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树中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7,11(2):148-153
通过对地震断层陡坎演为过程的分析,应用均匀物质扩散理论建立地震断层陡坎的形态方程,推断古地震断层陡坎的年龄,从而确定古地震事件的期次及年代。用该方法对二台活断层古地震断层陡坎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用其它方法确定的古地震事件的期次及年代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2.
李安  万波  王晓先  计昊旻  索锐 《地震地质》2023,45(1):111-126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因此研究者对于海城地震的发震断层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文中对与海城河断裂共轭相交的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微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金州断裂自大石桥市沿NE向至鞍山市南,在盆山过渡带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貌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沿NE向展布的断层陡坎。由于人类活动,断层陡坎展布不连续。断层陡坎的高度多为1~2m,最大可达3m;在海城市南葫芦峪村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出盖州北—鞍山段具有宽约20m的基岩破碎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距今(37.6±2.2) ka)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较新的一次地震发生于全新世(距今(11.7±0.8) ka以后,很可能为距今400~500a)。由于全新世地层太薄所限,无法识别出更多全新世古地震,但可以判断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貌能反映断裂的结构变形特征和断层的活动强度。便如断层陡坎的高度、长度和坡度以及断层陡坎的连续程度。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断层段内每个段落断层陡坎的F(C),F(D),F(LR),F(SR)值的特征。在这篇文章结尾,还讨论了冲洪积扇特征对以活动强度的反映。从地貌统计结果来看,发现在榆木山断裂的中间部位冲洪积扇体坡度最大,从中间向两侧中洪积扇扇体坡度呈减弱趋势。文中还给出了断层陡无坎变形的测量结果,冲洪积扇扇顶热释光年龄和断层滑动速度。从分析结果来看,榆木山北缘断裂可以细分为三段,东段(梨园小口子-排路口)、中段(排路口-芦泉河)和西段(芦泉河-李家山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党河南山北缘断裂的野外地貌考察,发现东段保存了长约40km的古地震地表形变带,主要表现为纹沟和高漫滩断错,形成高约0.5m左右的低矮断层陡坎,且活动时代较新.经查阅相关史料和文献,结合最新冲积地貌面的估算年代,推测该地震形变带可能与公元384年、419年、1000年和1297-1303年发生在敦煌附近的4次地震中的某一次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5.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榆木山北部边缘.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沿山前发育的断层陡坎.通过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全新世以来的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的年代为距今(4.066±0.086)ka;事件Ⅱ为距今(6.852±0.102)ka至(6.107±0.082)ka之间.该...  相似文献   

6.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北东东 ,平面上由 7条呈左阶斜列状排列的活动断裂组成。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在活动 ,184 2年与 1914年发生了 2次 7.5级地震 ,并沿断裂带形成地震破裂带。对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表明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约发生过 10次显著活动 ,其中大多数活动与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孟连断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地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总体呈NEE向延伸,长约90km,走向N70°E,倾向NW,倾角50°~60°,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较强烈,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有倾滑特征。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其断错地貌主要以线性断层崖为主,高度不等,其次为断层谷地、断层沟槽和断层垭口地貌,冲沟及阶地的水平位移多在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在孟连县城西侧开挖的大型探槽中,揭露出多条断层,通过分析剖面和14C测年结果认为,孟连断裂晚第四纪发生过4次古地震事件,除最早一次年代较久远以外,其他3次均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为(1 860±30)~(1 090±30)a B.P.。  相似文献   

8.
9.
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黑河断裂从西向东可分为沧源-木戛、木戛-南代和南代-勐往3条次级断裂段,长约168km,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分量。通过较详细的野外追踪考察,发现该断裂西段即沧源-木戛段存在从雪林大寨以西至木戛长12km以上、北西向断续展布的古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基岩裂缝、田埂和山坡等右旋扭动显示的右旋断错,断错量0.5—2m,同时还形成了高0.5—1m的断层陡坎。陡坎的垂直位错是断层倾滑运动分量引起的,而地形效应和重力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从这些地表形变带的断错地层、陡坎形态等分析,认为是同1次地震活动的结果,经调查访问其不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而是时代相对较新的未知年代的古地震形变带。经探槽开挖和样品年代测试,确认其时间介于(1400±30)a.B.P.—(1714±49)a.B.P.之间。根据走滑型地震的震级与同震位错的经验统计关系,估算该次地震的矩震级≥7级,这与该断裂中段即木戛-南代段发生的1988年澜沧MS7.6级地震相当。  相似文献   

10.
月亮山东麓断裂古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亮山东麓断裂位于海原断裂带的东段。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该断裂也发生了破裂。对该段断裂的古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月亮山东断裂可能发生过5次破裂事件,主要分布在全新世的早期和末期。海原断裂带具有分段破裂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照整个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特征,才能确定月亮山东断裂是一个独立的破裂单元还是其他段落破裂的影响段。  相似文献   

11.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潮水盆地与龙首山地的地貌分界线,展布于龙首山隆起的北麓。前期曾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段的白家嘴、中段包代河、西段斜坡山开挖了三个探槽,均揭露出多期古地震。本文通过三个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第1次古地震(11 ka)到最后1次古地震(1.6 ka)间隔9.4 ka,约1万年时间里有6次古地震发生。如果取算术平均(9.4 ka/6=1.57 ka),则每隔1 500年左右,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就有一次强地震事件,即古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约1.57 ka。这和其它各大断裂带得出的古地震优势重现周期(1~2 ka)并不矛盾。①5 ka年以前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仅有2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5.3 ka,明显偏长,可能有古地震的遗漏问题;②5 ka年以后该断裂地震活动明显丛集,最短间隔0.7 ka,最长间隔1.5 ka,平均重复间隔约0.8 ka。无论是最短、最长或平均重复间隔,均与山丹-张掖地区历史地震的最长重复间隔0.79 ka接近。  相似文献   

12.
The northern Liulengshan piedmont fault is loca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angyuan basin and represents a dip-slip normal fault,generally NEE-trending and NNW-dipping.Landforms offset by the fault are fairly developed and well preserved in the Dushanpu area of Yangyuan County,Hebei Province.Two trenches were excavated in front of a scarp of the northern Liulengshan piedmont fault at Dushanpu and two paleoseismic events were revealed in the trenches,from which sever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dating.The samples were dated using the IRSL dating technique.The preliminary result shows the possible ages of the two paleoseismic even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显示: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基于刚体运动模型,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特别是郯庐带附近,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高台地震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临泽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60s流逝时间下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27.67±2.94)f(0.9924±0.0411)。分析发现:在中等地震频发时段,QC值变化起伏较弱且偏低;研究结果与民乐—山丹地震序列接近,故认为这个结果近似了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地区的介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GPS资料研究郯庐带现今运动及变形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地震》2012,32(4):1-10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 2001—2004年, 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 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 结果显示: 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 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 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 基于刚体运动模型, 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 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 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 特别是郯庐带附近, 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 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 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凉山断裂带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研究》2005,28(3):207-212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凉山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认为在历史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无论是频次还是强度都高于大凉山断裂带,这与活断层及古地震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且,地震活动性分段比较的结果显示,普格附近的空段2和冕宁附近的空段1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西昌钝角交汇区.另外,需要注意强震前先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is an important NWWtrending bou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astern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The fault extends fromthe northside of the Qiangtangmassif in the west,runs eastward through the Kusai Lake,Dongdatan,Xidatan,Tuosuo Lake andMaqu to the north of Zoig毢(Van Der Woerd,et al.,2002;Ma Yinsheng,et al.,2005;Seismological Bureau of Qinghai Province,et al.,1999;Li Chunfeng,et al.2004).The intense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  相似文献   

18.
任金卫 《中国地震》1993,9(3):246-255
断层平均滑动速率是描述和衡量断层活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破裂过程的分形结构决定了断层能量结构和几何结构都存在自相似性,断层系的尺度无关性对于断层活动性的定量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破裂发展的分形理论为基础,发展了求解活断层现代滑动速率的分形方法,导出了一个便于应用的分形公式。并以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为例对其中的活动断层的现代滑动速率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分形方法是研究断层活动强度的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19.
The Datong fault belt is a NE trending fault in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controls the boundary of the Xining Basin and Datong Basin. It consists of the Maziying- Miaogou (F1) fault and the Laoye Mountain-Nanmenxia fault (F2). There is obvious displacement in vertical direction along the bel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belt has long-term activity. There are several meters long crushed zones and veins along the fault side in the basement rock. On the fault section, the Cambria system thrusts over the red- brick-colored Quaternary Period gravel, and there is a fault gouge of several centimeters thick developed on the fault plane. The fault gouge date (ESR) on the fault plane is 610 ± 61ka. The covering deluvial loess is not dislocated, and the OSL result is 14.6 ± 1.5ka.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fault belt was active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but inactiv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according to the age data and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Interior formations of the Datong basin features fold with the major axis orienting northwes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fault and fold deformation, Datong fault is a trausversal tear, which is due to uneven compression of the folds in different parts and NNE trending reg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It is common among the NE trending faults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se NE trending faults aren't large, and most are located in the active plate. They are all nearly vertical to the axis of the folds and compressive bas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