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沙尘暴天气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还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其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了几个减少沙尘暴发生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面冻结状况与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彰俊  郝璐 《干旱区地理》2008,31(2):203-209
利用3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壤表面冻结终日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地面冻结终日与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土壤表面冻结终日与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说明土壤表面冻结终日对春季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也表明了其对沙尘暴的发生有进行指示和监测的潜力;但部分地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土壤表面冻结状况只是影响春季沙尘天气的一个因子,它对沙尘天气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北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入手,对宁夏中北部地区近30a来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三前,大气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不稳定性主要发生在700hPa以下,最为突出的是850hPa以下;沙尘暴发生过程中不稳定性达到最强。  相似文献   

4.
宁夏盐池地区沙尘暴发生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利用盐池气象站沙尘暴历史观测资料,从沙尘暴发生频次、灾害类型分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在对沙尘暴灾害强度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宁夏盐池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进行了危害强度客观分类,并分析了该区沙尘暴历史变化和年、月、目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宁夏沙尘暴年发生次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发生1~2次特强沙尘暴的概率明显增多;沙尘暴强度与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天气系统、起沙源地和位置密切相关。沙尘暴分为西北气流型、锋线型、局地中小尺度大气型。特强沙尘暴的沙源地可能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更远的沙源地,强沙尘暴源于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或巴丹吉林沙漠。弱至强沙尘暴可能与盐池南部荒漠化草场植被破坏和沙漠化有关、属就地起沙类型、不能造成特强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东部群发性强沙尘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周自江  王锡稳 《地理学报》2002,57(4):437-442
利用1954-2001年60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探讨了西北地区东部群发生强沙尘暴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近48年较完整的群发生性强沙尘暴序列,并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群发性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西北地区东部共出现了99例群发生强沙尘暴;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及河西走廓的大部分地区是强沙尘暴的主要多发区;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3-5月,约占全年的78.8%;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以20世纪90年代最少,最短和最小,但是1997年以后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高发带的跃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中国沙漠》2008,28(1):149-153
对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日数与年降水量关系的分析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一个原生沙尘暴带和一个次生沙尘暴带,后者是人类破坏植被、改变土地覆盖状况的结果。发现原生沙尘暴带与次生沙尘暴带之间存在着跃变现象,这一现象发生在年降水量为300 mm左右的地区。这表明,对于沙尘暴带的演化而言,年降水量为300 mm左右的地区是一个超常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沙尘及其可能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利用1961-2000年高原9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并结合高原沙区分布状况,分析了近40a青藏高原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具备发生沙尘暴的前提条件,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年沙尘暴发生频率非常高,大体有以羌塘高原为中心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从12月至翌年4月,沙尘暴发生中心从藏南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地区依次逐渐向北扩展到羌塘高原南部、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南部,这种季节性摆动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加上高原海拔4000~5000m的高度,细粒物质被轻松地扬升到西风急流区,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高原成为远程传输最高效的沙尘源地之一。沉降在北太平洋的沙尘,加强了海洋生物泵的效率,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二连浩特地区2001年4月—2004年4月土壤湿度的逐时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二连浩特地区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结合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探讨了土壤湿度与沙尘天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连浩特地区土壤湿度具有1年为周期的变化,每年土壤湿度的峰值出现在降水较多的湿季,土壤湿度与沙尘暴发生次数呈负相关,土壤湿度对该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频繁、发生强度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大沙尘暴源地均位于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干燥沙漠或戈壁地带。由这些地区起源的沙尘既对全球气候有影响,又对全球化学物质的循环有重要意义。该地区荒漠化严重,已成为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综合论述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与输运过程,概括性总结了近20多年来对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的发生受大气环流、地表状况、降雨的影响,还受到局部地区地形的影响。一次规模较大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可以从蒙古国和我国西部沙源地输送到我国东部、韩国、日本乃至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中日亚洲沙尘暴ADEC项目对亚洲沙尘暴的起沙、传输和降落的运行机制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亚洲沙尘暴的数值模拟系统。本文以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为例,利用遥感技术,综合DEM地形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分析西风引导气流和地形对沙尘运移路径影响,将MODIs影像数据和DEM地形数据以及地面观测站点实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在运移过程中的运移路径明显地受到西风引导气流、沙尘粒子自然沉降规律以及局部地形的影响,要预防(减少)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仅仅作好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加强北京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官厅水库库区及库区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2021年多源环境、气象和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春季沙尘暴事件的时空特征,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气象影响因子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频次多于戈壁沙漠,且多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东部,戈壁沙漠则多发生在中国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中南部;(2)东西向地面冷锋系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且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亚洲东部中高纬度地区总体呈西低东高形势;南北向地面冷锋系统为戈壁沙漠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且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亚洲东部低纬到高纬地区上空高度场异常呈“-+-”的分布;(3)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季沙尘暴的发生与当地前冬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与地面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戈壁沙漠春季沙尘暴事件的发生与当地前冬降水量正相关,与地面温度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总被引:137,自引:5,他引:137  
邱新法  曾燕  缪启龙 《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
利用1971-1996年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了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1971-1996年,除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外,我国各地沙尘暴发生的总次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沙尘暴的起源,可将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沙尘暴2类;外源型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2条,其中北路沙尘暴侵我国的范围在西起新疆东部的哈密,东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蒙边境,西部沙尘暴入侵我国的范围在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我国沙尘暴源地主要集中在南疆和北疆的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甘肃河西走廓和内蒙古干燥沙漠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  相似文献   

13.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气象灾害,其形成依赖于大气环流和沙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的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风力条件和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沙尘暴强度和危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减轻沙尘暴危害的有效方法就是改善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状况,但这需要评估下垫面各因子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条件下对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程度。从下垫面的角度出发,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气象资料和实测数据,应用AHP方法对下垫面定性与定量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地区下垫面因子对沙尘暴发生作用的权重,为从下垫面角度研究沙尘暴危险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分析河北省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坝上地区是河北省沙尘暴的多发区,干旱多大风的春季是发生沙尘暴天气最多的季节。最后提出了以植树种草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沙尘暴天气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璠  肖建设  祁栋林  李林 《中国沙漠》2019,39(2):144-150
以柴达木盆地9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的关系,对比沙尘暴发生日与未发生日的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柴达木盆地沙尘暴日数与风速、大风日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气温与沙尘暴日数存在正相关性,但各地区有差异;相对湿度和降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日照时数与沙尘暴日数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②植被对沙尘暴有抑制作用,但对柴达木盆地北部沙尘暴日数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冻土深度对沙尘暴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时间为2—3月。③沙尘暴发生时日最低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偏大,降水偏多,风速明显偏大,日照时数偏小,气温(地温)差偏小;日照时数小是沙尘暴发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西北特殊地形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郭铌  张杰  韩涛  郭慧 《中国沙漠》2004,24(5):576-581
应用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区中心站和毗邻站1961-1999年沙尘暴日数、大风日数和降水资料, 参考相应地区的地形和地表覆盖资料, 结合卫星资料监测事实, 分析了沙尘暴中心站沙尘暴高发以及毗邻站沙尘暴发生较少的原因, 探讨了地形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沙尘暴中心站沙尘暴高发是地表状况、大风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沙尘暴毗邻站沙尘暴较少的主要原因为沙源与大风不匹配; ②地形对沙尘暴发生有重要作用, 干燥的下垫面产生的热力不稳定和特殊地形产生的气流加速和抬升作用, 对局地沙尘暴的形成和强沙尘暴的触发有重要作用; ③大风和降水的配置对沙尘暴发生有一定影响, 大风日数多且降水较少的时段为沙尘暴的高发期, 随着雨季的到来, 沙尘暴日数明显下降; ④下垫面与沙尘暴发生关系密切, 戈壁地表不利于沙尘暴的发生, 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沙尘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引入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的概念,通过数学模型、实例计算和数据分析, 得到了定量的沙尘暴发生危险程度评价指标,并绘制了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区划图。结果表明: ①新疆南部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危险度最大(气象危险度最高达到4级),其次是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部分地区(气象危险度最高达到3级)。 ②大风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驱动力,每次沙尘天气过程中都伴随较强的风速,但是,沙尘暴天气过程越强,风速越大的现象并不明显。 ③通过绘制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区划图,可以更好地刻画沙尘暴发生危险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也为沙尘暴预报和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西部地面感热通量影响沙尘暴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地表类型的16个测站2005—2006年3—5月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日沙尘暴资料,计算了地面感热通量、地面位温并分析它们与沙尘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内蒙古中西部春季地面感热通量表现为净加热,且沙尘暴发生次数多的年份净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反而较小。在沙尘暴发生前,沙漠区和高平原区地面感热通量达到最大,而丘陵和平原地区反而开始降低。对于沙尘暴发生前12 h累积的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及导致的地面位温上升幅度,高平原和丘陵平原区要强于沙漠区。但相对而言,沙漠和高平原地区地面感热加热影响沙尘暴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的环流演变及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 a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结合同期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重点揭示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过程发生频次由多到少及由少到多)的大尺度环流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明显转型,减少趋势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90年代末,沙尘暴频次明显增加,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沙尘暴由多到少转型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到巴尔喀什湖(简称巴湖)附近温度负距平减小,纬向风减弱,经向风明显加强,冷空气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贝加尔湖地区到西北地区东部的温度正距平增大,纬向风明显减弱,经向风逐渐加强;位于该区域的高压脊呈逐渐增强趋势;而沙尘暴由少到多转型时,大尺度环流场与由多到少转型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位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兰英  张强  郭铌  马鹏里  韩涛  万信 《中国沙漠》2012,32(2):454-457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风大、沙多,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易发地区。通过GIS技术,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和内蒙古西北部158个气象站的沙尘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近45 a总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沙尘暴,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各季节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发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中国西北地区以春季最为多发,约占全年总数的1/2,依次为夏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季节,不同程度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不同,春季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中度易发生区面积较大时期;夏秋冬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不发生区面积较大的时期。上述分析表明,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