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颂  姚丽  姜楚峰 《地震》2020,40(3):131-141
地磁低点位移法和幅相法都是地震短临阶段的预报方法, 两者均是通过提取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中的畸变信息对地震的发生给出预测意见, 低点位移法可以提取反相位畸变异常的持续时间, 但虚报率高, 无法确定每次异常的可靠性。而幅相法可以为异常提供定量判定依据。为应对低点位移法虚报率较高的不足, 本文应用幅相法计算2008年至2018年间出现的159次低点位移异常, 提取反映地磁反相位畸变程度的瞬时差值面积均值Sx及残差C, 并以此作为判断震前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的标准。结果显示, 使用本文给出的标准可以将低点位移法的异常报对率从39%提高到70%, 证明了基于幅相法的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提高了低点位移法的实用性。统计结果还显示不同地区震前异常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新疆、 西藏与川滇地区震前异常的Sx、 C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甘肃中强震前地磁“低点位移”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肃及邻近地区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极小值时间(低点时间)资料,分析了1995~2003年地磁"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发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除了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外,还与该区中强震的发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1995~2003年的9年间,甘肃省中强震前均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这表明地磁"低点位移"对该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安庆Ms4.8地震前中国大陆东部地区42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的幅度和相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庆地震前,华东地区出现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时间在空间上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低点时间分界线沿郯庐断裂带呈现NNE走向,分界线两侧低点时间相差超过2h,地磁日变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发震日期为异常发生后的29 (27±4)d,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地磁低点位移的出现可能与安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地磁低点位移线两侧异常变化的反相位现象及其解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部分震例研究发现,在地磁低点位移异常日及附近,分布于低点位移线两侧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部分具有反相位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无类似的现象.作者依据Biot-Savart定律推测,在低点位移异常期间,在低点位移线下方有一引起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的电流通过,且该电流为线状分布,或仅在垂直面内有分布,埋深一般认为几十千米.作者同时分析认为,当这种电流的分布形成闭合圈或有东西分量时,地磁基本场对其产生的作用力对地震的发生可能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地磁低点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4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地磁低点位移的分布特征后,发现在该区中强震前均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异常。表明根据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短临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预报方法及"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的对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並着重介绍了1990年天祝6.2级等地震前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短期趋势判断情况。事实表明,该预报方法不仅能对6级以上强震作出短临预报,还可对重点监视区内的一些中强地震作出较好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7.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地磁异常与地震相关性研究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马边台地磁Z分量表现出较明显的映震现象.其表现为:(1)“低点位移”在时间领域分布异常;(2)瞬时差幅度异常;(3)日变形态畸变.本文以马边台23年的地磁资料,以成都地磁台为参照,从以上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到单台地磁预测地震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汶川M_S8.0地震前地磁短临异常与强震预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电离层与磁场短期异常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丁鉴海  索玉成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4,24(1):104-111
利用中国电离层台站和地磁台网资料, 总结了8.1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离层f0F2(F2层临界频率)异常以及地磁低点位移、 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 对比研究了电离层与磁场短期异常分布及特征, 结果显示: 磁场与电离层时空异常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1年10月8日出现低点位移, 其突变分界线通过震中地区; 震前1.5个月之内震中及周围地区出现地磁日变化异常, 拉萨台电离层f0F2出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类型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雪香  余素荣 《地震》2000,20(4):39-44
通过对大量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震例研究,结果表明: ①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的形态、空间展布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异常大致可分为: 大范围异常和区域性异常二大类, 还可细分为 5个类型 ; ② 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我国的地质活动构造有较密切的联系。 异常范围的大小、形态与异常所在地区的活动构造的规模、展布形态特征,以及这一地区即将发生的地震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戴勇  高立新  姚丽  朱培育  格根  王磊 《地震》2019,39(3):106-114
2013年6月16日, 中国大陆西部出现地磁低点位移。 异常出现后一个月内, 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发生7月22日岷县、 漳县交界6.6级地震。 本文通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 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处于6月16日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上。 对异常期间的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进行统计, 发现其存在显著的分区特征, 低点时间为正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基本呈现W型, 低点时间为负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主要呈现V字型特征。 低点位移异常日期间, 中国大陆存在显著的高梯度带, 本文采用梯度值定量描述低点时间空间变化程度。 在6月13日正常日期间, 中国大陆地区未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 在6月16日异常日期间, 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位于高梯度区边缘。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阿尔法导航系统在地震预报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及应用价值。以2010年4月13日23时49分(世界时)玉树MS 7.1地震为例,基于2010年4月6日—13日阿尔法导航系统超低频(VLF)电波场强和相位数据,使用滑动四分位法,分析该系统9条链路上的信号异常,结合地磁“低点位移”现象,综合分析此次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活动平静时段,玉树MS 7.1震前3天及震前23 h,电波场强数据出现明显畸变,表现为持续1—6 h超阈值的异常扰动,最大扰动幅度超过阈值13.6 μV/m,相位数据未出现明显异常。结合震前3天阿尔法导航系统主台—通海台、西副台—雅安台异常链路以及震前47天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的重叠位置,可进一步精确临震预报时刻,并提高发震位置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2018年精河5.4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5.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台站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如地磁总强度F02时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地磁低点位移以及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等。统计震前观测到的所有地磁异常,并分析研究了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每日一值相关分析结果看,震前114天出现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异常高值台为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2)震前59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跟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3)中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7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4)震前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异常台站空间上也主要集中于北天山地区。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有关的计算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磁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17.
2019年甘肃张掖5.0级、夏河5.7级地震前中国大陆均有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出现,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的区域。通过对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中国大陆地磁台站低点时间进行梯度法分析,研究了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与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都同步出现了地磁垂直分量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②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处和低点时间高梯度带1.0 h/(°)等值线附近;③利用低点时间梯度法对低点位移异常进行分析有利于改进原有异常识别方法,较少虚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