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城震群是近年来我省发生的最大—次震群活动,震群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及邻省地震局的同志组成现场工作队赶赴现场工作.本文根据现场的工作情况和地震目录,讨论了运城震群活动的地震活动性背景,构造特征以及震群的序列、频度、能量释放、衰减等特征.旨在提供一完整的震群活动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运城震群活动的基本情况,叙述了这次震群活动的现场监视预报、宏观考察、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工作和从现场工作中获得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1986年11月7日山西运城出现了一次震群活动.至1987年2月1日共发生地震801次.最大地震为4.7(M_L),位于东经111°03′、北纬35°11.5′,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度达5度强.由于运城震群的震源较浅,3.0级以上地震在震区普遍有感,甚至2.0级左右或2.0至2.9级间的地震也不同程度地有感.因此,这次震群活动对当地群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黄福明 《地震学报》1992,14(7):716-720
通常,所谓地震活动持续时间主要包含两层内容,即地震活动(活跃)期持续时间与余震(包括震群)活动持续时间.研究前者的目的主要在于正确估计最近一个地震活动(活跃)期是否业已结束,从而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科学的依据;而研究后者则主要旨在合理判断余震(特别是强余震)持续活动的时间,为地震区的防震救灾、重建家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灾民的生活生产安排等项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6年运城震群为例,介绍了一种强余震震级估计方法——b值截距法.  相似文献   

6.
茫崖地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比较特殊,对区域应力增强较为敏感,区域内发生的震群和3、4级地震对本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具有预测意义。区域内震群和5级以上地震活动又与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注茫崖地区地震活动有助于青海地区的震情趋势判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9.
夏县台D_1热水井水氡在1986年运城震群前出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是当时的前兆之一.本文结合本区的地质构造及热水的成因,分析了D_1井水氡变化的规律及干扰因素,提出了识别水氡异常的数学模式、初步分析了D_1井水氡异常与运城震群的对应关系,并对异常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确认了D_1井对地震前兆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可用三句话概括,地震不大;振动不小;领导重视.运城地震群最大震级仅4.7级,震中烈度5度强,震源深度5.5公里,共发生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都在5.5至7.5公里之间,震源比较浅.震群活动从1986年11月7日开始.11月17日至21日为活动高峰,22日后开始衰减.截止12月26日04时统计,共记录到地震695次,其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1)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2)华北地区M_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_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3)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_S≥5.0、M_S≥5.5与M_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4)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1月7日至12月1日,运城震群活动,最大震级4.7级.宏观考察组于11月17日到达现场.宏观考查工作重点是对4.5级和4.7级地震的震害和烈度影响场进行宏观调查,现将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宁夏及邻区35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1970年以来宁夏及邻区35次小震群中有10次对应了5级以上地震,灵武-吴忠地区利用震群预测5.0级以上地震的效果较好,不建议利用震群预测宁夏南部及邻区5.0级以上地震。通过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别判断后续是否有中强以上地震,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活动对周围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日常跟踪工作中出现的地震活动异常,系统梳理羌塘块体6级地震成组、中国大陆5级地震低频活动、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等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震群活动的时空异常特征,总结多项指标的预测意义,并对部分重要指标做了预测效能评估。同时,通过研究碌曲震群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碌曲地区是一个应力敏感区域,对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在后续震情监视过程中应该作为重要指标来跟踪。  相似文献   

16.
运城震群活动自1986年11月7日起,截止到1987年1月31目,共记录到地震780多次,所释放的总应变能2.25×10~6焦耳,相当于1个M_s=5.3地震,其中最大地震为11月21日05时40分50.7秒M_L=4.7地震,震中位置λ_E=111°03′,N=30°15′。 该震群活动发生在运城盆地东缘的中条山前,主要沿北东向的鸣条岗断裂和北西向的陶村隐伏断裂活动。震中分布的空间范围,北北东向长轴为11公里,短轴为4.5公里。主震后的部分小震活动是沿北西向的陶村隐伏断裂分布的。两组活动方向与构造相一致,反映出地震活动是受两组构造的共同影响。 根据运城震群活动情况,利用山西南部近两年来的流动地磁测量结果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测区内部分测点的地磁场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可能是震群效应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地震带小震群多发生于断陷盆地中,个别在两侧山区。尤以太原盆地分布最多,如太原、平遥、和顺、太谷、北格、介休等震群。临汾盆地一带都无震群发生,大同盆地、运城盆地也几乎无震群发生,这除了与地震条件有关外,作者认为从裂隙扩张的观点来看还与太原盆地内部的裂隙分布有关,小震群的活动反映了太原盆地内部裂隙分布较密、裂隙间隔距离较小,因而在应力增强的条件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式的弱震活动以形成间歇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18.
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危险性评估对确定工程抗震设防等级、制定城市规划与减轻地震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存在诸多缺陷,用其对特定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可靠性差.本文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利用岩石破裂自相似性预测研究区标志性预震的方法,并进而创立了一种以地震物理预测为基础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雄安新区位于唐山地震区内,近邻运城地震区.基于唐山和运城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结果及主要断裂展布与雄安新区位置关系,在唐山地震区内划分了保定研究区,在运城地震区内划分了行唐和十渡研究区.采用上述方法,预测了这三个区将发生的较大预震.根据某些学者提出的地震烈度经验公式,评估了唐山地震区发生标志性地震、预震及运城地震区发生预震导致的雄安新区地震烈度.结果表明,未来50年内,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从原7度调整为8度为宜.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1月3日在青海杂多—治多县境内发生小震群活动,利用测震学参数及数字地震学方法对其前兆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震群具有前兆意义.杂多—治多震群附近区域对应力变化敏感,震群的形成可能与区域应力集中有关.通过分析该震群的预测意义认为未来半年内唐古拉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杂多—治多震群发生在青海地区震群活跃...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