科书学习难度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二级知识点的内容层次和数量多少,包括知识广度和知识层次两个维度。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材国际比较课题组提出的"教材学习难度"指标体系,将学习目标难度定量化,对美国和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共有主题之一"天气与气候"进行学习目标难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的学习目标难度得分为7.26,大于美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的6.575,说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相较于美国学习难度偏大。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上的学习目标难度差异,在编写相关教科书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当中,地理方位判断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之一。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习要求较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同时读图能力、空间思维和判断能力也较差,使得在学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难题。"地理方位"应用部分侧重考查地球表面物体运动朝向、地球表面两点距离、时间、日出日落方位和影子朝向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地理方位的准确把握。因此,探讨如何准确判断地理方位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9.
房晓飞 《地理教学》2014,(3):41-42,58
正为了使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复习更有针对性,我对所教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地理学习方面的调查。其中,"你认为初中地理最难学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问题,80%的学生回答为"区域地理"。对学生而言,抽象的"地球的运动"不是最难的,晦涩的"地形图的判读"也不是最难的,而丰富多彩的区域地理却让他们陷入地理学习的困境。那么,区域地理难在何处?——我想,问题应该源于学生意识里的"繁与杂"。  相似文献   

20.
沈新荣 《地理教学》2014,(13):18-20
一、相关概念介绍"可视化教学"是指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利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图像、视频、软件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有利于增强地理事物的直观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地理事物的特征、差异及成因,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