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3.
对西藏那曲孔玛盆地第四系湖相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进行了分析,该套湖相沉积物记录了早更新世晚期((108.7±11.0)×103 a)-中更新世((13.8±1.4)×103 a)时期该地区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过程.1.087~0.778Ma时期,气候温凉而干旱,呈现出暗针叶林植被景观;0.778~0.531Ma时期,气候总体偏暖,属山地暖温带暗针叶林气候环境,气候存在2次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变化过程;0.531~0.262Ma时期,气候稳定,呈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景观,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0.198Ma~更晚(小于0.13Ma)时期,云杉属逐渐取代单/双束松属,成为最主要成分,铁杉含量明显增加,气候总体向寒冷方向发展,气候存在寒冷干旱-寒冷湿润-干旱偏暖的变化过程,属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特征,气候总体持续变冷.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6个属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分别属于异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这些属种都是首次发表,有一定的生物、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羌塘盆地以发育中生代海相地层为特征,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对于整个盆地的中生代海相沉积是否跨入早白垩世过去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次在光明湖一带的白龙冰河组上部采集到大量早白垩世化石,证实了该组沉积晚期已跨入早白垩世,为区域上与该组同时异相的其它中生代地层沉积时代的进一步厘定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对整个羌塘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的研究,以及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圈定和油气地质条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北尼玛盆地自白垩纪以来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夹灰岩地层,由于缺乏生物化石证据,其地层时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最近,在尼玛盆地东部赛布错一带的细碎屑岩夹灰岩地层中发现大量的昆虫、鱼类和植物化石。昆虫化石主要为伦坡拉大黾蝽Aquarius lunpolaensis,与伦坡拉盆地达玉地区和尼玛盆地西部江弄淌噶地区报道的种属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显示该套地层为晚渐新世丁青湖组沉积,而不是竟柱山组或牛堡组。另外,伦坡拉大黾蝽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地区,结合近年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热带-亚热带鱼类和大植物化石组合,指示青藏高原腹地在晚渐新世为温暖湿润的低地环境,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高寒气候。 相似文献
11.
12.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鼠兔类牙齿化石,对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在同一层位中采集了大量孢粉、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产出鼠兔类牙齿化石地层的古地磁、ESR测年资料,沉积学特征等的简要分析,认为札达盆地鼠兔类的]化迁徙与上新世时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变化有关。显然,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并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度,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及评价》项目的陆相第三系盆地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县城关(折章)东约90-100km、老尼玛区(现名为措罗镇)南约10-12km处,发现了许多含有沥青脉的坡积、洪积砂砾岩转石。经进一步追索还证实,该区北侧出露有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下段地层相当的灰色、灰绿色、黄灰色泥页岩夹薄板状含灰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的地层。在这套地层的灰色泥岩节理面上发育有许多沥青薄膜。尼玛地区第三系地层的发育证实了该区依然发育有新生界的沉积盆地,油气显示在该区的发现则证实了该区发育有含油气盆地。从而突破了在青藏高原上陆相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被局限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扩大了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的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度,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及评价》项目的陆相第三系盆地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县城关(折章)东约90~100km、老尼玛区(现名为措罗镇)南约10~12km处,发现了许多含有沥青脉的坡积、洪积砂砾岩转石。经进一步追索还证实,该区北侧出露有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下段地层相当的灰色、灰绿色、黄灰色泥页岩夹薄板状含灰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的地层。在这套地层的灰色泥岩节理面上发育有许多沥青薄膜。尼玛地区第三系地层的发育证实了该区依然发育有新生界的沉积盆地,油气显示在该区的发现则证实了该区发育有含油气盆地。从而突破了在青藏高原上陆相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被局限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扩大了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的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滇中妥甸组中首次发现昆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次在云南滇中地区晚侏罗世妥甸组滥泥阱剖面和级山坡一带发现昆虫化石2新种:Mesobluttula tuodianensis sp.nov.和Neorthophlebia yunnanensis sp.nov.,未定种3种。其中长翅目新直脉蝎蛉新直脉蝎蛉属(Neorthophlebia)在国内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