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测震学参数是目前常用的确定某区域内地震活动时、空、强特点、判断未来某区域地震活动趋势的主要方法。本文对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中一些测震学参数b值、D值、A(b)值及gL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域内中强震发生前以上四种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利用测震学参数准确把握该带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测震学参数是目前常用的确定某区域内地震活动时、空、强特点、判断未来某区域地震活动趋势的主要方法。本文对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中一些测震学参数b值、D值、A(b)值及GL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域内中强震发生前以上四种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利用测震学参数准确把握该带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相继发生的三个强震的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志辉  马瑾 《地震地质》1991,13(2):173-178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把时间上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设它们分别为A、B和C事件)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1)ABC所在平面的优势分布是切过软流圈的顶部或岩石圈的下部;(2)在地震A和B发生之后,地震C的优势分布是位于A,B连线的延伸部分和A,B之间稍近A的部位。根据A,B,C的分布关系,结合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等,我们可以从已知的两个7级以上强震预测第三个7级以上强震在各地区的发震概率大小  相似文献   

4.
兰州地磁台是国家基本台和国际资料交换台站之一。该台现有绝对观测仪器8台,相对观测仪器2套,通常用Askania(570422)仪测量磁偏角(D),用Askania(THM.570707)仪测水平强度(H),用CHD-6型核旋仪测量垂直分量(Z);相对观测仪器为57型,备用仪器为CB3型号。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北部,区内受多组北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带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水平较高.该区是我国城市密集、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带,一旦发生中强地震,会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该区的地震活动性愈加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收集了京津冀地区历史破坏性地震和1970年以来中小地震,分析了区域最小完整性震级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和泊松分布原理,统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a值、b值和V_4值,并定量地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性、地震分布特征以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供京津冀地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修启  傅征祥 《地震》1993,(3):18-23
本文主要研究了a、b值的变化对震级特征图的影响。当a、b值的变化幅度不太大时,仍然可从震级特征图上识别出最小均匀震级等震级阈值;当a、b值的变化达到相当的幅度后,震级阈值点变模糊了。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蕴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耗散大系统,也就是说它里面一定存在着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正反馈或负反馈机制很难反映它们的变化。对于地震来说,如果有利于地震的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地震将发生;如果抑制地震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蕴震系统将解体。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背景地震发生后,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后续地震趋势,有无更大余震发生。要对地震做出相应的趋势预测,主要是基于对发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序列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MS≥6.0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了云南省 196 5— 2 0 0 0年的 19个 MS≥ 6 .0地震序列 ,利用震后 30天的余震资料 ,分析了各地震序列的震级结构。运用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及大森—宇津公式分别计算了各余震序列的 b值和 p值。结果表明 ,云南省每一次 7级或 6级地震发生后 ,均有大量余震发生 ,但余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在各序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原因可能与震源区的介质、构造差异有关。计算得到的 b值为0 .38— 0 .70 ,b值的大小体现出了一定的区域特征 ;p值大多接近或大于 1.0 ,但看不出区域特征。在主震—余震型和双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之间 ,b值、p值看不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1966~1984年邢台地震目录进行了整理,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目录划分为地震活跃时段、地震活动过渡时段、地震活动相对稳定时段。主要分析了各时段地震深度b值、沿断层深度剖面扫描b值,根据深度b值变化对邢台地震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映震较好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提取,分析四川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时序值变化与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该方法能通过R值评分检验。用同样的方法提取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并进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短期综合地震预测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ML≥4.7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增强过程及地震活动参数表现的异常现象出发,对河南及邻区1970年至今ML≥4.7地震前b值、c值、d值的综合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对提高地震分析预报的可信度,较好地避免单方法预报的虚报、漏报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b值截距法预报中强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帆  孙志昆 《地震》1993,(5):30-33
本文利用G—R公式(lgN=a-bM),用最小二乘法和累积频度作图法,内检云南地区从1965—1990年以来所有M_s≥5.0地震震前一年或二年的G—R曲线,分别求出云南三个大区的拟合值a、b、M、η值,得出三个大区不同的特征及其共性。通过76个震例的研究,我们认为,运用b值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值预报震源区未来中强震的震级及分析G—R曲线的线性好坏来判断震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关联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化然  刘文兵 《地震》2002,22(1):25-31
根据我国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特征,以强震诱发和成组孕育理论为基础,对我国近30年以来的强震进行At值扫描,并对其作出了系统分析和R值评分,据此对我国地震大形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从云南地区1965~1999年的地震序列中选取28个序列,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地震频度与相应震级之间的公式、刘正荣的h 值判别法,得到这些地震序列中一些主要地震后的b值、h值,并对由b值误差Δb导致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Mm的误差ΔMm进行定量分析.Mm的误差的平均值大于0.3,这可能是h >1时地震活动趋势预测多次误判的原因,在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b值的误差Δb对Mm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伯舫 《华南地震》2007,27(1):15-20
选择了北京、关岛等6个地磁台,作它们的观测值与IGRF值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发现,以上6台站地磁测值的异常变化都与附近发生的大震相关,而且震级越大、离台站越近,异常变化越大、越早.而且用IGRF作参考场既可靠又方便.  相似文献   

17.
太原地区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几种值的合理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红 《山西地震》2006,(1):29-37,46
通过对山西太原地区常用的几种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对比,结合2个实际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的计算结果,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中给出的土动力参数、袁晓铭,等给出的推荐值以及兰青龙给出的太原地区的统计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规范值相比,统计值和推荐值与太原地区的实测值比较接近,且避免了土层地震反应中地表反应谱的“矮、胖”现象,较符合实际情况,可供无试验资料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内徹 《地震学报》1997,19(6):586-589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地震大小的分布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定律.我们根据矩方法引入b值谱的概念,用于研究实际震级分布对该定律的偏差.这使我们能描述地震的震级频次分布的特征.用这种方法分析表明,实际的地震大小分布有较大变化,有时明显地偏离通常假定的G-R公式.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的P值和b值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地区 1965年有台网记录以来的地震序列中选取 27个序列,根据大森-宇津地震频度衰减公式得到其中 23个余震序列的 P 值; 根据古登堡 -里克特地震频度与相应震级之间公式得到其中 24个余震序列的 b 值; 并给出 P 值和 b值的空间分布。 P 值的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区域性,而 b值的分布较复杂。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5年2月记录的1300多次ML>1.5小震事件6000多条射线的S波数据, 利用S波衰减层析成像技术获得了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上地壳QS成像分布图. 结果显示, 三峡库区上地壳QS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沿水库近岸区主要为QS高值区, 外围NE, NW, SW和SE 等4个方向上均存在QS低值异常区, 这是由于这些异常区位于不同地层转换带, 岩层较易破碎, 易于库水渗流所致. 在巫山—秭归段剖面上, 本文QS成像结果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基底至上地壳底部之间岩层的Q值变化形态基本一致, 前者均值比后者低, 反映了上地壳深部介质对地震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2013年巴东MS5.1震群活动和2014年秭归MS4.5, MS4.7震群活动均分布在QS高值与低值过渡区, 这种区域的地下介质位于“软”、 “硬”转换带上, 岩层易破碎, 应力和能量易集聚, Q值易受水的渗透引起变化, 从而降低发震断层抗剪切强度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