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郭寅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4,(2):156-165
介绍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震源机制解,分析地震前震源区周围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是主余型、余震活动呈间隙式,衰减迅速,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震前震源区存在4级地震围空、地震平静、中等地震增强和小震群等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地震前兆信息数据库系统(JSEPIDS)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勇  梅卫萍 《地震学刊》1998,(2):48-51,67
数据库技术是管理数据的一种最新方法,这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本文建立的江苏省法震前兆信息数据库系统是把作为地震预报的三大学科的观测数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该系统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采用全中文交互式操作环境,易于扩充,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台网数字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24~26日“第五届中哈现代地球动力学和中亚地震危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来自7个国家1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文章介绍了会议概况、学术交流、取得的成果,以及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6.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研究和应用需要,设计了地震异常数据库。本文描述了数据库的功能,并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架构以及数据库的基础信息内容,给出了数据库的表结构。最后进行了系统操作界面的综合展示。作为地震异常综合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地震异常数据库涵盖了地震专业异常信息、地震群测宏观异常信息以及《中国震例》中历史地震的震例信息,能够为地震预报方法模块和基于WebGIS的异常信息采集和综合展示系统提供数据接口服务。   相似文献   

8.
围绕建立一个地震核查数据库的主题,论述了地震核查数据库的设计思路,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Earth's Interior,IASPEI)为纪念协会成立100周年,决定出版一部大型参考书以反映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探索地震与地球科学、地震工程科学与技术以及防震减灾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从1995年开始,在该协会的一个下属教育委员会具体策划和组织下,组织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2000多位科学家及工程师历经了8年的努力,编著成了总量相当于30万页的大型参考书。该书集中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上述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Д.  А.  哈林 《地球物理学报》1955,4(01):1-15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英文版)。该库在VAX 11/750小型计算机上,使用VAX数据检索、VAX公共数据字典软件进行设计。是一个联机检索系统。文献库收集五十余种中国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中,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论文。参考国內外文献著录准则,使文献记录格式标准化,通用化。一条记录长1898字节,其中文摘长1020字节。每年文献量约800余条。文献库磁带和软盘拷贝在国内外交换与出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十多年来《中国地震科技文献(英文版)的建设实践,认为:文献数据库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应加强数据库建设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克服目前在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重“路”轻“车”,竽网轻库的倾向。建议设立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基金,改善文献数据库的条件,使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反射地震学研究中的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反射地震学作为地震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分支学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建设与环境、自然灾害预测等各种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能源开发中功不可殁。另一方面,反射地震学在广泛的工业应用中全面地完善和发展了地震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时至今日,反射地震学的发展已经从经典理论方法的研究走向更加与客观介质密切相关的深层次研究新阶段,这些问题是,反射地震学从单纯的构造研究走向地层岩性研究,与此有关的是从偏移构造成像步入层析成像、利用单波单分量数据转向应用多波多分量数据、假设地层为固体弹性介质转向双相孔隙介质、各向同性研究转向各向异性研究以及经典的一些方法技术与现代新技术同时使用等。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General Seismic Zoning Map of the USSR(GSZ-78),included in the Building Code,in spite of relative improvement in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ones(1937,1957,1968),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seismic hazard.In some regions strong earthquakes exceeding the predicted intensity occurred almost every year.Such cases in Kazakhstan are the earthquakes of Bakanasskoye(1979,M=14,I=6~7)and Zaysanskoye (1990,M=7.0,K=16,I=8).Besides,there are territories that are platforms in tectonic aspect,but which have been undergone activization at neotectonic evolution stage (Mangishlak,Ariskum desert near the Aral sea).Their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s are not estimated in General Seismic Zoning Map(GSZ-78).Mentioned circumstances induce the necessity to compile new seismic zoning map.  相似文献   

15.
工程地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一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地震区划研究及重大工程结构进行的专门的地震作用研究为主线,对工程地震学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16.
何汉漪 《地球物理学报》1999,42(01):120-126
在莺歌海盆地油气勘探中,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评价DF1一1气田,探明了储集层顶面的水道冲蚀,给出了正确的气田地质模式;并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做气藏描述,比较准确地估算了储集层的厚度与孔隙度,减少了评价井数.应用高分辨率地震的亮点加平点技术,在原认为是空构造的LD8一1构造发现了高产天然气。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若要得到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提高地震子波的频率是很重要的,但保护低频比提高高频更重要。高分辨率地震波阻抗剖面比地震偏移剖面更直接、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直接用波阻抗剖面做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可得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技文献库(英文版)截止1995年8月收录的13104条文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震科学、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