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与土地证券化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需要和为解决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用地制度的创新,体现了城市土地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市场新机制。基本程序是:由城市政府委托或设立的专门机构(如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将分散的  相似文献   

2.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随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建立,各地竞相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大力开展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我国各地政府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积极探索。近年来,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从1996年全国第一个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土地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全国已建立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达1700多家,几乎所有城市政府都普遍开展了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收购储备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政府统一供地的力度,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益,为城市建设积聚了资金,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沁阳市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建立健全了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规程。土地收购储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为该市集约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矛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供应机制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土地供应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可以借鉴,在理论和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客观上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协调一致,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收购价格确定和评估体系是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之必然。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法律依据有待完善 土地收购储备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存量土地主要由划拨用地单位和企业占用,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活动处于自发、无序和混乱状态,从而导致政府对土地收购供应缺乏应有的计划调控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土地收购储备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其核心是变被动供地为主动供地,为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创造条件。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是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土地价值、推动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对于整个国土资源工作,特别是土地经营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土地储备,是指通过依法收回、收购、置换和统征方式取得土地储存和前期开发的行为。它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土地市场需求,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对符合收购条件的土地进行收购;对依法收回的违法用地规划区内的国有闲置土地和空闲地、企业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收购储备;筹措和管理土地储备资金;对收购储备的土地进行出让前的整理工作。几年的实践说明,这种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规律。储备土地出让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了土地市场,促进了国有存量土地的有序流转。二是收购的土地都是在近期能够开发、有升值潜力的,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三是盘活了企业低效利用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了企业改革。四是显化了土地资产价值。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了政府收益。虽然土地收购储备效果明显,但随着土地收购储备实践的深入,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也面临许多的挑战。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随之显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建立土地储备基金制度 促进土地收储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来,土地收购储备已走过了13年历程。这13年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结果表明,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没有最大的发挥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储备资金的困扰,没有将应收尽收的土地进行储备,降低了土地在市场化运行中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机构统一进行士地整理,然后进行储备,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将储备的土地有计划投入市场的制度。日前该制度已在全国70多个城市实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作过程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4个阶段,一方面表现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另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资产的流动。由于土地资产价值巨大,土地整理费用(特别是拆迁、安置费用)比较高,在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储备过程中必然要以大额资金占用为条件,并且要到土地供应阶段才能收回。因此,收购储备工作中的资金问题不仅关系到储备机制能否有效运转,而且也关系到土地市场化运营的绩效。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收购储备工作者觉得从下列方面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收购储备工作中的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产证券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土地收购储备的发展。文章认为土地资产证券化是土地收购储备融资的有效手段,提出了两种资产证券化模式,并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方面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制定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下简称土地收储制度),对于强化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从2001年实施土地收购储务制度以来.土地储备、土地经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市政府又进一步加大力度,从土地储备的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入手,总结完善各项制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哈尔滨市地方特色的土地收购储备和经营城市土地的新路子。全年共收储土地22宗,面积136.151公顷,出让31.539公顷,出让金额79782  相似文献   

15.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一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是一种经营土地、经营城市,促进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培育和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落实城市规划,增加政府土地收益,显化土地资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建立收购储备制度推进土地招标拍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乡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是从2001年4月正式启动的。通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大力推进土地的招标拍卖,使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能力不断强化,土地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截止2002年12月,我市在城市规划区内已收购储备土地1046亩,投入收购资金达1.6亿元,通过规划部门划入红线旧城改造土地750亩。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10宗949亩,合同出让价款3.6亿元,其中:招标出让4宗788亩,出让金额16720万元;拍卖4宗97亩,出让价款12270万元;挂牌出让2宗64亩,出让价款7104万元。建立机构,为实施土地收购储备提供组织保障 我市…  相似文献   

17.
收购储备土地的抵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收购储备是指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促进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城市的均衡发展、调控土地市场的平稳运行,政府授权或委托专门机构,依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范围内的土地,依法通过土地征用、土地使用权收回、土地购买等方式强制取得并对相关土地权利人进行公平补偿后,对取得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开发、整理和储备,以便由政府划拨给公益事业单位使用或予以集中出让的行政行为。土地收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土地进行集中储备和供应是土地资产市场化运营的核心和关键,是全面进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的基础。土地收购储备最早起源于1896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随后很多欧洲国家都实行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1996年中国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文件精神,2001年5月起各地纷纷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土地储备制度在对规范土地市场、调控土地价格,加强土地合理利用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土地储备工作与土地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运行,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中,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引人注目。它被形象地概括为“三个一”,即一个渠道进水(政府统一征用、收购和回收土地),一个池子蓄水(政府统一储备土地),一个龙头放水(政府统一供地)。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拓展土地储备范围,真正做到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培育房地产市场,所有这些工作都有效调控了城市土地市场的有序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