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气象基本业务观测,尤其是温度观测中,往往容易发生读数误读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读错5℃、10℃或零上零下颠倒这类差错,《规范》特别强调:“注意复读”。即一般读数时必须复读,就是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观测习惯,观测时思想高度集中,记录时认真细致,是把读数差错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基本保证。从而提高观测读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干球温度表是测定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各级气象台站每天都要进行干球温度表观测,因此正确地观测干球温度表,避免读数误差,对查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保证气象资料的准确性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避免干球温度的读数误差呢?在我十几年的测报工作中有这么几点体会。一在每次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先读一次干球温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气温大致有多高是零上还是零下,在心里就先有个底,观测时就不至于发生5℃、10℃或颠倒零上零下等误读现象。二严格按《规范》规定坚持进行复读,在复读时视线“扫描”应开阔一些,不宜…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观测中,往往容易发生读数差错,为避免发生读错或者颠倒零下这类大差错,《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特别强调:“注意复读”即一般读数时须复读一次。就是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观测习惯,观测时思想集中,记录时细致认真,是把读数差错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4.
1 对比法在观测读数上的运用  为了确保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要求值班员读数后注意复读。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第一遍读数错了,复读又出现读错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测报工作总结认为复读时注意进行对比是避免复读错的一种有效办法。例如:干球温度读数与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的读数对比,两者相差一般在0.2℃左右;干球温度读数与温度自记值进行对比,两者的差值是否反常,差值过大,可以判断读数可能有问题;地面温度表之间的读数也可以进行对比。08时观测0cm地温读数与地面最低温度读数对比,或与对应的酒精柱读数进行对比;14…  相似文献   

5.
王世赞 《气象》1978,4(11):9-9
温度表读数要避免视差,这对观测员来说,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是不是所有温度表的读数视差都一样呢?由于温度表的结构不同,读数视差是不一样的。套管型温度表,它的刻度是在水银柱(或酒精柱)的后面底板上,观测温度时,视线先通过水银柱才看到刻度。所以读数视差是眼睛位置偏高,读数偏低;眼睛位置偏低,读数偏高。而对于棒状温度表来讲,因为它的  相似文献   

6.
杜香 《气象》1977,3(11):29-29
在每次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先读一次干球温度表读数,做到事前胸中有数,在进行观测温度后还要复读一遍,比较一下是否有误。然后与最低温度表酒精柱读数比较是否相差过大。最后与温度计读数进行比较。经过如此两读、两比,可以杜绝干球温度表读数的1℃和5℃差。  相似文献   

7.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每天20时正点观测都要进行空气和地面极端温度观测,并随即调整上述温度表:观测时要注意复读,以避免误读。一般说来,即使发生5℃的误读是易发现的。但是由于观测员一时疏忽而造成5℃以下的误读就较难以发现,尤其是地面最高温度。虽然发现了,但温度表已经过调整,也无法挽回损失。  相似文献   

8.
雷霁天晴,地温每每出现异常现象,譬如我站1989年2月27日14时,0cm地温示度为3.4℃,地面最高为6.2℃,而5cm曲管地温示度为8.0℃,当时地面,地面最高和5cm地温读数经多次复读均确定无误,且温度表正常无故障。  相似文献   

9.
避免水银气压表误读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银气压表是测定大气压强的主要仪器。获取正确的气压资料是现代气象科学进行正确的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前提条件之一。另外在军事、航空部门,常利用气压数值来测定空气密度,修正弹道,确定飞行高度等。因此,正确地观测水银气压表其中包括附属温度的观测,避免误读尤为重要。下面对如何避免水银气压表误读谈几点体会。a观测前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观测,结合前几个时次的观测数据,了解附温气压表附属温度表的示度和气压值的大致范围,从思想上作好准备,避免整5、整10及附温零上零下的误读。b观测时注意复读。复读时视线上下的“扫…  相似文献   

10.
大气探测     
大气探测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偏低原因天气晴朗时,常出现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低于地面温度表14h读数。众所周知,地面最高温度表每日20h观测后要做示度调整。由于每日都要拿动,致使其接触的土壤比地面温度表疏松。疏松的土壤空气相对增多,热容量增大,导热率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