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分析了不同学者提出的生态补偿概念,认为生态补偿在我国更具有"制度安排"的内涵,具有综合性的概念更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大型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补偿和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我国当前生态补偿研究的五大热点领域。通过对研究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的梳理,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在研究方面,认为应继续与实践结合,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和机制的运作。在实践方面,可考虑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设立日常运作机构,加快确立信息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针对目前存在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以实现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为目标,建立了基于空间级别范围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基准价核算模型,重点从补偿核算标准和补偿级别范围两个关键技术出发,进行方法设计和应用研究。通过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了生态补偿级别范围,建立了生态补偿基准价和指导价两套标准,限定了保护区土地占用补偿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保护区管理的规范和公平性,为其它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客体、补偿途径、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重心由宏观讨论转向微观研究,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侧重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生态补偿途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并提出中国可借鉴的方面,即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加强对征收标准的研究,建立多种资金收集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从生态补偿标准、资金配置、补偿项目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学术期刊收录的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客观、科学的参考。结果表明:国内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在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并于2009年迎来第一个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多从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管与补偿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有关生态补偿标准的文章相对较多。同时,生态补偿研究还常常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联系。未来,研究者应着重关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以推动生态补偿理论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是协调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社区矛盾的重要方式。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文献,从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尺度和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展开综述,重点对贫困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主客体、标准及方式归纳总结。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未来应对贫困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补偿标准的视角及补偿方式的长远效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传明 《地理科学》2011,31(5):594-599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取得资源环境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社区的影响,从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探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资金不足、补偿措施不到位和缺乏致富技术等问题;确定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意愿调查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包括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野生动物破坏造成的损失)、社区居民受偿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生态补偿的标准,明确了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赵翠薇  王世杰 《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生态补偿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手段日益受到重视,补偿效益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优化选择补偿区域和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提高补偿效益的关键,机会成本是应用较广的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不同区域提供的生态服务以及损失的机会成本有差异。我国对区域差异关注较少,补偿标准未能反映农户的真实成本,存在补偿不足或对不需补偿就能提供生态服务的区域实施补偿等问题,补偿资金利用效益较低。国际上比较注重生态补偿的区域差异,在生态补偿效益、促进环境保护积极性等方面效果较好。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戴其文  赵雪雁 《地理学报》2010,65(4):494-506
以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例,构建以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实施成本为参数的参与成本模型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基于生态补偿资金效率的考虑,构建以土地所有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地所有者的参与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受损风险为参数的空间选择模型,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对生态补偿区域进行选择,采用聚类分析将全州划为5大等级补偿区:优先补偿区、次级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临界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或可能补偿区,并对各类补偿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构建生态补偿额基尼系数与生态补偿资金效率评价模型,分别评价了补偿额在受偿群体和补偿区域中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与不同等级补偿区的补偿效率。结果表明:①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4776.4元/hm2·a)和机会成本(621.3元/m2·a)作为补偿标准的上下限,结合参与成本确定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补偿标准为1999.8元/hm2·a;②草地生态系统的补偿优先度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呈现出吻合趋同的状态,即草地生态系统优先补偿区既是高效补偿区,又是重要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③受偿者(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供给者)得到的补偿额有明显不均衡状态,而在补偿区域(草地生态系统)上的分配却处于绝对平均范围内;④草地生态系统补偿区的优先等级次序与补偿效率吻合,即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区的补偿效率最高,每元获取的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38.18,是临界补偿区的14.68倍;次级优先补偿区的效率仅次于优先补偿区,每元补偿的生态系统服务为21.02。  相似文献   

9.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冯起 《中国沙漠》2015,35(3):808-813
本文结合生态补偿的理论,综述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总结补偿标准制定方法,概括补偿的原则、政策、措施等主要环节,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主导,补偿重点不明确,补偿范围不明晰,立法未完善等)。并提出了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首先,继续保持政府监督,引入市场手段论证实施流域生态补偿;二是分清保护性和破坏性生态资源利用行为,采取灵活方式,对相应行为补偿额度进行调整,以有效筹措补偿资金、优化补偿资本来源;三是东西部地区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特点不同,补偿应分清"有水无水"和"水好水坏"的问题,采取不同的侧重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西北地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已经列为所在各省的战略之一,内陆河流域资源禀赋的发挥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加强针对生态要素的立法,如土壤保护法、清洁空气法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流域生态补偿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区际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是城市群生态共建共享的重要措施。借助投入产出思路,建立反映生态投入、生态消耗的区际生态贡献计量指标体系,应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城市群进行区际生态补偿实证分析,探索城市群区际生态补偿逻辑、依据及措施。结果表明,① 利用投入产出思路,按照生态投入与生态消耗来找寻区际生态关系逻辑,建立生态贡献指标体系并借助投入产出模型来确定生态补偿角色和考量补偿标准依据,基于生态贡献的城市群内部区际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机理清晰、可操作性强;② 加快健全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资源要素统一登记管理基础上,拓展生态贡献计量指标并定期统一监测公报,结合地区GDP、公共财政,以及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等,定量生态补偿额度,从而建立城市群系统内生态共建共享的绿色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农牧交错带宁夏盐池县草地为研究对象,综合集成草地植被与土壤调查、草地信息提取、遥感反演、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基于本地化的InVEST模型,选取碳储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3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对禁牧前后(2000年,2015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精准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价值化,测算禁牧前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以此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并借助冷热点、三维趋势分析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不同尺度的空间识别。结果显示:① 禁牧以来,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增强,其中碳储量增加45.66×104 t、强度增加0.42 t/hm2,水源涵养量增加9 351×104 t、强度增加211.14 t/hm2,土壤保持量增加2 091×104 t,强度增加44.93 t/hm2;② 草地生态补偿标准县域为309.21元/hm2、乡镇尺度介于7.25~1 146.36元/hm2、村级介于3.04~2 074.56元/hm2,村级尺度更能体现草地的生态贡献;③ 补偿标准的三维趋势呈现由西向东提高、南北向呈“U”型分异的特征,补偿热点区集中于盐池县东南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12.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China started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n eco-compens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the “Transfer Payment of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curren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but the ecological effect is weakening due to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co-compensation system such as un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s, poor express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simple sources of capital and modes of compensation. For better development, the eco-compens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by (i) adhe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vertical compensation (oriented) and horizontal compensation (auxiliary) on the whole and establishing a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of eco-compensation at national scale; (ii) defining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st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osts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and adding indicators that reflect economic green transformation to evaluate compensation effects; (iii) gradually building a utilization system of eco-compensation funds in which multi-stakeholders participate and establishing a green development-oriented system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iv) cultivating a new business pattern where ecological services are the product, to grow the ecological servic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尚海洋  丁杨  张志强 《中国沙漠》2016,36(3):830-835
流域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简要说明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关系之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环境收益参照——机会成本变为环境收益,并以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目标为例开展实证,在考虑补偿总预算约束下,比较采用两种补偿标准参照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环境收益代替机会成本作为补偿标准参照,对于提高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积极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行为的约束性作用明显;引入以机会成本与环境收益比值确定的优先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资金预算约束下替代机制对完成既定生态恢复目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的成本是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发展成本构成。本文以羌塘自然保护区涉及的那曲地区为例,采用恢复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对牧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过程中,借用中国草地承载力评估中的标准羊单位,把草地生态系统、草食性野生动物和价值评估有机地联系起来,为草原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补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估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牧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本是每年5.69亿元,其中直接成本是1.19亿元,机会成本是4.5亿元,机会成本占总成本的79%。机会成本是由于草食性野生动物的啃食与踩踏导致草场必须禁牧致使牧民放弃的经济收入。显然,羌塘自然保护区草食性野生动物对草场的损害构成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如果按照那曲地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地的面积计算,则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单位面积成本是每年57元,按照那曲地区人口计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人均成本是每年1482元。这一结果并不等于生态补偿标准,但可以作为补偿标准的低限。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 hot subject in academic studi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mpensation payments is a key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ough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spatial allocation at presen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st" and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s two econometric models with the data of 2007 from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Through these models, the impacts of geographical endowments on the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provinc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social justice viewpoint and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t value of geographical endowments" (EGE for short) is propos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EGE in the policy making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each region to obtain the equal rights of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decent environment, but also an essential assurance to the coordinated,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various regions; (2)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geographical endowmen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regional spatial varia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geographical endowments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mpensation payments in soci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3) based on the EGE, the government can determine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soci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avoid the "sweeping approach" phenomenon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16.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因竞争性用水导致上下游之间、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急需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的补偿计划实施评价、补偿尺度的选择、补偿标准的测算、生态补偿与减少贫困关系、流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等方面,其关键问题在于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以及补偿标准的制定;研究认为通过流域断面水量水质及相关利益分析方法来确定补偿主体和对象;而补偿标准则以流域上下游生态损益、机会成本、居民支付意愿分别作为补偿上限、参考值和下限来综合确定.以此为基础,构建流域多种生态要素、多元主体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最后,就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地区碳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立军  田启波 《地理研究》2022,41(1):149-166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气候治理的中国承诺,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生需求。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的方法,利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及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对碳中和目标下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展开研究,结论如下:① 地区生态安全及协调水平持续下降,二者在区域上呈现趋同特征。2000—2017年间,全国整体ESI指数从1.08上升至3.06,ECI指数由1.413下降至1.261,24个省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等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趋同规律,安全等级低(或高)的地区对应协调水平也低(或高)。② 全国生态“欠账”增长迅速,地区补偿呈现东“补”西“偿”中“平衡”的结构特征。基于碳中和的近期实施与远期目标构建了“净零排放”与“净零贡献”两种生态补偿方案。在“净零排放”方案下,全国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从1334.57亿美元增长至83819.61亿美元,生态赤字增长迅速;该方案下,三大沿海经济区长期为补偿支付地区,但其支付的全国占比在逐渐下降;与之相对应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补偿支付比例迅速上升。净零贡献补偿方案下,全国范围补偿会计平衡,地区补偿结构表明东部为补偿区,西部为受偿区,中部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