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较为恶劣、构造较为复杂, 使地震勘探的施工和资料处理难度加大, 因而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使地震资料的多解性增强, 勘探风险较大。愈来愈多的油公司认识到建立合理的地质构造模型是提高山地地区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笔者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对地表地质现象、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依—吐构造带主要含油气构造的地质构造模型。初步认为依奇克里克背斜、吐格尔明背斜和吐孜鲁克背斜均为断层传播褶皱,但三者又有一些区别, 前二者具明显的冲起构造特征。吐孜鲁克鼻状构造系由吐①、F4 断层联合作用形成。最后笔者对地表填图、地震勘探和钻井做了简要评述, 强调了综合研究(包括建立地质构造模型) 在山地地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齐古背斜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地表构造测量和钻井资料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构造样式,通过平衡恢复技术正演地震剖面的变形过程,建立齐古背斜构造模型,构建齐古背斜平衡构造剖面,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背斜构造变形机制和演化史,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撑,多口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研究表明:准南山前第一排构造发育两期构造变形,山前的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为主,齐古背斜受隐伏构造楔前端反向断层控制,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勘探有利区,两期构造演化控制齐古背斜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与断裂活动,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水分布复杂。构造解析合理性直接影响对研究区构造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以野外观测数据、钻井和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进行构造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恢复原理,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对构造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吐孜洛克断层和吐格尔明断层,其中吐孜洛克断层主要从上新统库车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活动强度大、控制了翼前巨厚的生长地层和现今吐格尔明大背斜的形成;吐格尔明断层从侏罗纪末开始陆续活动至今,控制古隆起的形成;研究区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为深部凹陷区、南翼斜坡区、中部背斜区以及北翼斜坡区四个区带。构造演化对不同区带的埋藏演化过程、储层物性特征和盖层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侏罗系有利勘探方向主要有:背斜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背斜南翼和北翼斜坡带低部位的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断层下盘的深部构造—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4.
南安集海背斜和南玛纳斯背斜属于准噶尔南缘山前中西段第一排构造带,构造变形异常强烈,呈典型的堆跺式双重构造.通过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用计算机对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背斜带内的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南玛纳斯背斜是在霍-玛-吐断裂上叠加一堆跺式双重构造组成,向西南玛纳斯背斜上的堆跺式双重构造逐渐消失,同时霍-玛-吐断裂位移量逐渐转换成反向逆冲断层,形成南安集海背斜的复合型构造三角楔.通过构造解析,弄清了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过渡转换关系,对后继的南缘山前构造带的勘探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古牧地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由于中深层地震成像存在盲区,长期以来对古牧地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笔者采用高精度重磁和电法CEMP综合物探技术对古牧地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新认识.研究成果表明,古牧地构造为博格达山前褶皱冲断带的前锋构造,受阶梯状断裂控制.古牧地构造纵向上具多层构造特征,其中浅层为紧闭型逆冲倒转背斜,中层为受阶状逆冲断层控制的屋脊状断块,深层为潜山披覆型冲断背斜.重力异常显示古牧地背斜西围斜可能是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古牧地中深层构造和古牧地背斜西围斜评价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构造解析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明  王毅 《现代地质》2014,28(2):300-307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变形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准确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该区地表露头出露良好,地震、非地震(MT)和钻井等资料丰富,为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通过对该区地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对前人构造解析与建模理论成果和主要技术方法的总结,形成了针对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变形区以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为核心、多因素约束的综合构造解析与建模技术,建立了米泉地区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模型。这项技术应用于构造特别复杂地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可有效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7.
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三维地震勘探和部分工程资料对五采区七煤层段主要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可能存在的伴生构造,为今后准确地指导生产与安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宁东煤田地震勘探的开展始于2003年,截至2008年底,共完成各种勘查阶段的地震勘探报告29件,累计完成二维地震勘探物理点约144270万个,三维地震勘探控制面积159.33km2。历经6年多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颇具宁东(沙漠、半沙漠和戈壁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特色的六项地震勘探优势技术,即:①沙漠区、戈壁区地震资料采集技术;②复杂地表高精度静校正技术;③共反射面元优化叠加技术;④叠前偏移技术;⑤小断层地震识别技术;⑥陡倾逆掩构造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从而使地震勘探技术在这一地区的煤田构造勘探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践表明,其三维地震精细地质构造勘探与二维地震快速控制地质构造勘探,可有效提高勘查精度、降低勘查费用、缩短勘查周期。  相似文献   

9.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自2001年至今已施工三维地震勘探面积22.8km^2,目前近1/3的采区已进行了井下采掘工程,验证其三维地震资料准确率在30%~55%之间。利用实见矿井地质构造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再解释,发现漏报、误报、错报地质构造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在资料处理时,使用剩余静校正等手段容易造成与小构造有关的煤层反射波异常特征弱化现象;二是三维地震线束方向与地质构造发育方向近乎平行,导致异常反映较差;三是煤层埋藏过浅,最大炮检距过大,造成动校拉伸畸变,导致信噪比与分辨率的降低;四是对矿井地质构造发育规律认识不清。通过已揭露的地质构造资料对地震资料异常特征的重新解释,新发现了不少中小型构造,表明三维地震勘探只有紧密结合采区生产实践,才能有效解决勘探报告与实见构造相予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尼勒克井田的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深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通过建立地质构造模型,反演出高倾角地层的地震记录,针对高倾角地层地震反射波的特点,采用小道距观测,在资料处理方法上着重注意原始资料分析、静校正处理、反褶积测试、叠前偏移技术等环节。该区勘探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地层从事地震勘探,首先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作好构造模型及反演记录,着重做好变观措施,其次选取合理的处理模块,做好叠前偏移技术,兼顾干扰波去除,即可获得满意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柯东构造带是揭示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关键区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重要的目标区。由于该区构造变形 强、地层速度变化快以及地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当前勘探面临着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差,构造建模多解性强等问题。文 章利用R型因子降维分析方法,通过对柯东构造带甫沙地区的重、磁、电反演成果进行降维分析,结果表明甫沙地区深部 发育断块构造,不存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背斜构造;同时联合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认为现今的甫沙地区发育的断块构造 是早期的完整背斜受早更新世山前右旋走滑断裂改造的结果。在柯东构造带的综合建模实践表明,通过地震与非地震方法 的联合约束可以为认识复杂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某矿位于构造堆积盆地,属黄土匠陵地貌,区内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为解决该矿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问题,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与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测深法相结合的勘探方案。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解决目的层赋存形态及其地质构造问题,再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平面控制,以使平面及深度解释误差达到勘探要求;应用直流电测深法及瞬变电磁进行勘探,在正反演解释的基础上对其资料综合分析、对比,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富水及导水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深度域地震资料日益增多,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精确地描述地下地质结构,实现高精度构造解释、储层预层及流体识别,开展深度域地震数据的分析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基于不同均匀介质模型情况下的深度域子波和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给出了基于褶积理论的深度域子波和深度域合成记录表达式。模型试算和对Marmous数据运算表明,时间域地震数据和深度域地震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地下地质情况,而后者更加接近真实地下构造;深度域地震数据更利于含油气储层构造和岩性解释,提高复杂地质构造区的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宁红阳煤田局部采区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通过煤田构造发育规律和演化史研究、油气地震勘探资料解译、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和方法,预测了该煤田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远景勘探开发区及煤炭资源量。结果显示:煤田二区为正常背斜的控煤构造,-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储量为83148万t;煤田南部岳家堡背斜往南发育,徐往子勘探区东部存在一个低次序含煤向、背斜构造,可作为远景勘探区,估算-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1.85亿t。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震勘探信息挖掘不足及与矿井采掘地质信息脱节是矿井地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针对影响郭家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利用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和矿井采掘信息的集成和融合,对煤层厚度、地质构造、水害等矿井地质条件进行精细预测预报研究。建立了以矿井开采和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多参数反演煤层厚度的综合预测技术,使煤厚预测准确率提高15%;采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提高小构造的识别能力,预测地质构造准确率提高30%。基于三维地震信息识别含水砂体的空间分布,建立了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水害危险性地质预测方法。研究成果对复杂地质条件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低成本但有效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8.
齐古背斜构造复杂,变形强烈,地震资料相对较差,构造样式建立存在多解性。为准确落实该区构造特征,从地质“戴帽”、倾角标定及平衡恢复与几何变形正演等关键技术出发,对齐古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确立齐古背斜为早期构造三角楔与晚期冲断褶皱复合叠加的构造样式。该背斜主体部位具分层、分块构造特征,西段以南倾冲断断裂为主,东段以北倾反冲断裂为主。复杂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大大降低油气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刘庄井田的精查勘探,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与钻探、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即探测构造以地震勘探为主,钻探提供参数、定位并作必要和适当的验证;地层层序、煤厚、煤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的确定则以钻探资料为主;同时用地震勘探资料作了岩性解释的尝试。本次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促进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更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煤炭工业的需要,并帮助地质、采矿工程师及有关同志了解怎样用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地质构造和岩性,更多的提取和利用地震勘探资料中所蕴藏的地质信息,我们摘编了这本地震勘探记录选集。由于水平所限,总结不够系统和全面,理论认识也很差,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曹杰 《物探与化探》2012,(Z1):137-140
在白银市魏家地煤矿,为了查明F1-2断层组走向及其推覆体构造下煤层起伏形态及构造分布情况,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在资料采集以及处理时均采用了相应的技术措施,获得了品质较高的三维数据体;在资料解释过程中采用常规地震资料解释辅以地震属性解释相结合的手段,解释的推覆体逆掩构造下的地质构造特点比较明显,圈定了断层煤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