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编者按     
《海洋世界》2019,(5):4-5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逬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相似文献   

2.
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对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类型多样的湿地家族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以我国科学家在沼泽、滩涂、湖泊等方面已积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将我国湿地划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及环境,保证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昌盛。  相似文献   

4.
王琳  张均龙  徐奎栋 《海洋科学》2022,46(5):143-153
海山是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汇聚区, 且以其高富钴结壳资源和高渔业资源成为深海探测研究热点。海山生态系统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海山及其冷水珊瑚被认为是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海山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过度开发可能对海洋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影响, 法律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保护海山生物多样性面临很多挑战。本研究对海山生物多样性近10年(2001—2020年)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探讨了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研究热点, 为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管理及相关国际合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9,(6):36-37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配合这一主题,这一天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独特生物精彩家乡”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决赛,来自吉林省的长春理工大学、安徽省的安徽大学、广东省的华南农业大学演讲与口才协会、广西省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的四支大学生代表队围绕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及相关保护的诸多议题进行了辩论。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多样性维素着占地球表面71%面积海洋的生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持系统”,南海有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近200万km^2。具有独特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因素和丰富的财富,探讨了我国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特点,分析了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提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共享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需要。海洋信息节点网站的建立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义务、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共享服务、推动全球科学和技术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海洋信息节点网站的建设背景、建设情况、信息服务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生 《海洋信息》2003,(1):31-3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源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成立于2000年,位于英国剑桥,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生物多样性资料及评估中心。2002年8月,UNEP-WCMC正式出版了《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图:21世纪地球生物资源》图集。该图集是第一本有关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性图集,它以图片方式反映了世界陆地、海洋、湖泊和河流动植物资源丰富或脆弱区域的地理分布状况并据此评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理念,提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机构机制、管理边界、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技术和基于GIS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基础上,分析了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的原因,即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河流上游拦蓄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小、全球气候变化和频繁发生的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等。提出了保护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几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依托 “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开展多层次的保护行动及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强资源监测、保护区共建、社区共管和公众意识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水族馆展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按生物分类展示为代表的“展物”理念到以尊重生物多样性、尊重观众需求的“人本”理念的变化;从技术专家为主的个人主导的策展到专业团队策展的进步;从以扩大水族馆生物展示数量、规模到提升水族馆主题内容、吸引力、增加展示教育互动,进而形成特色的理念转变。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不断促进着水族馆与观众的交流,推动水族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4月16日至22日,“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办公室与美国海洋与大气局的专家在厦门召开项目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进行准确可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确定目标区域的物种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新手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eDNA技术易出现假阳性,从而导致实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不准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eDNA技术相比,环境RNA技术(eRNA)的快速降解使得它具有减少eDNA监测结果假阳性的潜力。本文概述了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主要从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可检测性和提高检测分辨率的潜力两个方面来介绍;综述了eRNA技术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eR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未来将eRNA技术实际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波  唐静亮  胡颢琰 《海洋学报》2014,36(12):111-118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目前国际海洋事务的一个热点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条约,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决议在该领域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我国应高度重视国际组织决议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决议的制定过程,促进公海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我国海洋开发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屠强 《海洋世界》2008,(4):20-25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数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污染频发,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自然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更可怕的是,生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是单一自然资源的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刘静  肖永双 《海洋与湖沼》2021,52(2):498-507
印太交汇区不仅是热带物理海洋海气能量汇聚中心、地质板块活跃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而且也是用于开展地球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研究的理想靶区,因此一直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印太交汇区的珊瑚礁三角区孕育了全球76%的造礁珊瑚、75%的红树林、50%的珊瑚礁鱼类和45%的海草物种数。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印度-太平洋海域中珊瑚礁群落的组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去,生物学家们围绕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格局与演化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生物地理学假说模型,如中心物种形成模型、汇聚中心模型、重叠中心模型和华莱氏线假说等,这些假说在一些珊瑚礁鱼类类群得到验证。但是,相对于印太交汇区的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研究,深海的鱼类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仍缺乏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和系统研究。目前对于印太交汇区深海与浅海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以及深浅海生物之间的源汇关系认知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梳理了过去国内外学者在印太交汇区鱼类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该地区浅海热带珊瑚礁和深海鱼类多样性格局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在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以期为探讨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及证实/证伪各种生物地理学假说提出科学论据,并为战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关环境因子来剖析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20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区和冲淡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大幅减少:优势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增加,部分种类异常增殖发生赤潮,底栖生物生物量明显减少;群落结构趋向简单,表现为单种优势,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近20a来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主要归咎于人类的开发活动,不合理排污导致的富营养化对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丧失起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建设及滩涂围垦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