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11月28日18点—23点,我省东南部沿海六个地区,降了一次大暴雨。在温州市、乐清县西北部、永加县东部、温岭西南部为特大暴雨。雨量中心在雁荡山附近,过程雨最为299毫米(主要集中在20—22点),一小时最大雨量达160毫米。由于雨量高度集中、山洪爆发,水位陡涨。在  相似文献   

2.
1981年9月22日下午到24日上午,我省温州地区到宁波地区南部下了一次大暴雨(简称81922大暴雨)。其中温州地区和台州地区东南部为特大暴雨。从雨量分布图上看(图1),这次暴雨涉及我省四个地区,有6个县的24小时雨量在200毫米以上。雨量中心在乐清县,24小时雨量最大值达709毫米,超过全省历史最高纪录。这次暴雨既不是台风或热带低压直接影响产生的,也不是西风带系统造成的,而且雨势来得快又猛,以致事先未能报出。为探讨这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我们对它进行了以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地面冷锋和中尺度扰动及有利地形的叠加作用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停滞少动的暴雨云团的持续影响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4.
吕东周  孟明霞  刘天民  吕明 《气象》2000,26(4):55-57
通过对当时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的跟踪分析 ,结合商洛地区流场、单站气象要素演变曲线 ,以及每小时一次的 GMS- 5卫星云图演变实况 ,参考地形特征 ,初步找出了 1998年 7月 9日商洛特大暴雨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FNL 1o×1o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9月13日夜间到14日白天发生在贵州安顺的一次罕见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退,引导短波槽东移和低涡切变线南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强水汽辐合中心稳定维持在安顺,暴雨中心与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区低层暖平流和中层冷平流的叠加,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为能量和潜热的释放提供有利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生成阶段发展迅速,成熟以后减弱缓慢,并在安顺上空稳定少动,是导致全市范围出现暴雨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且暴雨区与TBB≤55℃的区域对应较好;在对流云团生成的地方大气水汽、能量和抬升条件均较好,在其东移影响的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湿层深厚,但能量条件较差,因此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是很强,在降雨最强的时段小时雨强大多在20-40mm·h-1之间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2016年6月16—17日伊犁地区的一次罕见强降水过程,在天气形势和中尺度系统分析基础上,借助WRF模式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对强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低槽、高空偏西急流、低空切变线和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个中尺度云团受伊犁北部天山地形抬升作用,长时间维持在沿天山地区,并持续产生强降水。模拟结果显示,不断移至北部沿天山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单体是造成此次伊犁地区强降水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其发生发展与低空急流、低层风场辐合和地形有密切关系。低空急流增强引起动力辐合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加之地形抬升,使得垂直运动维持并快速发展,并在有利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引发低层辐合线附近对流系统加强,导致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7.
陕南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世发  王俊  周军元  孟明霞  程路  周丹  高丽 《气象》2001,27(10):28-32
通过对陕南两次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这两次特大暴雨都是由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配合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影响产生的,冷锋或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地形抬升和嗽叭口地形效应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2年11月28日,我省东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初冬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雁荡山,过程雨量达 299毫米(主要集中在20—22时),一小时最大雨量达160毫米。雨势之猛、雨量之集中,为有近百年气象资料以来之冠。造成山洪爆发,水位陡涨,乐清县的大荆、芙蓉两镇淹没在一片汪洋中,其损失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台风。今年4月19—22日,省气象学会特地在雁荡山召开了暴雨学术讨论会。陈刚、叶子祥、张志尧、张庆普、秦慰尊、王飞云、朱德福、李招宝、陈根华以及椒江市气象台、台州气象台、舟山地区气象台、温岭县气象站等提供了论文材料,有的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对这次暴雨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探讨其成因和预报着眼点。为使以上分析,探讨进一步交流,现由省气象台朱惠群同志根据以上材料写成这篇综述稿。  相似文献   

9.
1974年6月21—22日,福建中部沿海各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福清、平潭、莆田、仙游、长乐等站36小时内降水量达200—300毫米,福清县高山公社30小时降水量达758.1毫米,约相当前年平均降水量的2/3。在汛期,如此短时间内,降水量之大是沿海各县历史上罕见的(见图1)。 本文采用天气图、雷达回波资料、单站地面及高空资料,以及部分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对产生这次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西南急流,以及一些中小尺度天  相似文献   

10.
王晓明 《气象》1992,18(5):36-40
本文对1988年7月17日发生在吉林省北部的局地突发性特大暴雨,从地面要素分布、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阿克苏一次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资料和T106模式物理量产品及卫星云图,揭示了这场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各要素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82.11.28暴雨形势从环流上看是一次典型的气旋波动发生、发展过程,起因是高空槽前和槽后强盛冷暖平流造成的强烈斜压不稳定。出现这次高能高湿、对流不稳定和强辐合上升的我省冬季特大暴雨,完全是从地面到高空存在的5支不同源地和性质的气流,特别是东海上低层偏东急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汪厚基 《气象》1976,2(5):11-12
1974年7月5日4—9时,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边缘的蛮汉山西坡,方圆不足百里的范围内,出现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当地群众反映,雨水象从天上倒下来一样;雨后在一棵大树下检到一萝兜麻雀,可见雨势之猛;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反映说,过去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经调查估计,这次暴雨中心的降水量有300—600毫米,暴雨中心边缘实测降水量为107毫米。  相似文献   

14.
李彩  谢行石 《广东气象》1994,(2):16-18,15
1前言1993年6月16日08时到17日08时,深圳市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这次特大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强度强、时间短、范围小。据全市10个自动站的降水记录分析,西北部雨量较小,70~80mm。暴雨中心在特区内的罗湖、福田两区附近,本台及洪湖站24/J‘时雨量分别为253.gmm和199.gmm,其中1/J‘时最大雨量分别达61.smm和69.7mm。由于降水强、雨量集中,造成了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山体滑坡,一些河堤路基被冲垮,使许多鱼塘、菜田和街道被洪水淹没,其中罗湖区的建设路、和平路等地势较低的路段,水深达里米多,引起交通严重堵塞,造成了很…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我区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全区各县过程降雨量均大于50毫米,南部六县大于100毫米。其中临沂、苍山二县过程降雨量分别达168、182毫米。临沂日降雨量122毫米,为历年同期降雨量极值的三倍。在中秋季节本区出现这样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为历年同期所罕见。  相似文献   

16.
17.
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郑峰 《气象》2005,31(4):77-80
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在远离9909热带风暴中心的温州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罕见的一次暴雨形势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图、气象卫星、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7月30—31日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和西来槽东移,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偏南气流的建立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caps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1°×1°网格资料,以及1960年1月—2012年12月肇庆市各县(市)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1960年1月—2012年12月各县(市)出现冬季暴雨情况,并对肇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12月份区域性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图和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冬季暴雨是在强盛的西南气流、低压倒槽和冷空气等多个系统的配合下产生;2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旺盛的暖湿气流、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大气柱云水区的汇聚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为该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