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Dtjm-1”的絮凝性能,通过改变废水初始pH值,调整废水中阳离子种类、阳离子浓度及改变发酵液的离心条件和投加体积,得出絮凝剂“Dtjm-1”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废水pH值7.2-8.0;能较好促进絮凝的离子有Al^3 ,Ca^2 ,它们最适合的浓度为每升废水中加入0.75-1g/L;发酵液的投加体积为(0.075-0.080):1(体积比);发酵液较好的离心条件为n=4000r/min,t=30min。通过不同废水絮凝效果试验表明,得出絮凝剂“Dtjm-1”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和脱色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 采用微生物絮凝剂, 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 d投加一次时, 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 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较显著;微生物絮凝剂最佳投加方式为每5天投加一次, 此时颗粒化速度快, 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60 d缩短为42 d, 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 污泥体积指数稳定在40 mL/g左右, 沉降速度达35.06 m/h, 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55%、93.29%和87.29%。  相似文献   

3.
投加粉末活性炭对MBR运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比较了在相同的进水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1(投加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2.3 g,使其质量浓度达到1 100 mg/L)和反应器2(未投加粉末活性炭)的膜透水性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粉末活性炭可以提高膜过滤性能的相关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1的膜通量衰减速率明显小于反应器2;投加粉末活性炭改变了混合液的性质,也大大降低了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和微细胶体的含量,从而减缓了膜通量的下降速度,可以使系统长时间地以相对高的膜通量运行。  相似文献   

4.
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连宾  陈烨  袁生  刘丛强 《矿物学报》2003,23(4):303-307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一株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对其絮凝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Y03菌株营养要求简单,在生长的同时合成胞外高聚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GY03菌株所产絮凝物质有88%以上分布在细胞表面,该絮凝剂的絮凝活性随菌体生长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高,不同金属离子对GY03菌株絮凝活性有影响。实验条件下,1h内GY03菌株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率为78%,经放置24h后最高絮凝率可达98%,对制药废水浊度去除率为78.1%~94.7%,COD去除率为48.0%-87.5%,生活污水浊度去除率为85.3%~92.5%,对墨汁溶液的脱色率为53.2%以上。因而认为该菌株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絮凝剂产生菌。  相似文献   

5.
底泥原地稳定化过程中药剂对上覆水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底泥原地稳定化处理技术中的药剂投加方法,对苏州河底泥中投加零价铁(Fe0)、硝酸钙的上覆水体进行为期80 d研究比较.结果表明:投加Fe0后上覆水体的溶解氧(DO)被迅速消耗,体系易形成厌氧环境,而硝酸钙则减缓了上覆水体DO的消耗;投加零价铁或硝酸钙后都会使上覆水体的pH升高,Eh下降;投加Fe0后对上覆水体CODCr或TOC的影响较硝酸钙小;此外,两者上覆水体DO、pH和Eh与CODCr和TOC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新建  胡立峰 《地下水》2008,30(6):102-104
根据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高锰酸钾的厨量和活性炭的种类和投加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粉末椰壳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5mg/L和15mg/L。工艺运行后出水水质符合电厂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7.
凹凸棒石黏土处理受污染原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水源污染比较普遍、水厂原水水质不断恶化的情况,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选择投加凹凸棒石黏土处理受污染的原水。介绍了凹凸棒石黏土的性能,对受污染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阐述了投加凹凸棒石黏土处理受污染原水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混凝法用于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混凝法处理洗浴污水,并把处理后的水作为中水回用。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因素有混凝剂的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水力条件等方面。混凝法处理洗浴废水的最佳条件是:选择比较便宜易得的混凝剂(硫酸铝)采用适宜混凝剂浓度(5%),强化混凝反应强度和时间(强搅拌 较长的反应时间),投加适量的混凝剂(90m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可以使处理后的洗浴废水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和生活杂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
通过向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分别投加聚合铝和粉煤灰改变料液性质,来预防膜污染和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对总磷的去除效率,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实验分析活性污泥性质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中空纤维膜表观结构的变化情况,探讨防治膜污染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铝的投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可有效地减缓膜污染,且除磷效率达85%以上;而投加粉煤灰并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PAC(聚合氯化铝)与PFS(聚合硫酸铁)混凝剂处理污水,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污水COD浓度为920mg/L,PFS折算为Fe2O3的投加量为300mg/L,pH为9.0时,出水COD为406mg/L,COD去除率为55.8%,而PAC折算为Al2O3的投加量为120mg/L时,出水COD为369.8mg/L,COD去除率为59.8%。PAC较PFS对COD的去除率高约4%。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温州某钻孔灌注桩废弃泥浆进行了沉降柱试验和颗粒分析实验,研究有机絮凝剂APAM以及无机絮凝剂CaO对泥浆沉降性能和颗粒粒径的影响,着重探究了无机絮凝剂CaO的不同添加顺序对有机絮凝剂APAM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少APAM添加量(10 mL)下后添加CaO能增大泥浆的初始沉降量;先添加CaO再添加APAM,不利于APAM絮凝作用的发挥;后添加CaO的情况下,CaO对于最终的絮体粒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絮体本身的强度及搅拌强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重金属铊的污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铊通过水生植物或地下饮用水进入食物链而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原位生成的二氧化锰比表面积大,具有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的优点,是良好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工业锰矿渣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锰、铁、铝氧化物可以作为吸附、絮凝沉降重金属离子的材料。本研究以工业锰矿渣为原料,分别利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原位生成二氧化锰,通过对水中Tl+除去效能的对比,选取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原位生成二氧化锰为最佳方式。采用单因素法探究了原位生成二氧化锰的投加量、p H值、温度、时间、起始浓度等因素对原位生成二氧化锰吸附沉降铊效能的影响;以韶关冶炼厂含铊废水为对象,分别探究了双氧水-锰矿渣法,高锰酸钾-锰矿渣法对工业废水中铊去除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随着原位生成二氧化锰投量的增加,水中金属铊的去除率逐渐增加,最佳吸附温度为20℃,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1、2h;含铊废水中适宜吸附条件为:p H为10,双氧水-锰矿渣法最佳理论生成二氧化锰投加量为15 mmol/L、高锰酸钾-锰矿渣法最佳理论生成二氧化锰投加量为O.5 mmol/L,反应时间为2 h,吸附率均达到97%;双氧水-锰矿渣法、高锰酸钾-锰矿渣法原位生成二氧化锰吸附废水中铊,初步实现了以废弃锰矿渣为原料治理重金属污染废水,是含铊废水处理的一种有效、经济、环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酰胺钻进液虽具有失水量低,流变性能好的优点,但对浓度比较敏感,并且遇水敏性地层时,絮凝效果差,在添加稀释剂时,易失去不分散低固相钻井液的特性。针对上述问题,开发出低固相钻井液体系:水解聚丙烯腈胺使用浓度0.3%~0.4%,防塌效果好;聚丙烯酸钾,加量0.05%~0.1%,能够有效抑制泥页岩分散;硝基磺化腐植酸钾,加量1%~3%,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一种能够简单、快速、特异性检测复杂环境水体中雌激素污染的方法,利用石墨纳米颗粒作为荧光淬灭剂、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素、1-芘丁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作为异型双功能交联剂,构建了一种新型纳米荧光探针;并探究了构建荧光探针时核酸适配体初始投加量和荧光探针投加量对雌二醇检测的影响及最佳实验条件下检测雌二醇的效果和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核酸适配体能成功修饰在石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的稳定荧光探针;构建荧光探针时核酸适配体的最佳初始投加量为1.0 μmol/L;检测雌二醇时,荧光探针的最佳投加量为4 μg/mL;最佳实验条件下,相对荧光强度与雌二醇的质量浓度在50~800 ng/mL范围内成正比,最低检测限为34.5 ng/mL,且该荧光探针能实现对雌二醇的简单、快速、特异性检测。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由于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降解性能好、应用广泛、成本低、操作简单及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现状和应用进展,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条件、絮凝机理以及影响其絮凝活性的因素,着重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异养反硝化技术是市政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活性易受冲击负荷、重金属胁迫等环境条件影响,使出水效果不稳定。麦饭石作为一种天然硅酸盐矿物,能有效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可以将其应用于微生物污染治理领域。通过批实验研究麦饭石的剂量、处理方式对异养反硝化的促进作用并探究麦饭石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结果表明,麦饭石的投加剂量和处理方式均显著影响了微生物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硝酸盐去除率与麦饭石投加量呈正相关,麦饭石投加量为350 g/L时硝酸盐去除率可达96%,未添加麦饭石的空白组硝酸盐去除率仅为25%;处理方式会影响麦饭石对反硝化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磨后过200目筛的麦饭石在投加量<150 g/L时具有优势,投加量继续增大后,未经处理的麦饭石表现出更强的反硝化促进作用。进一步采用未经处理的麦饭石、研磨后过200目筛麦饭石及球磨麦饭石浸出液进行反硝化的促进实验及微生物毒性实验探究麦饭石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麦饭石浸出液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影响麦饭石生物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其溶出微量元素的成分及浓度。本研究为天然矿物麦饭石应用于微生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流紊动对泥沙絮凝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水流紊动对泥沙絮凝的影响。认为水处理方面的絮凝动力学理论可用于研究泥沙絮凝问题。根据试验实测资料及国外有关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在紊动状态下,泥沙絮凝存在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紊动对泥沙絮凝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城市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等,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和黑臭河涌水进行了生物修复试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度的人工复氧前提下,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等,能够使两种水体的化学需氧量 (CODCr)、总氮 (TN)和总磷 (TP)等污染物的含量均降低 80%以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现场试验,发现 CODCr、 TN和 TP等污染物含量的降幅也能达到 70%左右,相应水体的水质指标基本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地表Ⅴ类水标准,并发现投加的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等微生物群体能够壮大污染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对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絮凝现象是细颗粒泥沙淤积的重要原因,泥沙絮凝临界条件对三峡库区泥沙淤积规律和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在三峡库区忠县和奉节河段开展泥沙絮凝的现场测量,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和泥沙采样测得同步的瞬时流速和含沙量,通过泥沙扩散理论反算现场泥沙沉速及絮团粒径,得到了三峡库区泥沙絮凝度及其与粒径、流速和含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库区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且多为中轻度絮凝,重度絮凝较少;库区泥沙絮凝的临界粒径约为0.018 mm,临界流速约为0.7 m/s,临界含沙量约为0.8 kg/m3。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泥沙的运动规律以及泥沙淤积模拟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用在无活性污泥的SBR反应器内投加“中华BAP”生物净化剂的技术治理城市污水,出水可达GB8978-1996一极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