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核面反射波ScP在短周期仪器垂直分量上有清楚记录,佘山台在DD-1仪器上,P和ScP记录的到时差为T_(SOP-P)=6~m±30.0~9左右。在此范围内震源深度不同,震中距差别也较大,从△=26°到40°左右。它的周期与P波相似,震源深度越深,ScP震相越尖锐,地动位移比(ScP/P)也相对越大。初分者有可能错分为另一次地震的P波,发生在海洋地区的地震记录ScP震相比较多。  相似文献   

3.
2016年2月13日4时17分,芜湖市弋江区发生ML 2.1地震,震中距43.75 km,震源深度8 km。当涂地震站记录的两水平向波形均出现3个明显震相,前面2个震相分别为Pg、Sg,在横波Sg震相之后又出现一个振幅较大的不明震相。通过分析,发现该不明震相为康拉德面上的反射波Sc。分析马鞍山测震台网记录的初动较清晰的6个Sc震例,对Sc走时和震中距进行拟合,得到康拉德面上方横波速度为3.59 km/s,康拉德面深度在20.35—23.85 km之间,与已知相关数值接近。  相似文献   

4.
唐明帅  王海涛 《地震学报》2011,33(6):776-787
地震P波波列中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的准确识别,对地震震源深度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和田地震台阵部分地震记录数据,利用F检测算法对震中距分别为22.1°,6.44°和39.62°的3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检测.结果表明,应用F检测分析新疆和田小孔径地震台阵数据,可以帮助分析人员识别地震的地...  相似文献   

5.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和SS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相似文献   

6.
前言 我国大陆地震大都发生在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内,属于浅源地震。不论是浅源地震还是深源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界面便要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地震波全反射的条件是:地震波在地壳介质传播过程中必须遇有明显的介质界面;地震波必须先从低传播速度的介质中入射,透过界面传向高传播速度的介质中,并同时发生远离法线的折射;入射波的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若上述三个条件得到满足,地震波则在界面发生全反射。这是广义的描述地震波全反射现象。广义的地震波全反射波可以在较远的距离观测到,例如地面爆破反射波P_(11)、S_(11)在震中距180公里左右仍可清晰地记  相似文献   

7.
通过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频谱等,对山西北部非天然地震的特征及其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爆破、塌陷具有相对独特的震相特征,塌陷震相频率单一、面波明显且出现早,爆破震相的P波发育且初动强而尖锐,波列衰减较快,持续时间短;在P波垂直初动方面,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塌陷超过85% 的台站初动向下,爆破...  相似文献   

8.
STA/LTA—AIC算法对地震P波震相拾取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TA/LTA算法与STA/LTA—AIC算法,进行地震P波震相初至到时自动拾取,对地方震及震中距较大的震相进行P波震相拾取效果分析,发现:STA/LTA算法对于地方震P波震相识别精度较高,与STA/LTA—AIC算法拾取的P波震相初至到时相差不大;震中距变大后,STA/LTA算法对P波拾取位置相对于最佳位置向后延迟,STA/LTA—AIC算法有效矫正了STA/LTA算法拾取位置的延迟问题,与人工拾取位置差别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
对2004-2009年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的数字观测波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总结震中距30°-50°范围内地核界面反射波PcP、地核界面反射转换波ScP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在30°-50°范围内,银川地震台对于地震频发的印度尼西亚震区地核界面反射波PcP、地核界面反射转换波ScP的记录最为清晰,此结论有助于台站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引言爆破与天然地震记录 ,其波形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波形的周期 ,不同震相振幅比 ,波动的衰减等。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在一定距离范围 ,一些爆破记录有明显的短周期瑞利型面波 (库尔哈奈克 ,1 992 ) ,本文中记为 Rg波。而天然地震则极少出现这种波 ,这种明显的差异是区别它们的一个重要判据。为了解 Rg波的一些特征 ,本文收集了山东台网短周期仪记录的爆破 ,对其 Rg波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的选取与测量本文收集了 1 9个地震台的 1 83次爆破记录 ,震级范围为 0 .4~ 3 .0级 ,震中距范围 7~图 1 地震台、爆破源分布2 1 0 km,主要取于 …  相似文献   

11.
体应变仪数字化后,虽然采样率为分钟值,但也能较清晰地记录到一些远大震的应变波,怎样分析、认识体应变应变波的形态、特征,用应变波计算对应地震的震中距和震级是需要分析、尝试的。本文利用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地震,分析体应变记录的同震应变波特征,计算出震中距和震级。  相似文献   

12.
地震学者对1933年叠溪大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至今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发震时间3要素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三分向记录,通过对叠溪地震事件图纸的重新分析校核,利用IASP91全球走时模型对发震时间、震中距和震级3要素重新行计算和反演,得出的定位结果为:发震时刻为1933年8月25日7时50分15秒、震中距为16.25°、震级为MS7.49。该结果和其他研究学者在发震时刻和震中距上偏差较大,发震时刻相差17 s,震中距相差1°左右,两者偏差较大,究其原因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前人是基于宏观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后续小震反演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所谓震相是表示不同性质的地震波,或性质相同但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表现.如P’P’和P’dP’就是出现在远震记录图上的两个震相.通常人们称其为对蹠点的反射波.其射线路径和分辩依据分叙于后.1.射线路P’P’亦即PKPPKP波,它是以纵波从震源出发,穿过地球外核经对蹠点反射,再次穿过地核而到达地震台的地震波.其射线路径如图1所示.它所对应的传播距离为:△AP’P’=360°-△S-P……(1)式中△S-P是根据S-P查得的震中距离.2.典型震例1975年7月20日19时54分33.2秒发生在所罗门群岛的M_s7.1级地震,太原台SK地震仪垂直向记录到发育很好的P’P’震  相似文献   

14.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5.
汶川、芦山及康定地震以后,随着流动台站、科考台站的架设,四川地区获得了海量的地震观测信息。在基于震相观测的数据中,准确的震相到时参数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本文通过Fortran编程实现了从震相报告phase文件中批量提取直达波类(Pg、Sg)、折射波类(Pn、Pb、Sn、Sb)、反射波类(Pm P、Sm S)等震相的震中距和地震波到时数据,采用数据拟合方法检验震相判读的准确度,同时也为后续进行反演速度模型初值的选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芦山地震科考人工爆破与构造地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用实例说明了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震级相近的两类地震事件震相特征的不同,指出在震中距小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特征差异显著,通常爆破地震波形多显示为Pg振幅突出,垂直初动向上,Sg波不易识别,面波相对较发育等特征;在震中距大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比较相似,不易直接通过波形记录进行判别,需进一步计算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持续时间等参数后才能判别。正确判定地震事件类型有助于提高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工作质量,能更好地为地震科研工作者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天水地震台SK地震仪近年来记录的338个震例的资料,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至时差同震中距的关系式,并与J-B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J-B表计算出的震中距与实际震中距的偏差较大,用本给出的关系式和走时表估算震中距可以缩小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8.
振幅衰减特性在地震与爆破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婷婷  边银菊 《地震学报》2015,37(1):169-179
基于小震级地震与爆破事件,从快速识别要求出发,分析了P波初动振幅AI和P波最大振幅AP分别与S波最大振幅AS的幅值比判据及其对事件的识别能力.考虑到传播路径对地震与爆破各振幅的影响,选用合理的振幅随距离衰减公式,分别研究了P波、 S波各振幅随震中距的衰减特征,结果显示爆破振幅衰减比地震快; 在100 km处进行衰减校正后重新计算P波与S波幅值比,得到经过衰减校正后的幅值比AI/AS正确识别率从84%提高到98%,AP/AS正确识别率从92%提高到100%,表明经衰减校正后的幅值比判据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小震级地震与爆破的识别中.   相似文献   

19.
SSDP单台地震处理软件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的正式运行,提高数字仪的地震分析水平提到议事日程,而提高地震分析水平,无疑要充分掌握SSDP单台地震处理软件。为此,我们对该软件做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完善了它的一部分功能。 1 走时表选用引起的故障 (1)当我们在用震相P,S计算震中距分析地震时,SSDP单台地震处理软件会自动默认CFG/CHINA.TAB区域走时表,但是,该走时表最小值只有8°,换算成千米即是899.91 km。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错情,即8°以内的地方震的定位结果均是899.91 km,且发震时刻也是错误的。通过阅读下面的CFG/CHINA.TAB区域走时…  相似文献   

20.
地方震尾波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Aki(1969)一次回弹散射理论基础上,用超声岩石模型模拟地方震,对地方震尾波进行了初步观测和讨论。观测结果得出见波波形、功率谱、持续时间相对于不同震中距是稳定的;并且尾波震相不可以追踪。这就支持了关于尾波的散射理论,同时也为地方震震级、地震矩和Q值等的研究以及地震图资料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