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晓霞  朱振海 《遥感学报》2009,13(S1):277-282
依据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理论, 利用遥感方法为主要探查手段, 结合航磁和重力异常等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信息, 在油气资源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研究了海洋油气资源远景靶区勘查的遥感综合方法技术, 以期为加速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遥感综合勘查和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中国近海渤海湾盆地和珠江口盆地, 分别对两个研究区进行了油气资源远景的遥感综合勘查和评价研究, 相关的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2.
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所造成的热异常信息,是油气遥感勘探中最直接和最具普遍意义的标志,对该标志的识别和时效性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已知油田上方,选择了勘探开发前期二个时相和勘探开发后期一个时相的遥感数据与该区油气化探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复合分析,指出了热红外遥感找油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在油气藏上方的近地表处,存在许多可用现有遥感手段捕捉到的烃类物质微渗漏异常信息,而且也存在着因油气压造成的烃类气体扩散异常现象。利用遥感直接探测油气藏上方的烃类气体异常,是一种直接而快捷的油气勘查方法,所采用的遥感技术,是目前己用于大气监测、气体化学分析等方面的激光雷达技术。由于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有着许多独特的特性,并随着这项技术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和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和提高,将其用于油气直接勘查已成为可能。可以预言,激光遥感的时代不久将到来。文中对激光雷达系统及其定性、定量探测原理以及应用的可行性做了简述。笔者认为,激光雷达是一种远距离探测效果极强的手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将成为油气资源遥感勘查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油气化探是探索石油遥感勘探机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然而获取油气化探试验数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除涉及到地表各种地质,地貌条件外,还与地下油气藏的生、储、盖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在近年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国内的一些典型实例,分析了油气化探效果与石油地质条件以及试验数据获取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遥感与化探异常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遥感解译的隐伏构造信息与油气化探所获得的烃异常信息的综合分析,进行油气靶区预测,明显提高了烃化探异常的找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目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油气遥感方法用于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简单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重点对遥感影像中的线-环影像构造异常和烃渗漏异常所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对遥感技术在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应用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目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油气遥感方法用于预测油气勘探靶区。本文简单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重点对遥感影像中的线-环影像构造异常和烃渗漏异常所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后对遥感技术在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陕北油田烃类微渗漏遥感化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油田油(气) 藏埋藏浅,易发生油气微渗漏,已发现烃类微渗漏与遥感、化探异常及温度场异常相关的实例。文中介绍了烃类微渗漏在遥感图像上的几种表现形式和近年来物化探、钻探验证结果,结果表明,遥感和物化探综合解译可以提高油气藏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出版消息     
本文集收集了1984年——1986年期间国际环境遥感会议和近两年来国外遥感杂志中有关地质勘探方面的译文廿余篇,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遥感技术在岩性识别和热液蚀变填图,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分析,多种数据综合解释,油气勘查以及成像光谱仪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应用结果。本文集内容较新,技术性较强,可供从事地质勘查,物探和化探,遥感地质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油气资源的遥感勘探,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红外遥感油气资源勘探技术属于“直接”勘探范畴。本研究基于工业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理论,利用烃类特有的2.27—2.46μm波谱双峰吸收带,以土壤烃组分异常为标志实施探测,并从理论上排除了各种地物目标的干扰,建立了一套航空遥感计算机图像处理及油气遥感信息异常提取方法。三次大面积试验表明,与已知油流区块的符合率达70%,在未知区的油气遥感异常中,一些已被钻探证实含有油气性,业已正式列入油气勘探生产计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已知含油区及背景区地植物及地表土壤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和吸附烃的综合分析,并利用遥感资料与物探资料作复合评价,讨论了冀东油气微渗漏地区的遥感植物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油气藏中的挥发组份通过上覆地层微裂隙渗漏到地表,形成烃类物质地球化学异常晕。遥感作为一门新技术,已有效地应用到地表油气微渗漏异常的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国外在因烃类微渗漏而造成的油气田地表土壤变化、岩石蚀变和地植物异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在探索其形成机制方面的进展,并介绍国外石油遥感专家利用各种遥感手段进行烃类微渗漏探测的有效方法,望能达到推动我国石油遥感研究进一步深入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航天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的遥感数据源为油气勘探应用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遥感技术应用实例 ,对多源遥感数据的特性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为应用遥感技术在黄土塬等复杂地表条件下进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航天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遥感数据源为油气勘探应用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遥感技术应用实例,对多源遥感数据的特性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为应用遥感技术在黄土塬等复杂地表条件下进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遥感找矿信息与化探异常之间存在套合和藕合两种空间关系,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可以对其相关性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以达到综合找矿的目的。基于此,笔者以东天山地区作为试验区,进行了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处理的技术方法研究及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西藏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岩金遥感找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具备形成金矿的地质背景条件,是西藏最具潜力和规模巨大的贵金属成矿带.但由于该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和对成矿规律认识不清,至今没有一个可供开发的岩金矿产地.通过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砂金、岩金矿(化)点,地球化学异常和重砂异常的分布并进行控矿因子分析,建立了该带两种岩金遥感找矿模式,通过验证发现该区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岩金矿产地,并认为蚀变岩型金矿和穆龙套型金矿是该带最重要的两种矿床类型,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Hyperion影像的涩北气田油气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地区涩北气田地质地理环境下的蚀变矿物进行分析,结合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Hyperion的图谱,对已知气田区与背景区光谱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932.64~1 346.25 nm与2 002.06~2 385.5 nm为油气信息识别的有利波长范围; 利用光谱角制图(SAM)技术提取了涩北气田油气的空间分布信息和台吉乃尔含气构造等远景区,为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for remote sensing in exploring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he earth crust are typically 25–30 °C per kilometer depth, however in active volcanic areas situated in subduction or rift zones gradients of up to 150 °C per kilometer depth can be reached. In such volcanic areas, meteoric water in permeable and porous rocks is heated and hot water is trapped to form a geothermal reservoir. At the Earth's surface hot springs and fumaroles are evidence of hot geothermal water. In low enthalpy systems the heat can be used for heating/cooling and drying while in high enthalpy systems energy is generated using hot water or steam.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potential of remote sensing in the exploration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We embark from the traditional sui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techniques to arrive at parameters at the Earth surface that can be measured by earth observing satellites. Next, we summarize direct and indirect detection of geothermal potential using alteration mineralogy,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heat fluxes, geobotanical anomalies and Earth surface deformation. A section of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published remote sensing studies illustrating the principles of mapping: surface deformation, gaseous emissions, mineral mapping, heat flux measurements, temperature mapping and geobotany. In a case study from the La Pacana caldera (Chili) geothermal field we illustrate the cross cut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surface manifestations of geothermal reservoirs and how remotely sensed indicators can contribute to exploration. We conclude that although remote sensing of geothermal systems has not reached full maturity,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integrating these surface measurements in a exploration framework.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sult from our analysis of geothermal systems and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s of remote sensing to studying these systems. These are grouped along a number of question lines: ‘how reproducible are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can long term monitoring of geothermal systems be achieved’ and ‘do surface manifestations link to subsurface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