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西旋卷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本详细叙述了陇西旋卷构造的展布特征,认为陇西旋卷构造展布在青藏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整体向固原、宝鸡一带收敛,向西北方向撒开,主要旋回面两侧相对作反时针扭动,总的可以划分为六盘山—南、西华山—毛毛山、香山、炭山—窑山—烟筒山、大、小罗山—牛首山和青龙山五个旋回褶带。该构造在卫星照片上有明显的显示,现今仍有强烈活动,对7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並有地震自外旋带向内旋带迁移,震级逐渐增大的特点。本文认为陇西旋卷构造的形成是受青藏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2.
我国500年来大旱大涝与日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续四次极地日食或连续三次极地日食加中纬日食形成厄尔尼诺,而两次低纬日食或一次赤道日食即可形成拉尼娜,经此从日食资料和旱涝资料找出了500年来我国大旱大涝多发生在厄尔居诺、拉尼娜年的规律,并用贝纲德对流花样和大气运动的不连续性说明了它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岩石圈热状态及其东西部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青藏高原几条地球物理研究剖面,并对其地表大地热流和岩石圈温度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温度场分布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进一步论述了青藏高原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差异、热差异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日本海及中国东北的地震深度分布。证实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贝尼奥夫带(Benioff)基本是连续的,该带的倾向约为北85°西,倾角约为29°,深度在150公里以下贝尼奥夫带厚度约为20公里。研究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震级M_b≥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中国东北地壳应力场与日本海地壳的应力场方向一致,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在俯冲带上,深度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地震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T轴取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特征方向与贝尼奥夫带倾向、倾角均不一致。深度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间,主压应力方向近于水平,并与贝尼奥夫带走向垂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深度大于500公里时,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与北邻的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尝试作了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The Tangshan earthquake(M=7.8)which occurred on July 28, 1976 is the greatest event among the modern catastrophes in China. It occurred in a region that was the most densely networked with seismic stations, a region that had the longest history in seismological work and had received  相似文献   

7.
何跟巧  常秋君 《内陆地震》1990,4(4):367-373
观测断层气体的动态,研究它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是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1990年青海茫崖6.7级地震、共和6.9级地震前,断层气Rn、Hg的异常变化特点是临震突变幅度大、异常反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9.
10.
京津唐渤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的强烈地震活动区之一。自1976年以来,我们在该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完成了近30个测点。所得结果表明,本区壳内存在高导层,与地震方法确定的壳内低速层一致。平原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50-80公里,山区大于100公里,与地震方法确定的上地幔低速层基本一致,同时与大地热流测量、居里等温面计算和对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本区绝大多数地震位于壳内高导层之上,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隆起的边缘。最后讨论了本区强震活动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焦作市地震局试行“目标管理,定量考核”的管理办法,探讨了现代管理方法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阐述,用实际工作事例论证科学管理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磁暴与电离层骚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太阳活动区喷发出的粒子流引起太阳风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作用,从而发生地磁暴和电离层骚扰,所以它们的发生是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磁暴期间常常伴随着电离层F_2层骚扰,即峰值电子密度相对于中值有大的减少或增加。  相似文献   

13.
考查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控制,且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抑震的角度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可能,并对日、月地方时角差随时间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研究宝坻地声序列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声序列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和意义。结果表明,宝坻地声现场观测结果与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5.
1.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的强震活动特征地震资料取自新疆地震目录,对其中个别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分析处理。选取1950—1989年的M_s≥4.7地震做时序图(图1a),用文献[2]的方法进行地震分期,由于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仅仅是北天山地震带上的一个小区,故称为地震分段。图1a所示的强震  相似文献   

16.
容量维、信息维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规定了选取无标度区和线性拟合的条件之后,对于四川4个主要地震带、中国大陆和四川西部地区,选取不同震级下限,以一定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分别计算容量维D0和信息维D1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对强震前D0和D1值出现下降、先降后升和上升等多种变化特征,以及D0和D1值很接近等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结合反射波法检测桩的完整性的工程实例,对打入预制桩和夯扩灌注桩的断桩类型的识别、解释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8.
19.
大地震与共轭性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的是大陆型浅源大地震的一种构造活动方式。通过对六个大震的分析表明,大震序列具有共轭的双向破裂面。两个方向的破裂面发育程度一般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震区介质的不均一性。联系一些大震前的类似现象,指出大震前后共轭性构造活动现象的研究,对主震和强余震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什么是形变观测中可靠的地震前兆 ?虽然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但都还是认为应从地球力学和形变应变的变化信息中获取地震前兆 ,形变观测的地震前兆应是由于地震孕育到破裂过程中地壳介质产生形变应变等力学变化的信息 .当然 ,地震前兆存在场兆和源兆之分 ,如构造块体活动产生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场兆与地震的发生是一种间接关系 ,是大范围内的异常现象 ,而源兆则主要是震源区及近源区出现的效应 .显然 ,源兆的捕捉对地震的预报是极为有利的 .微形变观测主要包括倾斜、应变和重力观测 .与 GPS、大地形变测量和流动形变测量相比 ,微形变(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