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刘鹏 《地下水》2020,(3):131-134
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形成了以靖边气田为代表的大型古地貌气藏。古岩溶对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为了寻找有利勘探开发目标,必须进行古地貌恢复。在区域构造背景和地层展布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家沟组钻井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及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综合利用古地质图法、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并结合铝土岩厚度分布及古沟槽识别结果,恢复出研究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表现为古岩溶高地,中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古岩溶斜坡,东部主要古岩溶洼地;近北东东向展布的古沟槽影响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天然气的富集。岩溶斜坡中残丘地带及古沟槽两侧是天然气富集有利区,工业气流井多分布于此;岩溶洼地、古沟槽地带由于缺少优质储层不利于天然气聚集,这些区域大多数钻井试气无产能或产气量极低。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发育风化壳岩溶储层,因古地貌代表了地层沉积和成岩作用的背景,因而在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构造背景和地层展布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并结合铝土岩厚度分布和古沟槽识别结果,准确恢复出延安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延安地区西南部表现为古岩溶高地,中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古岩溶斜坡,东部属岩溶斜坡与岩溶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古地貌格局和古沟槽的分布影响了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天然气的富集。延安地区岩溶古高地、靠近侵蚀古沟槽的斜坡位置含气性较好,可能与大气水淋滤等因素导致的储层发育程度、物性好坏、不整合面之上盖层的封盖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对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为阐明岩溶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域,根据收集的工区内地震、钻井和地质资料,采用了寒武系底-沧浪铺组顶的"印模厚度"同时依据地层厚度的组合关系来准确地恢复震旦系灯四段的岩溶古地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以及岩溶洼地3个地貌单元,根据恢复的灯四段的岩溶古地貌发现研究区西部发育岩溶洼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而东部发育岩溶高地,灯四段整体地貌形态特征为西部凹、中部高、东部低;同时发现具有优质储层的岩溶斜坡为油气最主要的储集区,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川东南—黔西北灯影组露头、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分析,认为灯影组中上部发育一系列的古岩溶标志,包括岩溶角砾岩、充填的溶洞溶缝、含铁质古风化壳等。在结合前人对上扬子桐湾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川东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由Ⅲ幕和Ⅱ幕叠加形成了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采用"印模法"恢复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印模"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印模"如果包括麦地坪组,"印模"底界将具明显穿时性。根据"印模"地层分布及古地貌指示,研究区岩溶古地貌主体呈南北向展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发育岩溶高地,西侧为岩溶洼地,中部则发育岩溶斜坡。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残丘、平台以及上斜坡、下斜坡等次级岩溶古地貌单元。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构造平缓,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以岩溶潜台发育,而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发育局限为特征,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潜台的东部沟槽区为储层发育区。本文综合利用大量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高桥地区马家沟组顶的古岩溶识别标志进行了分析,恢复了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古地貌类型(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分析其与储层的关系。高桥地区地层学标志,岩石学标志,矿物学标志,古岩溶发育的形迹说明奥陶系马家沟顶存在沉积间断、古岩溶作用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按古风化壳出露层位,结合地震相追踪成果,落实沟槽分布,编制该区前石炭纪古地质图,运用古地质图法、印模法和残厚法恢复高桥岩溶古地貌,编制出岩溶古地貌图。根据岩溶古地貌,按岩溶单元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潜台三个二级地貌(类型)单元,岩溶高地可进一步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洼地)2种三级微地貌类型。岩溶潜台进一步可划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溶丘(残丘)、沟槽4种三级微地貌类型。高桥处于构造平缓地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区发育局限,大范围为岩溶潜台区且潜台区东侧沟槽(主沟槽、次沟槽)比较发育。岩溶高地整体储集性较东部岩溶斜坡区及岩溶潜台区差。岩溶斜坡区发育两套岩溶系统,储层条件相对较好,成藏要素配套较好,是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之一。岩溶潜台区总体岩溶作用减弱,储层发育程度变弱,东部沟槽区,因沟槽的存在,加强了垂向岩溶作用深度,间接增加侧向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变好,储层发育程度增加,加上裂缝的影响,可以形成相对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分析,塔巴庙地区有地表残积相、基岩溶蚀相、洞穴垮塌相、暗河充填相及基岩破裂相 5 种岩溶产物.据暗河充填相可将岩溶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据水动力特征将岩溶作用分为地表溶蚀带、垂直渗流带、水平径流带及深部溶蚀带 4 个岩溶带,并阐述其岩石学及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层序地层法、印模法及残厚法对研究区岩溶古地貌进行半定量恢复,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 3 种 2 级单元及岩溶台地、孤峰、岩溶坡地、岩溶洼地、溶丘、落水洞和沟槽等 7 种 3 级地貌单元.勘探实践表明,岩溶斜坡及 2 级地貌单元间过渡带有利于储层发育,见气体显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为海相碳酸盐开阔台地沉积,已钻井资料揭示该层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古地貌特征分析是预测储层有利发育区的关键和基础,分析原始地形对沉积和成岩过程中的控制作用,以及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为预测勘探有利区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茅口组地层单井沉积相特征,运用地层倾角校正求取地层真实残余厚度,选用残余厚度法开展古地貌恢复研究,按照岩溶洼地、岩溶斜坡及岩溶高地三种二级古地貌单元刻画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恢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经130余百万年的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风化壳古岩溶发育。在认识研究古地质图的基础上,选取马家沟组五段四亚段一小层底部的凝灰岩为标志层,完成了盆地中部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自西向东,研究区可划分为四个岩溶古地貌单元或区块:岩溶高地、岩溶台地(坪)、岩溶盆地、岩溶台地与岩溶沟槽相间区块。岩溶高地地层向西翘倾,岩溶剥蚀面自西向东地层由老到新呈有序分布,西北角有7口井的地层已剥蚀至马五41以下,最西缘陕56井残顶已为马五7地层。岩溶台地是现今马家沟组天然气的主产区,地势相对较低且平缓,并在多个小层发育岩溶溶洞建造岩。  相似文献   

9.
肖笛  谭秀成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2014,88(10):1992-2002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
密切结合勘探实际,以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为主要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对象,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结合盆地构造演化,通过对奥陶系不整合侵蚀面上下地层组合情况的深入分析,把印模法与残厚法结果有机结合,深入探讨了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思路及其古地貌发育特征,探索了古地貌恢复的新方法--综合法,建立了解释和恢复古地貌单元属性的综合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奥陶系侵蚀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组合可以分别被划分为上薄下薄、上厚下厚、上厚下薄、上薄下厚4种基本型式以及上次厚下次薄、上次薄下次薄、上次薄下次厚、上次厚下次厚等8种子模型;相应的古地貌解释包括了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以及残丘、台地、残台、阶坪、沟谷、浅洼、深洼等11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岩溶高地出现于研究区西南角,分布局限;岩溶斜坡占据了研究区的大部分,其主力地貌单元为斜坡台地与斜坡阶坪;岩溶盆地位于研究区东部,其主力地貌单元为盆地浅洼。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奥陶纪古构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213条共长8317 km的地震剖面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奥陶系划分为10个地层单位,即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一组、马家沟二组、马家沟三组、马家沟四组、马家沟五组、马家沟六组、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绘制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冶里期和亮甲山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呈“U”字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到马家沟一期至六期,“一隆三凹”的古构造格局仍然基本上保持着,尽管其隆起和凹陷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均有所变化。到平凉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背锅山期,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一凹”,即一个残留的西南缘凹陷位于一个更加庞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南缘一隅。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地区以及整个的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地区隆起与凹陷并存的古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应用"印模与残厚组合法"恢复岩溶古地貌,在4种二级地貌类型(岩溶高地、岩溶陡坡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划分的基础上,将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划分为峰丛洼地、丘峰谷地、溶丘洼地、峰丛垄脊沟谷、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岩溶谷地、溶丘平原等8种三级地貌类型。并在垂向岩溶分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古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机制。研究认为:岩溶高地为区域补给区,发育溶蚀裂缝和溶洞系统;岩溶陡坡地为补给-径流区,以高角度溶蚀裂缝为主;岩溶缓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发育暗河管道系统;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岩溶缝洞充填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胡修权  施泽进    田亚铭  王长城   《地质通报》2014,33(06):874-882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野外剖面实测、样品采集、薄片鉴定等手段,收集地球化学数据及前人研究材料,对岐山地区岩性组合、沉积构造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奥陶统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岐山地区在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早期沉积白云岩,为局限海台地环境;下马家沟组中、晚期沉积中厚层状灰岩,为开阔海台地环境;上马家沟组沉积厚层的纹层状灰岩夹碎屑流、浊流等深水沉积建造,水体逐渐加深,并进入台地前缘斜坡沉积环境;峰峰组发育厚层的纹层状灰岩,为台地前缘斜坡环境并向深水海盆靠近。由此判断岐山地区应为南缘凹陷上,除淳化-旬邑次级凹陷以外的另一个水体更深、坡度更大的次级凹陷。  相似文献   

16.
形成中国北方岩溶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和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上新世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组合成的房山地貌主要形成于雾迷山组中,岩溶洞穴发育在马家沟组和雾迷山组中。大石河南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清风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连为一体,称为石花洞系。石花洞系发育在北岭向斜东北扬起端的马家沟组顶部,与南面的周口店猿人洞系隔着房山闪长岩体。石花洞系中8层不同海拔高度的溶洞可以和永定河的8级阶地进行对比,也可以和8个华北地文期对比,代表了与之相互对应的北京西山新构造隆升的期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