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王宜强 《地理研究》2011,30(10):1882-1890
引入重心概念,运用经济空间结构重心分析模型和福建省经济发展数据,本文计算出了1989~2008年福建省经济重心点及其移动方向、移动距离;通过GIS技术输出经济重心点的空间变化图,着重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20年来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进而反映出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福建...  相似文献   

2.
龚胜生  肖克梅 《地理科学》2021,41(9):1587-1597
基于历史文献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和城市数据,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2 000 a来(公元2—2015年)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轨迹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总体上是趋向东南迁移,唐代以前主要向西南移动,北宋以后主要向东南移动,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先以由南北差异为主,后以东西差异为主;“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很大程度上可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2)中国经济重心变迁与其人口重心、城市重心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3类重心分布区域正是古称“中原”的地区,且3类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由来久远,且相对稳定。3)中国经济重心变迁受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变化的双重制约,随着时间推移,单位人口的经济当量趋于降低,单位城市的经济当量趋于上升,城市经济格局对总体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研究了新疆近30年以来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位于其地理重心的东北部,经济重心与地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趋势;(2)1978-2007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由西南向东北呈"S"型态势发展,总方向为东偏北10.49°,总移动距离为103.87 km,其中东西方向移动102.13 km,而南北方向仅移动18.91 km,绝大多数年份的经度向变化大于纬度向变化;(3)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新疆经济重心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建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向新疆西部、西南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为研究靶区,利用区域重心概念及其模型,分析了过去45 a(1965-2009年)塔里木盆地北缘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和耕地重心演变过程,并借助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人口与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耕地重心演变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45 a,塔里木盆地北缘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均呈现出由西向东方向迁移的趋势。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对人口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而人口分布差异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变化。(2)人口与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经向迁移相关性较强,纬向上相关性不显著。(3)过去的45 a,GDP、第二产业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剧,第一产业重心相对人口重心偏移距离变化较为复杂,但二者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日益变小。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整体协调性较差。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2~2003年间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中国1982~2003年间科技人员重心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始终偏离于几何中心,且呈现先向东移动,1989年后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征.与同时期不同产业GDP重心比较,反映出科技人员重心移动轨迹与工业重心移动轨迹趋同的特征,而与农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移动轨迹无明显关联,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最大,科技人员对GDP增长的贡献也以工业为主,农业及第三产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和利用较弱.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轨迹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超  马海涛  陈楠  陈胡玥 《地理研究》2014,33(7):1306-1314
农民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旅游重心能综合反映旅游流网络的空间扩散和集聚特征。运用国内农村居民旅游者的流向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旅游流向、移动距离模型,对农民旅游流的重心轨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隐含农民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双重心的内在联系特性,两种重心呈现“偏南-西南-东北-偏东”的演变轨迹,农民旅游客源地重心与目的地重心存在空间错位;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的移动幅度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2003-2004 年与2004-2005 年的重心移动距离尺度大于其他时期;其网络重心与经济收入、人口、入境旅游三项重心比较明显偏西南部,呈现客源地重心向东南部、目的地重心向东转北的发展趋势,农民旅游客源地出游力存在区域差异、目的地吸引力存在空间不平衡。本研究作为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旅游资源的科学配置的基础工作,可为深化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以及预测旅游流的动态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1978 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时空差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志远  李强 《地理学报》2008,63(12):1318-1326
采用1978年以来近30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及经济数据.对中国能源生产、消费重心及GDP重心变化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能源生产重心在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整个移动轨迹近似呈直线变化。揭示了中国能源生产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差距有所减小.且东西方向差距减小的速度要比南北方向快。②能源消费重心也在向西南方向移动但波动较大.其中1998-2002年重心位置相对稳定.年度位置变化很小.说明各省区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基本相同。③GDP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均有一定的波动性。④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重心的演变轨迹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与GDP重心的对比分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说明中国GDP增长中能源成本较大。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83,自引:9,他引:83  
徐建华  岳文泽 《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1979—2014年广东省经济重心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省内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运用经济重心分析模型,计算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各年的经济重心坐标及其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并从改革开放政策差异、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产业重心演变4个方面探讨经济重心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重心整体往东南方向迁移,但存在一定的曲折和波动。从其年际演变轨迹看,近10年已经趋向缓和,说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趋于稳定。建议未来以珠三角地区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升级支持及固定资产投资,整合东西北三地的优势资源,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心的概念和模型,采用2000-2009年各省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数据,计算出各自的重心和重心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和相互关系3个方面分析环境污染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各自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演变轨迹,结果显示:2000-2009年,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重心从移动方向来看总体向西部偏移,而且移动距离有快速西移的趋势,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加重的趋势.另外,环境污染重心和投资治理重心之间存在偏离,例如,工业废水排放重心偏北,而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重心偏南,并且与工业废水重心相比,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偏离度要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引入重心模型,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经济和能源消费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路径对比和空间相关性多角度阐释了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联系.结果显示: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2006年后出现略微的北移迹象;11年间重心移动距离排序为:碳排放重心(32.1 km)>人均碳排放重心(29.6 km)>GDP重心(14.6 km)>工业产值重心(10.9 km);相较于经济重心而言,碳排放重心的空间位置偏向于省域的西北方向;经济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剥夺理论,利用重心计算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1990~2013年河南省县域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动态迁移及其空间耦合,并探讨其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3 a来河南省经济、人口及粮食生产重心均在省域几何重心北部变动,空间错位格局日趋显著,变动一致性波动剧烈;2000年前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耦合度较高,2000年后粮食重心与经济重心明显呈东南-西北路径背向偏离,粮食生产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持续下降,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耦合度逐步提升;传统农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粮食主产县区的“粮食与民生倒挂”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重心求算方法中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聚集效应和邻近效应,特别是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文提出了基于GIS和Delaunay三角形的新的研究方法,通过空间插值Cokriging算法以及对空间点集的平面剖分并结合GIS进行多重迭代运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算法中存在的不足。以2005年四川省各县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例,简要阐述了研究方法的技术流程,为以后人口重心、耕地重心等其他社会评价指标重心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三驾马车"认知停留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增量影响,缺乏空间方向概念。由此,以经济重心作为衡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指标,并以广西为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视角出发,通过重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比分析"三驾马车"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揭示三大拉力对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广西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呈"S"型,2010,2013年分别为重心空间转向的拐点;在空间位置方面,与经济重心邻近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出口重心;在迁移路径方面,消费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小且变动较为稳定;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大,整体上呈往西南方向迁移态势;投资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路径在2009年以后的走势较为一致。在拉力作用方面,"三驾马车"对经济重心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方向上的影响强弱不一,整体而言是投资大于消费大于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