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兴义马岭河喀斯特景观及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兴中 《贵州地质》1999,16(2):144-152
马岭河国家级风景名胜,位于南盘江北岸之黔西南高原。景区以高原、嶂谷、万峰、百瀑、钙华瀑及峰林田园为主的旅游景观,多层次地展现出景象万千的喀斯特风光,这在我国现有喀斯特风景名胜中是绝无仅有的。马岭河上游有世界之最的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凌空飞架,下游又有亚洲之最的南盘江天生桥电站大坝水库烟波浩渺,这种极富“天人合一”色彩的景观布局,极大地提高了景区的美学品位,从而在华夏大地上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喀斯特旅游形  相似文献   

2.
关于赣东北上墅组火山岩的再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年  廖群安 《地质论评》1999,45(7):717-723
本论文对与我国南方板溪群相当的赣东北上墅组火 山岩进行了地 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定年研究。提出该火山岩应划分为形成时代不同、岩石特征各异 的两大类型:其一为红色陆相中、新元古代钙碱性中—高钾火山岩和碱性钾玄岩;其二为绿 色海相早、中古生代拉斑玄武质低—中钾火山岩。笔者认为,赣东北地区原定的板溪群(古 陆)应当解体,其中的红色陆相火山岩系为所谓的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可与我国东南的板溪 群相当;绿色的海相火山岩系则不属于板溪群,应从江南古陆中分解出来。  相似文献   

3.
桃江县板溪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楚南 《湖南地质》1991,10(4):317-320
桃江县板溪锑矿,主要开采2号矿脉,它赋存在上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由中矿脉、东支脉和西盲脉组成,矿石矿物主要是辉锑矿,平均厚度0.40 m,平均品位Sb 25.48%,属燕山期中低温热液型锑矿床。矿区成矿构造V_2和V_(2-1)断裂,成矿前显张扭性,成矿期转化为压扭性质,西盲脉,则充填V_(2-2)断裂派生的“多”字型构造。它们为矿区富厚矿体提供了主要成矿空间,展示了构造与矿床的密切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地层划分对比,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此作者在重新研究了秀山—梵净山地区板溪群的沉积序列及其演化的基础上,首次对秀山凉桥地区的板溪群红子溪组顶部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显示板溪群早期的盆地扩张阶段结束于790Ma左右,随后盆地转入快速充填和差异升降阶段。地层对比研究表明,秀山—梵静山地区的板溪群沉积仅相当于黔东的下江群、湘西的板溪群下部,沉积时限为820~790Ma,是新元古代中期Rodinia裂解背景下的裂陷盆地的早期充填。  相似文献   

5.
板溪群研究的动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曰俊  郝杰 《湖南地质》1993,12(1):8-10,14
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板溪群作为雪峰一武陵山区上元古界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80年代以来,许靖华教授提出了中生代板溪蛇绿混杂岩的观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板溪群地层学涵义的认识不一致;当前板溪群研究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板溪群地层学涵义的混乱;2)关于板溪地层性质的认识分歧;3)关于板溪群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简讯     
为加强对全国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指导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导建设技术市场发展,加快建设事业科学技术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和《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建设部编制了《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并已于日前以公  相似文献   

7.
论板溪群与板溪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日俊  符鹤琴 《地质论评》1994,40(2):97-105
华南大地构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关注,板溪群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地层,构造,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等方面对板溪群及有关问题做了讨论,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的变质系是前震旦纪的产物,板(中笔代)蛇绿混杂岩的概念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潘家冲铅锌矿区,大地构造上处于东南地洼区,湘赣地洼系,湘东地洼列,衡山地穹和株洲地洼以及攸县地洼的交界处。与矿有关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板溪群地槽沉积。地洼建造在矿区东南部为砂砾岩及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板溪群主要由浅变质千枚岩、板岩组成。 1 矿区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北北东一南南西构造带内,地层单一,由板溪群组成一复背斜,东翼被一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所切,断层倾向北西、倾角50°,为本矿区主要控矿构造;背斜东缘板溪群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呈高角度不整合。由于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和多期性及应力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汪正江 《地质论评》2008,54(3):296-306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 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华财的板溪群及其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李曰俊  郝杰 《地球学报》1994,15(Z1):88-96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旦纪。  相似文献   

12.
南华冰期的底界讨论:来自沉积学与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新元古代南华系划分的分歧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上限年龄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详细的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湘黔桂地区典型丹州群和下江群(与板溪群相当)有关剖面上顶部地层沉凝灰岩开展了锆石年代学研究.沉积学调查表明,板溪期沉积地层与上覆南华冰期沉积地层之间的转换界面清晰,界面上下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相特征迥异,显示板溪群和上覆南华纪冰期沉积期间存在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过程.而板溪晚期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则表明,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上限年龄均趋向于720 Ma,这与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18 Ma接近.因此,基于沉积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全球性重要古气候演化的区域可对比性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将南华冰期启动年龄设定为720 Ma是恰当的,将我国南华系底界置于江口冰期沉积层系之底也是合理的,这为我国南华系底界GSSP的选定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约束.  相似文献   

13.
刘梅 《地下水》2018,(5):199-201,211
西安5号地铁线横跨浐河,须设计修建浐河大桥,浐河是西安城区的城市河,也是排洪行洪河道,进行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通过对西安5号地铁线浐河大桥位处进行水文分析计算,采用实测径流系列水文比拟法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按照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桥位处洪水位,计算结果表明:5号线浐河大桥处的100 a一遇的洪峰流量为1 128 m^3/s,经复核浐河桥梁底高程按100 a一遇洪水计算应为421.15 m,根据5号线浐河大桥设计桥底部高程为431.734 m,梁底高程差值10.584 m,大桥桥梁最低高程满足河道防洪要求。研究结果为西安5号地铁线浐河大桥雍水、冲涮数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南昆铁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配合南昆铁路建设,开展了膨胀性红土、膨胀岩、泥炭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为南昆铁路的设计、施工、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南板溪期地层层序分析及格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省内扬子大陆东南缘青白口纪板溪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建立起该时期的地层格架,并据此探讨了板溪期地层的穿时性;推定了常德太阳山、石门杨家坪等地板溪期的沉积时限;论证了板溪群与峡山莲沱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宋志冬  颜丹平 《现代地质》2019,33(5):937-956
扬子地块Rodinian造山后向伸展作用转化的过程与时间,一直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扬子地块东南瓮安穹隆保存了新元古界板溪群至南华系的完整地层层序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回答和理解新元古代造山后构造转化问题的理想区域。对新元古代浅变质板溪群沉积岩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层序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系列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南华纪南沱组角度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上;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板溪群的沉积时代应在772 Ma之前,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时代晚于691 Ma。瓮安穹隆新元古代板溪群沉积岩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5.53,K2O/Na2O平均值为7.14,TFeO+MgO平均值为3.47%。板溪群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地块西缘。南沱组沉积岩样品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4.69,K2O/Na2O平均值为20.41,TFeO+MgO含量平均值为6.64%;碎屑沉积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显著的铕负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南沱组沉积岩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有少量中性岩混入,具有裂谷背景特征。综上所述,认为瓮安穹隆板溪群—南沱组地层层序代表了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裂谷转化过程,其中板溪群可能与碰撞造山作用对应,主体约在772 Ma结束,而造山后裂谷的形成在691 Ma之后,因此,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72~691 Ma。  相似文献   

17.
陈洪保 《湖南地质》1994,13(4):234-236
铲子坪金矿为板溪群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钻探施工中,因地层复杂、岩石坚硬及孔斜超差,严重影响着钻探效率和质量。1988年后,积极引入受控定向钻探等新技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艺技术逐渐配套完善,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与社会经济效益,为矿区地质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板溪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溪锑矿床是湘中锑矿矿集区内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锑矿床,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浅变质碎屑岩中,受NE向的桃江—城步断裂带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板溪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包括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Ⅰ型)、富二氧化碳包裹体(Ⅱ型)、纯液相包裹体(Ⅲ型)三类;流体盐度为w(NaCl,eq)=3.4%~7.7%,均一温度为181~331℃,流体的密度为0.78~0.92g/cm~3,矿区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成矿流体的pH值为5.72,估计成矿压力为49~91 MPa,成矿的地壳深度为5.6~7.8km;均一温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成矿过程中两种流体发生混合作用而成矿。  相似文献   

19.
自许靖华提出“华南大地仰冲构造学说”以来,一直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争论最终集中在。板溪群”上。最近,中科院地化所对湘西板溪群和冷家群分别采集样品,进行了Pb同位察测年。对所获数据加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是:板溪群中的马底驿组样品数据分散无法形成P6-Pb等时线,  相似文献   

20.
对雪峰山中段绥宁-靖州(会同)-天柱-新晃剖面的研究表明,雪峰山中段的变形自东向西减弱,由东部的向西倒转紧闭褶皱过渡到西部的开阔褶皱。东部(绥宁-靖州段)卷入褶皱的为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褶皱样式表明东部在南华系与板溪群之间存在一区域性的滑脱面,本段缩短11km。剖面西段(靖州(会同)-天柱-新晃段)卷入变形的为板溪群、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主要滑脱面位于板溪群下部或冷家溪群与板溪群之间,该段缩短46km。东西2段之间的界线是早期控制板溪群和南华系沉积的正断层。研究得出的缩短量为最小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古生代雪峰山逆冲推覆距离不大。雪峰山中段石炭系与南华系之间的超覆不整合、靖州盆地的构造属性和雪峰山剖面的变形特征显示,雪峰山中段的变形发生在早古生代。雪峰山早古生代变形是早期裂谷的反转,属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