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焦明若  张国民 《地震》1998,18(2):112-118
针对前兆复杂性的种种表现,作从震源、构造应力场、断裂力学、前兆监测等方面探讨了前兆复杂性产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前兆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与共性一起构成前兆的二重性,因此在研究前兆时,既要研究共性,也要研究复杂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或认识前兆。同时从复杂性中再寻求普遍性,进一步完善孕震理论和开发新的分析预报方法;造成前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孕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孕震环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地震孕育模式与前兆异常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分析了近30年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孕震模式和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每一种模型或模式的基本思想;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类研究。该文认为前兆机理的研究与孕震模型(或模式)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为探索地震孕育发展规律,研究新的地震预报指标和方法寻找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唐山地震发生前的12年以上h≥33.1km地震的活动特征,得知唐山地震前确实存在中源地震前兆MDE;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地震发生前几年,发生多次h≥60km的中源地震,特别是100km左右或大于100km的中源地震,是可能发生板内大地震的前兆信号。文中还研究了唐山MDE的一些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5.
焦明若  张国民 《地震》1998,18(1):14-20
通过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震例分析,介绍了地震前兆共性的一面,如在台网具有一定监测能力的地区,如果发生6级以上地震,震前总能或多或少地观测到异常现象。地震越大震前异常越多,分布越广,持续时间越长,异常幅度也较大,同时章着重对前兆复杂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整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异常与地震关系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除了“有异常有地震”和“无异常无地震”的理论情况外,还存在“有异常无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取得的某些新进展。所介绍的前兆类别包括测震学前兆中的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特征、地震活动波与形变波、地震波特征量、高频地脉动、慢地震与“前兆波”,以及非测震学前兆中的应力与应变、地磁场与宇宙辐射、臭氧、重力脉冲、天体运动与电离层等。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研究中的一些颖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现行无量纲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和表示方法:归一化、相对变化量、比值、从属函数、相关系数和斜率等方法。详细地讨论了无量震前兆参数的地震前兆特性及其年变化、日变化、随机变化和趋势性变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邓志辉  马瑾 《地震地质》1993,15(3):213-219
震源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耗散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岔突变。作者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前兆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活动具有阶段性,相邻两个异常阶段的持续时间的比值为一常量(5左右)。这种前兆时间分布规律可用震源体内应变能密度随孕震时间的增加发生倍周期分岔进行解析。它可用于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2001年2月在四川省雅江康定县间发生的Ms5.0级和6.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状态和中短期观测异常现象,对雅江6级地震前后的短期预测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蒋明先 《山西地震》1992,(2):29-33,50
通过对1966年以来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期强震前的前性兆系列研究,得出华北地区在现今活动期内有统一的地壳应力场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罗平 《四川地震》1997,(1):12-23
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云南地区观测台网建立以来的地震活动和定点前兆观测资料,注重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的实用性;分析了短临阶段测值在某些台站出现的巨大变化现象,或称巨变异常,较系统建立的单项指标,给出了每个台站每各手段的地震对应率Pp=对应地震次数/异常总次数;和概括率PA=对应的地震次数/研究区发生的地震总次数。  相似文献   

15.
2017年九寨沟7级大震前平凉台上的短临地电阻率异常甚为明显,平凉距九寨沟震中360 km。如此远的震中距离只能用"震兆共迁法"预测九寨沟大震震中。  相似文献   

16.
唐山及大同-阳高地震大地形变与重力前兆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大概还了近年来利用大地形变及重力复测资料研究唐山及大同-阳高地震的丰富成果,对这2次地震震前大地形变及重力前兆综合研究认为:震中区震前呈现闭锁状态;断层蠕滑及深部物质的运移,是震前的显著标志;地震成因的组合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唐山及大同一阳高地震的机制;跟踪监测形变场、重力场及断层活动时空演化特性,是利用大地形变及重力测量手段进行地震预测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By analyzing higher-accuracy location data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sequence,a clea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ree aftershock belts in the NE,NWW,and NW directions of has been obtained.The analysis reveals three rupture planes of strong events of MS7.8,MS7.1 and MS6.9 in the sequence.I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lex patter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source,and the NE-,NWW-and NW-trending regional fault zones,which have been revealed by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ismicity anomaly.In summary,the source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three fault zones,and the rupture planes of the three strong events located in the sour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ocked segments on the three fault zones.On these grounds,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ourc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相似文献   

18.
曹刻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3,26(1):20-25
建立了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数学模型。选取滇东地区1995-2000年9月间常用的20项前兆资料,研究中强地震前后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占时率为0.158,为小概率事件。地震对应率为5/6=0.83,虚报率为1/6=0.17,地震均是在异常结束后3个月之内发生,是对应概率很高的短期预报指标。成组异常出现均有成组地震对应,群体前兆“组异常”特征显著。处于计算前兆观测点中心的澄江地震前,异常幅度突出,预示了Synthesis值计算有利于提取近源短期异常。实际检验了Synthesis法在地震短期预报中的预报意义,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临河断陷盆地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和预报效能分析表明,1976-2000年,临河断陷盆地共有10次震群活动,其中7次为前兆震群。前兆震群一般出现中强地震前5-10个月,距离主震为40-100km左右。1976年9月至2001年6月,临河断盆地及边缘附近共发生Ms≥4.8地震7次,采用前兆震群方法报对5次,漏报2次,虚报2次,预报效能评分R=0.66。  相似文献   

20.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precursory fields fo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with MS7.8 and the Datong earthquake with MS6.1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nergy concentration for the nonlinear vibration in inhomogeneous med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ous precursory features observed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would be related with the nonlinear concentration of energy in the c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