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震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对由地震引起的强地面振动的记录进行收集、处理、传播和研究是减轻地震灾害所必不可少的。强震运动引起建筑物破坏,导致人员伤亡。为了设计可经受住强震的结构,需要进行强震的测量、分析及理论估计。强震记录仪器是不同于普通地震仪的一种装置。普通地震仪用于测定来自千里以外地震的微弱地面扰动,而强震仪的任务是仅记录可能影响建筑物和其它工程结  相似文献   

2.
昆明地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震相分析图集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了昆明地震台2001~2004年数字地震仪记录的从地方震到极远震、浅源地震到深源地震共计351个典型地震,用分析软件进行震相标注后,采用数据库、前端显示和查询相结合的电子版形式,编制成<昆明台数字地震仪震相分析图集>.  相似文献   

3.
刘佳敏  尹继尧  任烨  尹欣欣 《地震研究》2013,36(2):219-223,264
利用上海综合深井观测系统中两分向倾斜仪记录的25Hz采样观测数据,与相邻台站地震仪对东海MS7.0中源地震进行地震定位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发震时刻最大误差仅0.06s,震中位置最大误差5.1km,并且定位结果都保持了较小的定位残差。因此高采样率深井地倾斜仪记录的观测数据可以用于地震的定位分析。  相似文献   

4.
主动源激发的精确时刻非常重要,为了获取更加精确的激发时刻,我们通过在刘家峡主动源调试安装水下节点地震仪观测系统,记录激发数据。实验证明,该水下节点地震仪观测系统能够清晰记录到气枪震源激发信号。同时对平静时观测数据进行背景噪声分析,噪声功率谱密度低于NHNM噪声曲线,各分项背景噪声值小于-120 dB,与岸边架设仪器背景噪声进行比较,水下地震仪记录噪声略高于岸边陆地地震仪噪声,这可能与水浪、风以及船舶航行等有关。对激发数据进行频谱分析,优势频率在2~8 Hz范围内,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可以作为刘家峡主动源激发信号记录的参考台之一。水下节点地震仪在陆地主动源探测中的应用,将对提高气枪主动源观测精度以及气枪主动源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和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着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如何应用于工程地震领域中,进行基底勘查这个问题,从地震仪的改制原理、模拟磁带记录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主动源地震中采用静校正技术将地震数据校正到平面上进行常规处理,被动源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同样面临该问题,其中涉及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生成拟炮集记录后,采用主动源地震方法进行静校正处理;第二种方法是在背景噪声上,根据检波点高程将数据校正到平地表上再进行拟炮集记录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二种静校正计算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步骤,并通过数值模拟起伏被动源地震数据,对两种静校正方法校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被动源原始数据上静校正和在互相关生成的拟炮集上静校正都能实现起伏地表校正为平地表,但在被动源原始数据上静校正再相关会导致静校正量发生改变,需对反射记录非因果部分进行两倍炮点校正,因果部分进行两倍检波点校正才能叠加生成拟炮集.  相似文献   

7.
选用泉州台g-Phone重力仪和同址观测的M2166超宽频带地震仪的观测数据,分别提取2018年8月19日斐济群岛MS8.1地震(深源地震)和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S8.0地震(浅源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观测值与PREM模型的理论值吻合较好,认为个别偏差的存在既有地球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因素,也与仪器在低频段的特性有关;同时对深源地震在谐频振型记录上较浅源地震更为清晰、但大于0S40的振型记录却较差的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带数字化地震数据进行了仿真处理,即将记录映射成多种传统窄带地震仪(SK,DK1,DD2和763等)的记录,并通过与实际记录的比较联合解释了模拟记录和仿真数字记录.分析结果证实了仿真技术在数字化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平武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近震震级及定位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作为地震定位参考标准,对平武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的近震,尤其是汶川"5·12"地震序列定位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平武单台数字地震仪记录得到的测定结果与《四川省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里给出了台站可以简单应用的偏差评估值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土塬地区进行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往往受到各种复杂条件的限制,使野外地震记录信噪比非常低,寻找一个适合该地区的地震数据综合处理技术非常重要.以山西省某煤田黄土塬区野外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覆盖层厚度变化剧烈、地形起伏变化大和煤层埋藏深度浅的特点,采用除了常规的三维地震处理流程之外,重点采用炮偏校正建立三维空间属性,合适的静校正参数和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利用高精度多次速度分析和三维一步偏移技术等处理措施,使得处理后的地震记录品质和分辨率均得到提高,为地震数据的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震台的763长周期地震仪已于1984年6月正式投入观测记录,至今已3年多。经过1986年763技术小组组织验收合格。由于对763记录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大都沿用过去处理SK 记录资料的方法,没有处理763资料的独立的系统方法,近年来我们利用763记录图,较顺利地处理了各地区发生的极远震,本文仅将763地震仪记录的极远震震相特征做一总结,以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利用世界标准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和体波理论合成地震图方法处理中国东部近期几次强震震源过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近期强震主要都是发生在地壳上部的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3.
熏烟记录地震仪具有结构简单,经久耐用,模拟记录地震失真小,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当今地震仪器发展到拥有数字化地震仪对地震进行监测的今天,国内外仍有不少地震台使用着它。但对于拥有熏烟记录地震仪的台站来说,熏制图纸却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为了提高台站的观测质量,减轻台站同志的工作强度,改善工作条件,特研制了地震图纸自动熏烟机。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庆长垣北地区的地震参数(V0、β),建立视等厚层状吸收介质模型,选择200 Hz(主频)的雷克子波由浅至深计算地震反射波.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吸收衰减和球面扩散导致地震反射波振幅存在巨大差异,随深度增加振幅迅速衰减,地震仪记录信号的有效动态也迅速降低,但振幅的衰减主要发生在1.5 s前的中浅层.本文对地震仪采集站的前置放大器进行改进,设计一种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它的增益随深度自动增大,地层深度从0.5s~3.0 s,放大器的增益依次为0 dB、18 dB2、4 dB、30 dB3、6 dB和42dB,能够比较好地弥补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衰减.经该放大器放大以后,地震仪记录信号的有效动态均达到或超过110 dB,基本满足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采集仪器记录动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在克里特海设置了5台海底地震仪。在9天的时间里记录到了430个地方震,测定了其中85个微震的震中。根据海底地震仪和一些陆地上的希腊台站同时记录到的14个地震的数据,发现了震级ML与海底地震仪记录上的地震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了由海底地震仪记录到的ML=2-4地震的震级-频度关系。绘制了描述克里特海岩石层体波振幅衰减的曲线图。通过对比实验和理论振幅曲线,对品质因素作了评估。计算出克里  相似文献   

16.
CSJ延时触发数字记录地震仪是一种便携式三路数字记录地震仪.它具有触发和定时控制两种工作方式,适合于记录区域性地震和人工地震.与之配套使用的回放仪,有串行和并行两种接口,便于联机处理.经野外实地观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小震的综合识别研究ht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数字地震仪在山西省大同地区1999年11月记录的三分向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数字地震记录信号的自动识别.结果表明,通过采用长短时信号平均值比、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法提取特征参量进行综合识别的方法,可对地震信号进行人机交互式自动识别,且对多数ML>2.0地震识别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方法在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便携式节点地震仪凭借着其灵活性、低价格、高效率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本文基于已有的便携式节点地震仪应用实例,对数据采集流程和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还阐述了其在主动源与被动源数据采集中相比于传统采集的差异和优点.相比较宽频带流动台阵,便携式节点地震仪观测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短周期密集台阵方式.近年来,便携式节点地震仪的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在利用被动源地震开展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SPAC、HVSR、背景噪声成像及接收函数四种方法在节点地震仪的应用中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几种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最后探讨便携式节点仪器相比宽频带仪器的优缺点,为未来发展灵活地震采集技术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有关厂家与建设省土木研究所已共同开发出可以自动读取地震仪记录的振动波形并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装置。以前,地震波形都是由专家花费8小时时间读取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现在的装置可将时间缩短到3小时,节省一多半的时间。这个装置还可对极小的晃动进行数字化处理,所以,在地震预报和了解微震对地基与构筑物的影响等方面,也将起到很大作用。该装置把与工作台组装在一起的设计图自动读取装置(AD-4001)改造成了读取地震波的装置,并用大型计算机解析已数字化了的地震  相似文献   

20.
海底地震仪是一种可检测海底振动的系统。在地震学中,地震仪的用途是双重的:一种用途是通过接收已知振动源(即人工地震,也可称为可控震源,或天然地震)的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作为可控源研究的震源来说,通常采用气枪,这种气枪利用高压空气可在海中产生强大的声音。地震仪是研究地球内部的一种最有力的和最精确的观测手段。地震仪的另一种用途是研究地震活动性本身。我们已研制出了一种重60千克的小型海底地震仪,这种仪器可以保证在海中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观测。这种海底地震仪已成功地弄清楚了过去在陆上观测一直不清楚的海底构造。海底地震仪还可成功地应用于研究深海沟地区和洋中脊地区(即板块的诞生处或消减处)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