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2021年6—8月吉林靖宇Parsivel2型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长白山麓夏季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雨滴谱特征,并与国内外研究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直径对降水量贡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贡献较大的直径区间为0.812~2.375 mm,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大雨滴(直径D≥2.75 mm)对降水量贡献也增大;对流降水比层云降水的雨滴谱更宽,雨滴数浓度及平均直径也更大;与国外经典对流降水雨滴谱相比,长白山麓对流降水标准截距参数lgNw及质量等效直径Dm特征更接近海洋型降水,与北京延庆及大兴、安徽滁州、江苏浦口相比,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大的数浓度;长白山麓夏季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强度R拟合关系分别为Z=290.64R1.27和Z=193.36R1.65,经典Z-R关系对该地区降水估测存在低估;形状参数μ、斜率参数Λ存在较好的二项式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SATP和SIFT方法分析雨滴谱特征及参数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参数排序平均法(the Method of Sorting and Averaging based on Two Parameters,简称SATP方法)分析了2006年吉林省观测的所有雨滴谱分布统计特征,获取其μ-Λ关系。同时,针对单次降水过程利用强度顺序滤波法(Sequential Intensity Filtering Technique,简称SIFT方法),寻找2006年5月4日降水过程的Z-R关系,并得出其μ-Λ关系。最后应用上述两个μ-Λ关系,分别反演雨滴谱并估测降雨量。结果表明,利用SATP法和SIFT法处理雨滴谱资料并获取μ-Λ关系是可行的,反演所得降雨量与实测吻合很好,尤其是SIFT法更具有实用性。它对联合雷达订正降水测量,有效地提高降雨率的测量准确度将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不同云系降水雨滴谱(DSD)的分布特征,可以加深对降水微物理过程的理解,对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精度有重要意义。分析2016年6—8月安徽淮南降雨过程的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观测资料,对粒子分布特征、降水强度与粒径的关系、粒子数密度分布与雨强贡献率分布、Z-I关系及M-P分布、Gamma分布拟合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对流云降水中小于1 mm粒径的粒子数密度占比为73.22%,其对雨强贡献率为34.07%;层状云降水中小于1 mm粒径的粒子数密度占比为84.09%,其对雨强贡献率为58.82%。2)安徽淮南2016年夏季降水Z-I关系可用对流云拟合曲线Z=53.17×I1.65估测,Z-I关系经验公式(Z=300×I1.40)在相同雷达反射率因子下低估了降水。3)对流云降水过程中,Gamma分布拟合比M-P分布拟合更精确,层状云降水过程中,两种拟合方法差别很小。Gamma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现安徽淮南粒子数密度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雨滴谱观测对理解云-降水物理过程和提高雷达降水估测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福建安溪2017—2020年雨滴谱资料,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类型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提出该地区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Z-R)关系和形状参数与斜率参数(μ -Λ)关系,并与国内其他典型地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福建安溪雨滴谱季节差异明显,整体上夏季雨滴粒径最大、总数浓度最高,冬季粒径最小,春季总数浓度最低; 随粒径增大,四季雨滴数浓度季节变化与台湾省桃园市相似,但小雨滴数浓度存在差异。与华东和华北地区相比,福建安溪夏季层状云小雨滴数浓度更高,中大雨滴数浓度则与华东地区较为一致; 夏季对流云小雨滴数浓度与华北地区接近,中雨滴数浓度则与华东地区接近,大雨滴数浓度则介于两个地区之间。夏季福建安溪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Z-R关系与台湾省桃园市得到的结果较为吻合; 斜率参数Λ大于2.5 mm-1时,福建安溪的形状参数μ值与美国佛罗里达地区的结果十分相近。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7—2020年淮北地区夏季雨滴谱观测资料对低槽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冷涡影响型和台风型4种类型暴雨的雨滴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淮北地区降水主要以层状云为主,而对总降水贡献率大的却是对流云降水。不同类型暴雨微物理量同样存在差异,低槽型、台风型暴雨的粒子数浓度较大,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冷涡影响型各种特征直径比其他两类大。分析不同尺度雨滴粒子与雨强的关系,小雨滴数浓度占比超过60%,但对雨强起主要贡献的是中粒子,不同类型暴雨的差异主要是由小雨滴和大雨滴对雨强贡献率的差异造成的;并且随着雨强的增大,小雨滴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大雨滴增大。不同雨强档下的雨滴谱分布基本呈单峰型,随着雨强增大各尺度档粒子数浓度升高,谱宽增大,斜率逐渐减小;当雨强增大时质量平均直径(Dm)-标准化参数(lgNW)分布趋于集中,Dm和lgNW的平均值分别为1.15 mm和3.79 mm?1m?3;通过Γ分布拟合发现,低槽型和台风型暴雨谱分布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大于另外两类;除标准化参数的偏度为负值外,其余各参数的偏度均为正值;不同类型暴雨谱型-斜率(μ-Λ)及反射率因子-雨强(Z-R)略有差异。研究得出的淮北地区暴雨Z-R关系为Z=164.4R1.42,相比之下,目前雷达系统采用的标准关系式低估了淮北地区暴雨降水量,尤其在评估低槽型和台风型暴雨时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滤纸法观测到的2003年和2004年绥化地面雨滴谱资料,利用称重法得到的地面降水量资料以及2003~2006年哈尔滨雷达站观测到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地面雨滴谱谱型、雨强、含水量以及雷达回波强度随时间的变化、雨滴各档尺度对总雨强的贡献等宏、微观特征,雨滴直径和斑迹直径、斑迹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面雨滴谱观测和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以及获取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不同直径雨滴对地面雨强的贡献分析中发现,贡献较大的降水粒子直径集中在0.7~1.3 mm,也就是说这一范围的雨滴直径对地面降水贡献最大,起主要作用;雨强、含水量和雷达回波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步调保持一致;层状云的降水谱比较窄,积层混合云较宽;层状云的降水强度范围较窄,对流云的降水强度范围较大,混合云居中;对于层状云降水,M-P分布拟合的效果比较好,混合云效果稍差一些,但也符合M-P分布。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7年12月-2022年11月太原雨滴谱数据,研究太原地区不同雨强和不同降水类型雨滴谱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四季谱分布均呈单峰结构且均以雨滴直径D<1 mm的小雨滴为主,但对雨强R贡献最大的是D为1~2 mm的雨滴。各季节R<1 mm·h^(-1)的降雨均占比最大,但夏季超过50%雨量来自R≥5 mm·h^(-1)雨滴的贡献;R<2 mm·h^(-1)时,冬季大雨滴浓度更高,而小雨滴浓度相对较低;R≥5 mm·h^(-1)时,夏季雨滴浓度更高。四季均以层状云降水为主,标准化截距参数lgNw和质量加权直径D_(m)差异较小;对流云降水多发生在夏季且更接近海洋性对流,春、秋季既非大陆性也非海洋性对流。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形状因子与斜率参数的μ-λ、降水动能以及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Z-R关系曲线,其中μ-λ季节变化小,但地域性差异显著;幂函数和二项式函数分别对于降水动能参数关系E_(t)-R和E_(d)-D_(m)拟合效果更优;Z-R关系系数与指数成反比,对于层状云降水,春、秋季经典关系均高估降雨,冬、夏季存在经典关系由高估转为低估的情况;对于对流云降水,夏、秋季经典关系略高估降雨。  相似文献   

8.
南海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雨季局地的热力、动力结构配合副高的移动变化,使得这一海域对流活动十分活跃.南海海域与大陆距离较近,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热力环流、气溶胶浓度)对这一区域降水的形成可能产生较大影响.雨滴谱是研究降水微物理特征最基本的物理量,分析研究雨滴谱特征对加深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认识、提高雷达反演降水精度、改进数...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川稻城地区2019年5~8月雨滴谱资料,研究不同雨强和不同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并提出反射率因子Z、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粒、粒子总数浓度NT、含水量W与雨强R之间的关系,以及Gamma谱形状参数μ和斜率参数Λ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该地区雨滴谱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R增大,雨滴谱数浓度、粒径和谱宽也逐渐增大,雨滴谱逐渐变宽、变平坦;对流云雨滴谱明显比层状云宽、数浓度更高,谱型分别呈略微的上凸和下凹;WRZR幂函数关系最密切,其次为DmRNTR,μ–Λ很好符合二项式关系;稻城地区的Dm和截距参数Nw与其他区域不同,Dm仅大于亚洲季风区江淮流域,而Nw仅比华北地区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乌鲁木齐2018年1—12月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两种类型降水(雨、雨加雪)滴谱的微物理参量,以探究乌鲁木齐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此外,对总粒子数浓度与降水强度(Nt-R)、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Z-R)等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均为单峰分布,粒子数浓度峰值均在低谱段,雨夹雪...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20—2021年昭苏地区夏季的雨滴谱数据,研究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微物理参量及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的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明显偏大,较大的粒子直径和粒子数浓度使得其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远大于层状云降水。两类降水云的雨滴谱均为单峰结构,峰值直径主要分布在0.5~0.625 mm,对流云降水的雨滴谱谱宽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两类降水云的雨滴直径和粒子数浓度与青藏高原中部的观测值相近,且昭苏地区的对流云滴谱更倾向于大陆性对流簇。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昭苏地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山西晋城\     
张秋晨  王文青 《暴雨灾害》2023,17(5):585-594

为了解山东黄河三角洲、内陆和沿海三个区域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以垦利、平阴和胶南3站为代表,利用2017—2020年降水雨滴谱资料,对3站不同雨强(R)、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6个R级别中,3站平均雨滴谱的谱型、谱宽和各级别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均存在一定区别。(2)在层云降水中,平阴站、胶南站雨滴谱参数较接近,而在对流云降水中3站均存在差异。(3)比较3站标椎化截距参数(log10Nw)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表明,层云降水中垦利站log10Nw数值最低;与国内外其他站点相比,平阴站log10Nw-Dm散点分布与在韩国首尔的观测结果较为接近。(4) Gamma分布斜率参数(λ)和形状因子(μ)的拟合曲线具有局地性特征。根据3站μλR变化趋势,可将R=10 mm·h-1作为层云-对流云降水的分类指标,R增大至100 mm·h-1以上,3站μ值均趋向于1~2 mm-1,λ值均趋向于2。(5)拟合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R关系(Z=ARb),气象业务雷达内置Z=300R1.4会高估垦利站、平阴站降水量,低估胶南站降水量,Z-R关系中系数A、指数b在对流云、层云降水中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南京机场降水低能见度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颖  陈宝君  濮江平  陈磊 《气象科技》2013,41(1):160-164
对不同种降水对能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连续性降水天气和雷暴天气两次过程的雨滴谱资料,计算后发现雷暴降水出现低能见度的雨滴谱较宽,而连续性降水雨滴谱的分布窄.粒子浓度和能见度呈反相关,在粒子浓度降低时能见度值有迅速的好转.在低能见度阶段小粒子的含量明显偏大些,1 mm以下的小粒子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2 mm的小粒子,小粒子的高浓度对应着低能见度.出现降水并低能见度的时段时各特征量均为相对高值,能见度好转后突变转好并振荡,呈现相关.计算能见度在高粒子浓度和低能见度时与实测能见度接近.  相似文献   

14.
周文贤  陈金荣  齐久成 《气象》1996,22(4):13-16
作者计算了3次降不过程的雨滴尺度谱参数,并进行M-P分布拟合和Г分布拟合。同时还计算了雨滴谱形状因子S(Z,R),分析了形状因子与雨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成都地区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气象观测场LNM激光雨滴谱仪获得的2009—2011年175次降水过程的观测资料,依据产生降水云的性质进行统计分类,基于微物理特征参量讨论了成都地区积云、积层混合云以及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3个典型个例的微结构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积云降水和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比层状云宽且雨滴数密度比层状云多,特别是在大雨滴和甚小雨滴部分;4种反映雨滴谱特性的特征直径从大到小依次为积云降水、积层混合云降水、层状云降水;成都地区层状云降水的雨强主要来自于小雨滴,而积云降水和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强主要来自于大雨滴;雨强取决于大雨滴的数量,小雨滴贡献率与雨强呈负相关,中数体积直径对雨强变化有一定指示作用。对成都地区雨滴谱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该地区降水的微物理特性及成雨机制,为降水数值预报工作积累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安徽滁州夏季一次飑线过程的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14年7月31日安徽滁州一次飑线过程,使用地基雨滴谱仪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雷达回波和地面降水强度将这次降水过程划分为对流降水、过渡性降水和层云降水,并以10 mm·h-1为临界值将对流降水进一步划分为对流前沿降水、对流中心降水、对流后沿降水。结果表明:对流中心降水、过渡性降水、层云降水的质量加权直径均比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1.8 mm, 1.0 mm, 1.7 mm。对流降水的标准化截距相比层云降水更大。对流中心降水各粒径段雨滴数浓度均较高;层云降水小雨滴浓度较低,且有少量大雨滴;过渡性降水由小雨滴组成。当雨水含量相同时,层云降水的质量加权直径相比对流降水更大。当雨强相同时,层云降水的反射率因子相比对流中心降水更大。更为精细的降水类型划分可有效改善Z-I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5-2017年河南省层状云降水过程的Parsivel(Partical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观测资料,对层状云降水的雨滴数浓度、含水量、雨滴直径等微物理参量特征及不同尺度的降水粒子对雨强的贡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2种拟合方法对层状云降水雨滴谱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河南省层状云降水的空间结构不均匀,各微物理参量的变化存在着起伏,雨滴数浓度为102个/m3量级,个别达到103个/m3,含水量在10-2~10-1 g/m3,粒子平均直径<0.5 mm左右,统计的不同台站平均最大粒子直径为1~2 mm,雨强平均值不超过1 mm/h。直径为<2 mm的雨滴对雨强的贡献占96.23%,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对数浓度的贡献最大。雨强是由雨滴最大直径、平均直径和数浓度3者共同决定。层状云降水雨滴的谱分布较窄,滴谱曲线比较平滑。降水开始时,谱型为单峰结构;降水处于稳定阶段时,谱型为双峰和单峰相结合的结构。层状云拟合M-P分布和Г分布偏差均出现在直径<1 mm的小雨滴端,对于微小粒子随直径增大而增多导致的曲线弯曲没能表现出来,相对而言Г分布拟合效果明显略优于M-P分布的拟合效果。河南省层状云降水的2种分布形式分别为N(D)=7373.9exp(-3.67D)和N(D)=10492.05D1.62exp(-5.1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