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西南莱芜、蒙阴、平邑盆地早第三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南地区分布着近东西向大致平行排列的早第三纪盆地群。在蒙阴、莱芜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称为官庄组,在平邑盆地称为卞桥组。依据沉积物特征和沉积旋回都能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通过对哺乳动物、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和孢粉等化石的研究可确定中段的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对轮藻、介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能确定下段和上段分别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在卞桥组中段和官庄组中段发现介形类Cypridea属,该属起源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在早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逐渐衰落,灭绝于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在早始新世沉积中的发现,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海侵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裘松余  卢兵力 《地质论评》1994,40(3):229-236
本文综合我国有关沉积和古生物资料,尤其对有孔虫的研究和对各门类化石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我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各受过两期海侵,晚白垩世海侵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与早期海侵相应的半咸水沉积为青山口组一段,晚期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嫩江组一,二段,早第三纪古新世到始新世早期,与其相应的半咸水沉积,如:苏北-南黄海盆地泰州组二段和阜宁组,三水盆地布心组,江汉盆地洞庭坳隐沅江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与其相应  相似文献   

3.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藏仲巴县北部地区出露有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海相地层 ,本次工作新测制了卓勒剖面 ,并对原错江顶剖面上部地层做了再次研究。地层中化石丰富 ,据有孔虫化石研究结果重新厘定曲下组时代为古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上段属始新世早期 ,认为该区白垩 /古近纪界线位于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在这一界面上 ,古新世磨拉石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台地沉积之上 ,其间存在沉积间断 ,为弧前盆地演化后期的重大沉积转变。古新世早期曲下组为近海相磨拉石沉积 ,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为残留海盆沉积。加拉孜组顶部为该区最高海相地层 ,其上为冈底斯群的磨拉石不整合覆盖。冈底斯群的时代应晚于始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6.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参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7.
正确判断富钴结壳生长年代及过程有助于研究结壳形成地质历史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遗留印痕)对太平洋不同海山结壳样品进行生长时代和阶段研究,发现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和中太平洋海山CB14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差异显著: 前者为白垩纪(或更古老)、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5个阶段;后者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4个阶段.两座海山结壳层内部超微化石组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大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壳层间的不整合和结构构造的变化指示在渐新世其生长存在间断期,与成矿作用的间断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裂变径迹测年及氧同位素序列与深海记录的对比,对茫崖凹陷(尤其是狮子沟构造)井下下第三系以前的地层划分方案及时代进行了修正:路乐河组形成于 67—59Ma B.P.,应归属于早古新世及其以前,下干柴沟组形成于59—43Ma B.P.,应归属于晚古新世及早、中始新世,上干柴沟组形成于43—24Ma B.P.,应归属于晚始新世及渐新世.  相似文献   

9.
陈登超  赵省民 《地质学报》2010,84(12):1770-1780
本文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博格达山北侧原石炭纪沙雷赛尔克组及沙玛尔沙依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沙雷赛尔克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值分布较宽(298~2215Ma),主要集中在298~344Ma,主峰值年龄为305Ma,次要峰值为501~538Ma,并见有一粒1331Ma及两粒2146、2215Ma的碎屑锆石;沙玛尔沙依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分布较窄(280~523Ma)且相对集中(299~358Ma),主峰值年龄为345Ma,次要峰值年龄为428~450Ma及507~523Ma。通过样品岩石学特征、碎屑锆石Th、U含量、CL组构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初步获得以下认识:(1)博格达山北侧原定义为石炭纪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其中奇尔古斯套群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居里得能组~扬布拉克组时代为晚石炭世中期及晚期,沙玛尔沙依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缪林托凯陶山组沉积时代及其与沙玛尔沙依组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沙雷赛尔克组及沙玛尔沙依组砂岩主要来自于准噶尔盆地,主要物质供给区为区内略早于或与其同时代沉积的石炭纪地层;(3)博格达晚古生代大陆裂谷在早石炭世已形成,晚石炭世开始衰退,并发生两次弱造山作用,中二叠世夏子街期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10.
平湖斜坡带火山岩层发育构造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期正常沉积过渡的含火山岩夹层,而B油气田区火山岩层形成时间明显早于西湖凹陷裂陷时代;通过对比分析认为,B油气田区与其西侧台北坳陷、海礁隆起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同一裂陷构造环境,形成相似的侵入-喷发岩浆活动序列。据此,建立了东海盆地两期裂陷演化模式,发育于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期裂陷范围包括现今的台北坳陷及海礁隆起,发育于始新世的第二期裂陷范围主要为西湖凹陷,2期裂陷在平北B油气田区存在叠合区域。在此基础上,从构造环境的角度,提出平湖斜坡带平北B区古隆起之上是有利的凝灰质砂岩层分布区,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近系谢家阶层型剖面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古地磁测量表明,中国新近系谢家阶界线层型剖面——西宁盆地谢家剖面共记录了18个正极性段与17个负极性段,与标准极性柱中C5Bn.2n—C7n.1n之间的极性带能很好的对应。剖面中谢家组的年龄为17.32—21.58Ma,谢家哺乳动物群的年龄约为21Ma,相当于MN2中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宁夏固原新生代寺口子剖面的古地磁年代研究,获得该剖面始新统寺口子组共记录的15个正极性和14个反极性,可以与标准极性柱C21n—C11n.1n段进行很好的对比,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年龄为47.906—29.401Ma。这一年龄区间正好与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其他新生代断陷盆地(如渭河盆地、银川盆地等)接受沉积的时代基本一致,宁南盆地的发育与这些周缘新生代断陷盆地很可能具有相同的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和盆地属性。  相似文献   

13.
论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古新统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宪璞 《地质论评》1994,40(4):322-329
塔里木盆地古部海相古新统原来由陈尔塔什组和齐姆根两个组构成,根据在陈尔塔什组下伏地层-吐依洛克组发的有孔虫组合和介形虫的时代,本文将该组厘定为古新统Danian阶而非上白垩统,本文从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古气候学和地球化学五个方面确定了古新统的底界;提出了古新统划分新方案,即自下而上包括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和刘姆根组三个组;划分出古新统五个有孔虫组合,其中两个为新建;文中还描  相似文献   

14.
官庄群主要出露于鲁西南地区的平邑盆地和蒙阴盆地,由于盆地范围较小,岩性横向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较为困难,加之露头区植被覆盖严重,以往发现的生物化石较少,时代归属上各家观点不一。在野外剖面实测及钻井剖面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大量的介形虫、轮藻和腹足类化石(其中许多系首次发现),与国内外同期沉积盆地进行了横向对比,提出与以往地层划分意见相比有重大改动的新方案,即:鲁西南地区官庄群固城组和卞桥组底部地层属上白垩统,卞桥组其余部分属下古新统,常路组为中、上古新统,朱家沟组为下始新统,大汶口组划归下始新统至中始新统。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山东东营凹陷郝科1等6口井的天文地层研究结果提出"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表中列出的是"国际地层表(2004)"、"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2000)"和0—65Ma期间天文偏心率405ka周期编号以及东营凹陷孔店组(顶部)至平原组各组的年龄以及东营凹陷新生代51Ma以来3个大的地层不整合:1)沙河街组二段下部,大约33.8—33.4Ma期间405ka周期振幅不明显、100ka周期较强,与南大西洋33.4—33.7Ma和热带太平洋33.6—33.7Ma期间沉积物中显著转折等特征可作对比;2)东营组-馆陶组界线上下,东营组三角洲顶面最后萎缩时间约为24.467Ma,推测由此至渐新世末(23.03Ma),大约近1.5Myr期间本区没有大的湖泊,而是冲积—河流相沉积,中新世初(23.03Ma)快速隆起,直到约18—16Ma开始馆下段的上部沉积,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形成大约持续5—7Myr;3)上新统-更新统界线上下,根据本区东辛2-4井古地磁和天文地层研究,测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求出2.546Ma—1.806Ma期间[明上(上)亚段顶]可能沉积并剥蚀过的地层厚度为129m;1.806—0.908Ma期间,因构造活动本区上升成为高山,第四系平一段底部形成了大的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柱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第三系3个剖面古地磁样品的分析、测试,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第三纪磁性地层柱,标定了各组地质年代,为在不同盆地进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新地层单位——月桂峰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体古生物和岩石地层学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新的地层单元——月桂峰组。月桂峰组分布于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西带 ,由灰黑色泥岩、砂岩组成 ,上覆灵峰组、下伏石门潭组。它属古近纪古新世沉积 ,并推测可能为古新世早期。该地层相当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一段。月桂峰组中微体化石特征表明月桂峰组当时沉积环境可能为淡水湖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19.
苏新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2003,17(4):370-377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顶部首次发现了由10属15种组成的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组合Arkangel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此外,在由前人定为古新统—始新统的塔拉克组下段也发现了晚白垩世Arkangel 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组合,在该组上段发现了古新世化石Biantholithussparsus。该成果既为准确确定这两个岩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又为本区存在晚白垩世地层和海相沉积提供了佐证,表明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存在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塔拉克组下段属于上白垩统,上段属于古新统。  相似文献   

20.
The successfu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shale-gas resour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sets a new possible solution towards the energy crisis presently affecting most countries of Asi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use of well log and 2D seismic data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hale oil/gas potential of a Paleocene–Eocene succession — the Meyal area in the Potwar Basin of Pakistan. Two shaly plays are identified in Paleocene–Eocene strata in well logs using ΔLogR and modified ΔLogR cross-plot techniqu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leocene shale(the Patala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shaly part of Eocene limestone(Sakesar Formation) can be potentially mature source rocks. However, the thermal maturity modelling proves that only the Paleocene shale is mature.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maturity responses on ΔLogR models for the lower shaly part of the Eocene limestone are due to trapped hydrocarbons in the intra-formational fractures. Petroelastic/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Patala Formation reveals two potential shale oil/gas zones on the basis of Young's modulus, Poisson's ratio, Brittleness index and Total Organic Content at an exploitation depth of 3980–3988 m. This work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for estimating shale oil/gas potential in highly deformed basins not only in Asia but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