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的叠溪7.5级地震将叠溪古城彻底摧毁。2008年笔者在支援茂县汶川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对叠溪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得到一些关于叠溪古城与叠溪地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1933年叠溪地震后的调查、报道和研究,重点介绍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关于叠溪地震,这是第一次科学性的现场调查和第一篇学术报告,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笔者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考察、研究及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西南地区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第一人常隆庆教授(1905-1979年):地质学家.他在震后赶赴叠溪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时年仅28岁.  相似文献   

4.
洪时中  徐吉廷 《地震地质》2011,33(1):225-230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 1/2 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当年12月,地质学家周晓和先生曾带领四川大学师生赴震区考察,他们拍摄和收集了许多照片,其中一些留存至今。文中简要介绍了新近发现的周晓和先生留存的有关叠溪地震的4张照片,包括四川大学地质考察团的合影、叠溪城陷落后的情景、被水灾冲毁的索桥与古亭,以及叠溪地震的灾民。这些珍贵照片提供了叠溪地震的直观信息。  相似文献   

5.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了71/2级地震,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1934年11月,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先生考察了叠溪地震灾区,拍摄了大量的地震现场照片,其中一部分留存至今.这批照片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现场照片之一,留下了比文字记...  相似文献   

6.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康  沈正康 《地震学报》2011,33(5):557-567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  相似文献   

7.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钱洪  周荣军 《中国地震》1999,15(4):333-338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发生在青同原东南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发震构造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基于野外新发现的南北向活动断裂以及叠溪地震地面破裂的研究,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作为岷江断裂南延部分的南北向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8.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六[应是二十五,编者注]日中午,茂县之叠溪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损害极大。当时我亲历其境,见闻略可忆及,试为追述于次,以供研究参考。一、地震前之叠溪叠溪居茂县之北,距城约三十公里,系一场镇,有居民百余家。国民党二十八军的松、理、茂、懋、汶屯垦督办公署(兼督办邓锡侯)以其地邻黑水入江之处,特在该镇设有公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1933年叠溪7.5级大震的发震断层,虽已确认是沿北西方向展布的松平沟断层,但文章的作者们又指出“真正的地震断层我们没有见到,估计可能为从叠溪到松平沟一线的滑坡体所掩盖”。笔者利用航、卫图象的优、特点对叠溪地区的航卫图象作综合判释,并结合野外地表地质的实际情况,就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范围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