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发育异常、1例气管良性肿瘤患儿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显示气管支气管病变;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再现,CT仿真内窥镜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与支气管镜所见具有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直观地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阻塞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评价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一种准确无创性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腹部空腔器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空腔器穿孔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总结其CT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手术证实。胃、十二指肠破裂穿孔23例,空回肠破裂穿孔13例,结肠破裂穿孔20例,阑尾炎穿孔3例,另1例子宫穿孔。CT表现为腹腔游离气体、局限性腔外小气泡征、腹腔积液、胃肠壁节段性增厚、胃肠道壁周脂肪间筋膜增厚条索状影等。结论:128层螺旋CT对临床提供及时准确诊断,对明确穿孔部位及合并症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在动脉硬化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 D 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4.
1)CT机的进展:CT机器自问世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探测器技术、X线技术的不断及发展以及新的微电子和显微技术不断的应用于CT机,从而提高了CT机的性能,标志着CT扫描从层面扫描到螺旋扫描的换代。2)图象后处理技术:螺旋CT的出现及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利用导航技术做出具有3D仿真内窥镜的图象,既(VE),这种新的影像学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后食管-纵隔瘘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放疗后继发食管-纵隔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临床确诊为食管癌.经放射治疗后发生食管瘘患者行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总结其CT表现,并与内窥镜检查作比较.结果: CT成功显示了食管-纵隔瘘的瘘口,并显示了瘘口的并发症;纵隔炎,仿真内镜显示了瘘口的形状,并与消化内镜相符合.结论: 螺旋CT断层扫描与仿真内镜能显示食管瘘的瘘口及其并发的纵隔炎症,为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局限性脂肪肝的CT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局限性脂肪肝发生部位、形态、密度及鉴别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和方法 筛选40例CT平扫及强化扫描的脂肪肝病例,通过CT值的测量及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结合强化CT表现进行诊断。结果:40例中29例按肝段分布(72.2%),10例按肝叶分布(22.2%),1例呈球形(2.2%)。40例平扫均示肝血管湮没,10例呈血管反转。强化扫描均示密度轻度升高,其内血管清晰,走行正常。结论:用CT值。血管相对密度变化,结合强化扫描对局限性脂肪肝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腿痛的病因,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腰腿痛病因诊断的作用。方法:对198例腰腿痛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显示腰腿痛病因阳性率为89.4%;CT诊断阳性率为96.7%,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44例;在X线及CT诊断阴性结果25例中,MRI诊断椎管内肿瘤2例,转移瘤3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8例。结论:腰腿痛病因复杂,腰椎间盘突出为最常见的病因,X线平片可以作为必不可少的筛选方法,MRI应作为首选的方法,特别是对椎管肿瘤的病例,在条件不许可情况下,CT可以替代MRI进行检查,CT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SH)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共13个病灶,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境界不清,呈稍低密度者4例,境界清楚,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且多为红髓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腕关节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ill,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及SSD分别对腕关节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腕舟骨骨折35例,合并舟骨月骨周围脱位8例;三角骨骨折3例;大多角骨骨折1例。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结论:螺旋CT薄层MPR是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腕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腕关节损伤、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血管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诊断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5年8月应用128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CA)检查,发现主动脉瓣区钙化患者中8例主动脉瓣叶在CTVE下直观地呈现为二瓣化,并同时测量主动脉瓣瓣膜厚度及升主动脉宽度。结果:8例主动脉瓣区钙化患者主动脉瓣在CTVE下表现为二瓣化畸形,同时通过CTCA检查,发现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6例升主动脉增宽,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发现5例主动脉瓣增厚,3例主动脉瓣膜未见明显增厚。结论:CTCA检查中应用CTVE可以直观地及三维地显示主动脉瓣的结构,在诊断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上可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互相补充,并可以发现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及观察冠状动脉情况,从而排除其他疾患。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输尿管癌的CT表现,评价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原发输尿管癌患者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的影像表现,对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8例原发输尿管癌患者,发生于上段5例、中段12例、下段24例,7例为多发.28例可见输尿管梗阻,梗阻上段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和肾盂积水.结论: 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准确评估原发输尿管癌的位置、形态、范围及周围组织改变,可靠、准确,可作为目前临床检查原发输尿管癌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能谱CT虚拟平扫与常规CT扫描对亚实性肺腺癌密度(CT值)的一致性;增强扫描对亚实性肺腺癌侵袭性判断的价值。方法:46例患者胸部CT平扫首次发现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符合条件39例患者共45个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及其癌前病变入组。在工作站获取虚拟平扫图像,比较病灶、周围正常肺组织及椎旁肌各组能谱数据感兴趣区的平均HU值有无差异及其相关性;根据预后及侵袭性分为癌前病变及微浸润性腺癌组、浸润性腺癌组并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病灶、周围肺组织及椎旁肌的普通平扫与虚拟平扫CT净增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且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HU净增值及碘浓度在癌前病变及微浸润性腺癌组、浸润性腺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在鉴别肺腺癌浸润性方面无阳性结果。结论:应用能谱CT虚拟平扫HU值与普通平扫无统计学差异并显著相关,增强扫描对鉴别肺腺癌浸润性方面无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胃部肿瘤的CT影像表现以及与传统胃肠道的检查手段相比较,从而提高对于胃肠道肿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通过总结本院32 例胃癌肿瘤的CT并查阅近两年的相关文献的报道,总结了胃肠CT的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胃肠肿瘤的CT表现有黏膜增厚,腔内肿块,龛影等等,其所见之结果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总结:胃肠道CT对于胃肠肿瘤的诊断及良恶鉴别,分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胃肠道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针对心内复杂结构,本文结合三维虚拟内窥镜技术和二维常规观测截面功能,开发了双源CT心脏图像的显示系统。用户可以在本系统内以自动和交互式的两种方式观测心内结构。自动方式,对造影剂增强的数据部分进行基于欧式距离的三维骨架化得到规划路径,光线投射法根据已算出的欧式跳过空白区域,减少了绘制计算量;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随时从内窥镜视角切换到当前视点所在的任意截面,便于进行二维和三维的结构和病理综合分析。而且,本系统根据规划路径自动检测标准四腔切面,改善临床检查的效率。本系统采用基于CUDA的体绘制技术有效实现了对心内解剖结构更加直观的观测,便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临床怀疑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前或后3天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3岁。症状主要为腹痛10例,脓血便4例,不明原因消瘦1例,病程最长4年,最短1月。结果:胶囊内镜未见异常8例,双源CT检查亦未见异常;双源CT诊断克罗恩病4例,与胶囊内镜及临床诊断一致;胶囊内镜可疑肿瘤3例,双源CT发现2例并作出良恶性诊断,其中1例为空肠间质瘤,1例为回肠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仅1例胶囊内镜可疑3cm大小肿瘤,双源CT未见异常,结合MRI检查及临床,证实为假阳性。结论: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不仅可以显示小肠器质性病变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而且可以结合临床鉴别炎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并对肿瘤性病变做出良恶性鉴别;还可以为胶囊内镜所见病变定位及排除假阳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