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简要论述宁芜型主要亚类铁矿的地质特征和蚀变分带的化学特征及交代蚀变成矿模式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各蚀变带的岩石和矿物的稀士元素分布特征,探讨其在交代蚀变过程中时空分布及活化转移的规律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3.
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围岩蚀变的地球化学分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地质概况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其中某些盆地内主要分布了碱玄岩-粗安岩-粗面岩岩石共生组合。盆地内矿化作用以铁为主,铜和黄铁矿等次之,伴有极其广泛的蚀变作用。粗安岩或辉石闪长玢岩(熔岩或潜火山岩)是该区主要的成矿背景岩石。近铁矿岩石多由铁镁硅酸盐矿物和碱性长石等蚀变矿物组成,俗称暗色蚀变岩石。有的矿床深部钠长石岩很发育,可另划出碱质蚀变带,统称暗色蚀变带。远矿为浅色蚀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围岩蚀变的地球化学分带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查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围岩蚀变的地质条件,充分研究矿化蚀变的矿物平衡,交代作用中的化学组分和矿物相的关系及矿物组成和结晶习性(类质同象和同质多型)在蚀变分带中的演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去伪存真地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这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蚀变分带的形成机理:首先发现蚀变作用中存在浓度梯度和  相似文献   

5.
一个铁矿床的围岩蚀变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地质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许多自然地质规律的认识也日益深化。本文就是在一个铁矿区普查勘探的基础上,由专业科研队伍与  相似文献   

6.
7.
铜官山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蚀变分带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崔彬 《矿床地质》1987,6(1):35-44
铜官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铁铜矿床之一。近年来,随着深部开拓和对其沉积成矿作用、矿床组合特征的研究,使之成为区域上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荣华  胡书敏  张雪彤 《岩石学报》2017,33(10):3302-3318
长江中下游火山岩盆地中金属矿床和蚀变分带的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内带深色蚀变带和外带浅色蚀变带,形成于600℃到100℃范围。两类蚀变带分界温度大致是300℃。大金属矿床蚀变分带剖面显示出热液系统存在有明显的温度梯度。通过与背景岩石(玄武岩石)对比研究表明,自下而上的不同蚀变岩石中主要元素含量显著变化,交代作用中的代出和代入元素在空间上是演化的。25~400℃和23MPa下矿物(钠长石、阳起石、透辉石、钙铁辉石)-H2O、岩石(玄武岩)-H2O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实验表明,金属元素释放速率是温度的函数。在恒压升温过程中,从20℃到400℃,硅酸盐矿物、玄武岩中Si溶解速率不断上升;在300~350℃时,Si、Al溶解速率到最大数值。随后,温度再上升导致溶解速率下降。在300℃时,大部分矿物中Ca、Mg、Fe、Na溶解速率较高,溶液里的Ca/Si、Mg/Si、Fe/Si、Na/Si等都高于矿物中对应元素的计量比。矿物反应后的表面存在富集硅的淋失层,或有富硅铝矿物(粘土矿物)出现。在300℃时,Si溶解快于其他金属元素,溶液中金属元素与硅摩尔浓度比(Ca/Si、Mg/Si、Fe/Si、Na/Si)等都低于矿物中的计量比。矿物反应后的表面缺少硅的淋失层,或者有贫硅矿物和铁氧化物出现。作者还进行23~35MPa、20~550℃玄武岩与水反应实验。上述高温高压下矿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流体-玄武岩相互作用实验,对于理解金属矿床及蚀变分带形成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西冷水坑斑岩银矿床的蚀变碳酸盐矿物与银矿化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冷水坑斑岩银矿由斑岩岩体中心向围岩,以铁绿泥石化和菱铁矿化为主的铁质交代作用广泛发育。蚀变碳酸盐亚种为以菱铁矿为主的FeCO3-MnCO3系列,菱铁矿中含Mn高对银矿化有利。含锰菱铁矿化在外带与浅部有增高的趋势,与银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成矿过程是各种地质作用的综合,是成矿金属由普遍的分散状态转变为特殊的集中状态的过程.自然界中元素的分散状态是地质过程的普遍形式,如通过成岩作用而形成各种岩石的过程;而元素的集中状态则是地质过程的特殊形式,如通过成矿作用形成各种矿床的过程.成矿过程主要包括成矿物质的来源、迁移、沉淀和改造等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铜铁矿床中含钴的矿石建造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沿长江断裂带,在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中,广泛发育着中——酸性浅成侵入——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硫化矿床,大多数矿床含钴较高,达综合利用价值,为工物用钴的重要资源。其中钴的富集具有明显的规律。矿床地质特征和含钴情况列于表1。根据上述矿床中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组合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各有关地质队在区域地质调查、矿点普查评价和对部分物、化探异常的查证过程中,在银矿和金矿方面取得了一批新的地质找矿成果。尤其是经过多年工作,而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些成矿远景区带内,先后发现了某些很有意义的赋矿层位和新的银、金矿床类型。其中有的产地经工作证实已成为大型矿床和中型矿床,有的正处于普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辐射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铀的地球化学出发,论证成矿期红化蚀变的成因机制最可能是铀铁的化学反应,而不是辐射化学作用。红化(指铀成矿期的赤铁矿化)是热液铀矿床中最常见的一种近矿围岩蚀变。研究红化蚀变的成因机制,认识红化和铀矿化的关系,对于提高找矿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就有关红化蚀变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鹤  马宇  任宏  刘碧洪 《矿物学报》2015,35(2):221-228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研究方法。铁帽山斑岩型钼矿床的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钾化、硅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等,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征。其中,伊利石-蒙脱石类蚀变与斑岩型钼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经过对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划分了蚀变带,并且根据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结果计算了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SWIR-IC),定量地研究了伊利石化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在伊利石-蒙脱石化作用范围内,伊利石结晶度越高钼矿化作用越强,但在强硅化蚀变带内,伊利石含量会有所降低,而在钾化带内,伊利石结晶度与钼矿化作用无关。在斑岩型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系统地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一方面可以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的类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伊利石结晶度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相似文献   

15.
提敏斯地区许多金矿床与碳酸盐化岩石在空间上相伴生,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有成因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碳酸盐化岩石都与金矿化在空间上相伴生,这表明,碳酸盐蚀变总的来说仅是制约金沉积最佳环境的一系列地质条件之一,碳酸盐化岩石出现在全部火山岩剖面中。蚀变带并不限于是不连续的和区域性延伸的层控单位,碳酸盐化作用是提斯达尔群火山岩演化的同生产物。蚀变岩石的样品分为工业的和非工业的两类。工业样品采自矿带30米内的部位。非工业样品采自己知不与金矿化相伴生的地区。包含燧石白云岩型矿化的蚀变镁质拉斑玄武岩富Li(>30ppm),B(>30ppm),Au(>5 ppb),As(>0 PPm),Sb(>0.35PPm),而贫Cu(<70ppm)。矿化地区的蚀变科马提岩流只富集Au(>5 ppb)和As(>70pPm)。CO_2、S、Ba、Zn、K_2O、和Ag等元素不可能用于判别含有这类金矿化的蚀变岩石。  相似文献   

16.
尖峰坡锡矿床的围岩蚀变和矿化,具有和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的层型分带规律。自下而上分为四带:A—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B—电气石、绢英、夕卡岩锡石金属硫化物带,C—夕卡岩—锡石磁铁矿金属硫化物带,D—透辉石、透闪石角岩弱矿化带。控制层型分带的条件是:①围岩化学性质的差异决定含矿热液的层型选择性交代,②各地层岩石的密度和孔隙率决定了层型分带的隔挡层与充填交代的空间,③层间滑动、层间剥离和层间裂隙,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及矿物沉淀的场所,④隐伏花岗岩是锡成矿的载体或热源。  相似文献   

17.
热液成矿过程常表现在热液的交代过程中.成矿溶液从产生到结束总是伴随着交代蚀变作用,而成矿物质的集中却经常是发生在其中某一或某些阶段.在交代作用过程所形成的矿物必然会保留其形成时的某些信息.因之,研究交代蚀变矿物标型特征及共生组合,有可能建立在成矿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在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成矿物质的来源及搬运形式和集中条件等.本文从交代蚀变矿物标型特征等来研究冀南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质找矿实践结果和统计资料,证明我国多重(级)富集是工业富铁矿形成的核心机制,如:1.我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为矽卡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多因复合-叠加型及火山岩型;2.以上三种类型铁矿探明富矿占全国富矿资源量的89%。同时本文还简单阐述了长江中下游铁矿找矿的几个问题:1.铁矿类型;2.产出地区;3.地表矿化现象;4.弱磁异常及复杂磁异常。  相似文献   

19.
20.
湖北大冶铁山矿床钠化蚀变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大冶铁矿内接触带钠化蚀变的岩石特征、钠质来源、动力机制、形成机理等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着重指出了钠化蚀变是铁矿化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