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人文地理地名中重合最多的是行政区域地名和聚落地名。这两类地名数量十分庞大,也是造成重合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地随移民一。旧大陆的大量这类地名在新大陆重合出现即是由此。我在本刊发表的《论中国的非汉语地名》一文中所述的伦敦、剑桥、牛津等地名大量出现于美国和加拿大,就是这个原因。在中国也是一样,两晋之间,即所谓永嘉之乱的时代,北人大批南迁,原属郡、县,也随移民而重建于江南,即所谓侨郡、侨县。一时出现了大量郡、县地名的重合。据谭其骧教授的统计,当时仅今江苏、安徽二省的江南地区,就建立侨郡40个,侨…  相似文献   

2.
地名命名是地名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地名时代性的特性决定地名在每个时代都产生一批新的地名,同时又淘汰一些地名。新地名的命名,有极强的主观性,命名者在没有规范的地名管理的情况下,命名的随意性很大。评价地名命名是否恰当,很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衡量尺度。人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而不同时代的文化影响,往往是影响命名者命名地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地名命名,尤其在具有很强的指位性的建筑物命名问题上,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应引起地名  相似文献   

3.
每个地名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性的产物。它—般是根据地理的或历史的背景,说明地理现象、纪念历史事件或表示人们的愿望。在原始阶段,地名的含义往往是简单的,这个地名和其他地名间也不相联系的。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修改变动,同一地点  相似文献   

4.
每个地名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性的产物。它—般是根据地理的或历史的背景,说明地理现象、纪念历史事件或表示人们的愿望。在原始阶段,地名的含义往往是简单的,这个地名和其他地名间也不相联系的。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修改变动,同一地点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代名词(也是名词),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反映。在历史上,它常常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同一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更改为不同的地名,是常事。这种情况,在中国历朝历代不乏其例。也有的地方,历史上长期使用一个地名,历久未改,但其内容含义却随历史的推移,而发生改意或根本性的变化。安徽省无为县即属于后者的范畴。 无为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在近一千七百多年来(从三国魏黄初三年即公元  相似文献   

6.
地名的文化感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体讲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语言文字表现。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在哈瑞斯堡、俄亥俄河、哈特拉斯海角、纽约市这些地名中,哈瑞斯、俄亥俄、哈特拉斯、纽约是专名,堡、河、海、角、审是通名。其中专名特指某一地理实体并用以区分同类地物,起定位作用,通名则概括某种地物的共性,起定性作用。无论专名还是通名,对于文化而言,地名在体现世界地名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指示着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因此,应该说,地名对于理解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2,(10):40-41
一、地名与地名汉字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江苏省语委评估组一行11名教授、学者对常州、扬州、苏州和盐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在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检查中,发现这四市的交通指示牌及扬州瘦西湖公园的景点指示牌、苏州工业园区的道路牌上均出现用英文标注地名的现象。令人吃惊的是,在盐城市区的道路指示牌上竟出现了英文和韩文并存拼写地名的严重错误。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路街的地名标牌上标注英文;二是在交通指示牌上用英文标注地名。这种“土洋结合、半土半洋”的现象表现为“淮海路”,拼写成HUAIHAIROAD;“星汉街”,标注为XINGHAN STREET…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对江苏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多个地名通名用字及较为独特的几个地名首字的词汇意义、地理分布及历史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江苏省乡镇地名可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类型,同时还存在诸多地域特征鲜明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林旭 《中国方域》2004,(4):41-41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系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保持着文化交流,在地名的称谓上便出现了本民族语称和他民族语称,甚至混合语称等现象。在该州13个县1300个村级地名称谓中,尤以数字地名最多也最为典型和有趣,现以数字、村名和括号内县名分类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康勇卫 《中国地名》2012,(10):48-49
一、问题缘起地名足人类对地球上和其他星球上表示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或者说它是区别不同的方位、范围地理实体的语言文字标志。由于历史原因,地名中存在一地多名、一名多字和重名现象。重名地名更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地名中,有些是由人名构成的,如河南的禹县、陕西的志丹县、吉林的靖宇县等等,这就是以人名名地现象;而在人名和字号中,也常常含有地名,比如郭沫若,名中含沫、若两条河名,韩昌黎,含昌黎县名等等,这就是以地名名人现象。以人名名地及以地名名人现象,古今都有。分析起来,这两种现象都有规律可寻,绝非随意命名。下百就二种现象分别加以探讨。一、以人名名地现象以人名名地现象的规律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以名地的人物多是著名人物,二是这个著名人物同这一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将所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汇集起来,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地名的诞生往往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名命名上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特色,也可以成为探寻矿产分布的一只独特的“眼睛”。营口市现有选矿企业70多家。如何突破营口市矿业目前正面临的资源约束(利用效率低、接替资源不足)和环境约束(地质环境破坏严重、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两个“瓶颈”,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名是地名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人类对城市地理实体的客观反映。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中国城市兴起与发展的道路不尽一致。城市名称的命名方式既有时间上的不同又有空间上的差异。 一、中国城市地名的特征 城市地名是地名的区域表现,也是城市相互区别与联系的标志之一。城市地名既具有普通地名的特征,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长白山地区中朝两国各类地名分布特征及规律,以历史时期的中国延边与朝鲜咸境北道地名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两个区域地名进行分类与用字特征分析,得出二者在类型分布与用字特征上具有规律相似性与分异性。进一步采用核密度估计、方向分布、高程分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两个区域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具有多个密集区,地名向咸境北道东部沿海以及中朝边境两侧区域聚集;两个区域地名点均较多集聚在丘陵、台地等地形之上,与海拔高度呈空间正相关性;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分别呈现沿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扩散的格局。延边比咸境北道地名离散程度大,咸境北道地名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比延边高。延边地名点呈现高值聚集,咸境北道地名点呈现低值聚集。上述发现揭示了地名分布特征内隐或外显了中朝边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长白山地区中朝边境的融合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独特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由于从事地理制图工作的关系,经常和地名打交道,这里就谈谈济水、济渎、济源诸名称的来历吧。 地名是数千年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大凡地名都有其涵义,没有涵义的地名是无从理解的。那么,济水、济渎、济源之得名,自然也是有一定因由的。而且任何地名的出现,都有其自己的历史,其历史从大范围来讲,有的可能无关宏旨,有的则值得保存。久负盛名的“济渎金蒜”以济渎命名,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济水历史之悠久和历史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特殊的语言现象,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域文化的丰厚积淀。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传说、移民历史、军事活动几个方面来解读青岛的地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处于我国西北农牧业过渡区域的河西走廊 ,历史上民族迁移极为频繁 ,文化空间占用不断发生。表现在地名上就是河西地名往往由于其语源形成过程的差异 ,使其一地往往有多种称谓 ,有的出露 ,有的被掩盖 ,形成地名之间的叠压和覆置 ,这类似于地质上的地层关系 ,因之笔者称之为地名的层化现象。河西地名层化现象类型复杂多样 ,不尽一致 ,既有民族语言之间的交互层化 ,也有汉语地名自身的层化现象。今河西中部的黑河 ,其名称起源很早 ,但确指张掖河似应在南北朝。汉时称其水为谷水 ,唐时始称弱水 ,又有沮渠川之别名 ,明代说成是卢水。《括地志》概…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上一些民族活动地域的变化,能涵盖天山南北的区域性地名,除了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西域”、“新疆”两个地名外,还有一些在较小范围或较短历史时期使用的地名,现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黄炜 《中国地名》2012,(10):19-21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是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中国关于"地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自有人类以来,一个地名的诞生,都蕴含着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亡,往往很少影响到地名的变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