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震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网络舆情伴随网络媒体平台发展已经成为地震舆情监测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强化地震网络舆情监测,科学应对地震网络舆情,有效传播地震信息,从地震网络舆情内容、地震舆情特点、舆情监测和地震舆情应对机制进行分析,如何评估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为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6.1级地震震后24小时及震后一周的相关微博及评论;利用Python中文分词组件“jieba”和ROST CM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去重、分词等处理,得到结构化的分级、分类数据,并制成震后微博时间序列图、地理分布图、舆情热词词频表、情绪极性统计图等,实现微博舆情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事件的微博舆情整体呈现积极情绪,微博活跃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本次地震舆情传播中,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传播中的防灾视频传播具有明确的正向引导作用。本研究对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舆情分析及引导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总结四川省地震局在新媒体时代的涉震舆情引导处置经验,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案例,本文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2019年长宁MS6.0地震后虚假信息、燕子群飞、2020年绵阳老井升温、2018年“古天文学家王笑冬”预报地震4个典型涉震舆情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并提出5点新媒体时代涉震舆情处置的建议:把“化危为机”作为舆情应对的“战略考量”,把团队培养作为舆情处置的“储备考量”,把实时监控作为舆情操作的“决策考量”,把科普宣传作为舆情优化的“手段考量”,把“战时思维”作为舆情引导的“意识考量”。  相似文献   

5.
闫晓美  张瑞芳 《山西地震》2020,(1):44-45+55
文章简要介绍涉震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指出在正确应对涉震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缺乏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正确的处置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为实现最大限度地消除涉震网络舆情危机、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客观真实地反映地震事件和地震工作及相关的信息,要采取完善监测机制、处置预案、快速反应机制、信息沟通渠道等应对措施,保障涉震网络舆情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薛杭  赵烽帆  荣华 《中国地震》2022,38(3):425-431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 MS6.8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信息公开效率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处置的舆情发展。本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舆情引导主体,对四川泸定 MS6.8地震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舆情引导经验,探讨突发地震舆情引导对地震部门有效开展震后应急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今后的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交流平台被广泛运用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相关信息倍受公众关注,震情和灾情有时会成为网民在各类平台热议的话题。该文以网络交流平台上涉震舆论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涉震舆情的演化机理,并就新媒体传播下涉震舆情工作如何开展提出几点思考,为涉震舆论的引导和管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颖  林洋 《四川地震》2014,(3):30-33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灾情信息在不同的抗震救灾阶段会呈现不同的需求特点。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快速准确地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掌握舆情热点,对于震后信息发布、舆论正确引导和应急指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舆情监控系统的框架体系、功能构成以及在"4.20"芦山地震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何萍 《华南地震》2020,40(2):60-66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快速发展给震后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正面引导震后的网络舆情,成为地震应急期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拟通过对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后的各类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总结当时的舆情引导处置工作,以期给今后的工作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山西新绛县在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实践活动,认为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教学,应以地震科普知识教学纳入大纲、应急避震演练形成制度为前提,以落实“七有”为标准,地震、教育、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尽其责,通过应急避震演练这一综合实战平台,提高学校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广大师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获取和发布灾情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等,产生了海量的地震灾害网络数据。首先简要综述了针对地震灾害网络数据的相关研究;然后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分析了社会民众对于此次地震事件表现出的情感倾向特征,结果显示:75.30%的博文表现了积极情感倾向;最后通过对不同情感倾向博文的内容分析,总结了影响网民情感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与时俱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更大作用,在舆情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本文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契机。二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内容。本文从3个方面提出了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策略。一是合理设置科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是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三是打好 “组合拳” ,形成舆论引导最大合力。本文认为应在舆情热点中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巧妙设置议程,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互动功能使受众拥有更多的平等性和话语权。防震减灾宣传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到入驻快手、抖音等,关注用户不断飙升,能够引起用户 “追捧”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品的“贴近民心,为民解忧”。真正能够与用户友好互动、使用户获得优良体验感和用户广泛分享才是政务新媒体有效传播的核心。特别是在每年防震减灾宣传关键时段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地震热点新闻期、地震应急期和涉震舆情期,能够入情入理、客观准确地开展互动,则会使地震工作与社会公众融为一体,促进两者间的互相理解,助推防震减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少震弱震的江西萍乡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宣教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当地民众对本地灾害的认知情况与灾害的实际发生频率基本一致;对地震等本地少发灾害影响的认可性不高。2)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基本概念了解不足,地震谣言辨识能力差,基本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全面。3)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4)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强烈。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和灾害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防震减灾"十一五"监测台网建设是"十一五"监测类项目,包含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建设、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完善。该项目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各市、县政府共同投资,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投入。与"十五"期间的监测系统相比,建成后的监测台网提高了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情景-应对”型理论体系基于事件静、动态情景分析生成应急决策方案,已成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基本范式。近年来,“情景-应对”研究理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逐渐被引入地震应急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预测-应对”模式的不足,为震后高效行动及充分应对提供有效支撑。本文从情景识别、情景推演及应对处置方案生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情景-应对”理论体系发展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其在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分析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地震预报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还很低,而社会又强烈地期望实现地震预报的情况下,地震社会学问题更显突出。地震预报策略,就是管理部门在充分尊重地震预报专家地震预测预报意见的基础上,以何种形式和口径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或向社会公众通报的策略,以取得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最佳效果。论述了目前使用的9种地震预报策略的要点及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移动App、门户网站等来获取信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防震减灾宣传平台也需要转变宣传工作形式,更加注重碎片化、即时性、形象化的传播。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讯的实际特点,在分析当前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基础上,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技术为主要发展特点,提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泛在化宣传新模式,并根据泛在化宣传模式的特征,设计开发基于iOS系统的泛在化宣传资源,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资源支持。该研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地震科普宣传作了新的探讨与尝试,对于当前及未来全民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