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 期间, 同时进行了小规模的地基GPS长时间连续估测大气水汽总量的外场试验。试验中应用探空和地面降水资料与GPS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基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与探空得到的大气水汽总量, 两者随时间演变的趋势一致, 两者估算的水汽总量平均偏低6.5 mm, 两者偏差的均方差为4.3 mm。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明显的呈周期性变化, 平均周期为7.2天。从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演变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水汽的积累与释放过程, 并与地面降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地面降水大多发生在GPS反演的水汽总量处于相对高值且变化率较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与水分平衡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利用我国1960—1969年整编的100余个台站高空资料及200多个气象站地面资料(除降水量站),根据大气中水分平衡方程,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全年和各月的降水量、蒸发量、大气水汽含量及其变化量、地气间水分交换量和大气水汽输送量的时空分布,提供了我国大气中水分平衡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展空中水研究以来,水汽的研究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所检索的2000~2010年我国空中水汽研究的相关文献699篇,分不同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我国水汽研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大气水文及气象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大气水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区是中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带,也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区及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利用2017年6-11月隆德气象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结合同期平凉探空站及隆德地面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六盘山区夏秋季大气水汽、液态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夏秋季在降水天气背景下,大气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均较高,分别为无降水天气背景下的1.4倍和7.0倍;降水天气背景下水汽在5000 m以下有明显的增加,且在此高度范围内的水汽密度随高度的递减率比无降水天气背景下明显偏小;各高度层的液态水相比无降水天气背景下均有明显增大,除6月外,主峰值均出现在0℃层高度层以下。六盘山区夏秋季各月中,6-9月。大气水汽含量高值区均出现在正午到傍晚时段,低值区均出现在日出前后;液态水含量在日出前、午后及傍晚分别出现峰值,最明显的峰值出现在午后。对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降水发生前40 min大气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出现两次明显的跃增,水汽向上输送不断加强,2500-7500 m高度的相对湿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
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邢台、张家口两个常规探空站1974—2000年高空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分析了河北区域大气水汽含量的27年变化趋势,讨论了河北区域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变化总体上呈现了微弱的增加趋势,但变率不大;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四季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水汽含量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冬季最小;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下部,即500hPa以下;与同期相比,河北南部大气水汽含量大于北部地区,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自南向北递减率为1.94mm/纬距。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天气系统的水汽含量对降水的影响非常大。研究表明,2010—2017年太行山南麓500~1000 hPa气柱年平均水汽含量处于4.52~4.65 g/cm^(2),波峰和波谷相差0.13 g/cm^(2),平均降水效率为8.1%。降水效率与降水量大小和天气系统有关,降水量为10~50 mm时,降水效率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西南或者东南来的天气系统,降水效率相对较大,而北方天气系统,降水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水汽总量特征及其与地面水汽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2005年张家口、邢台和北京三个探空气象站北京时间08、20时的资料,计算了各个站点不同时刻对应的水汽总量,对华北地区水汽总量的特征及其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四种不同分型下用地面水汽压估算水汽总量的经验公式.检验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估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偏差普遍低于4 mm和6 mm;夏季误差较大,而冬半年较小;按天气状况分型时,地面水汽压与水汽总量相关性较好、估计精度也更高,可作为除探空资料积分法和GPS遥感方法之外估计水汽总量的一种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中水汽的热扩散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指出:未饱和水汽在铅直方向的分布严重偏离关于水汽的静力学方程;对平均大气而言,比湿的对数与气压的对数在铅直方向上存在着良好的直线关系。上述事实可以通过引入物理学揭示的热扩散机制予以定量说明,热扩散效应是使空气中的水汽向热的一侧运动;承认水汽的热扩散效应有助于说明锋面近和台风的降水水汽来源,也要求审定大气中原来的水汽环流图像。 相似文献
12.
GPS遥感区域大气水汽总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GPS气象学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利用GPS技术探测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望在未来大气探测、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论述了利用GPS遥感大气水汽总量的气象学意义,比较了该技术相对于其它探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简介了GPS遥感大气水汽总量的类型以及地基GPS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近10年来在应用地基GPS技术遥感大气水汽总量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综合性评述。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经算得的1959年6、7、8月我国东部大气中的水汽输送通量,利用一种适合于计算离散点上的矢量分布散度场的程序,在电子计算机上直接算出相应月份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场。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水汽输送的主要辐合区,在这三个月份中是由华南到华北逐月北移的。水汽输送辐合区北移与降水区北移相一致,这一事实说明了降水分布决定于大气环流、湿度场以及环流场与湿度场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80年和1985年长江流域典型夏涝与夏旱时期中国大气水汽输送以及收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旱涝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水分盈亏问题。水分输送及平衡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一直受到气象学者的重视,但旱涝时期我国大气水汽输送和收支的研究还不多。 相似文献
15.
对温度有关量的垂直离散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垂直离散量的计算应分别情况不同对待,温度垂直廓线较光滑的,可以直接用差分或Tschebyschef多项式等进行计算;温度垂直廓线不太光滑的,须用能近似表示廓线不太光滑部分的基本廓线进行分离,再用差分等计算,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用理想场计算的例子表明: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都比直接用差分等计算的结果好,特别是在计算位势高度和温度垂直平流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桔枫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88,(12)
在气表-1极值的挑取中,水汽压的极值挑取最容易挑错.水汽压没有相应的极值栏,只能从每日4次定时记录中挑取.这里介绍一种较简单的校正方法,供参考. 在一定气压下,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北京地区单双频地基GPS大气水汽监测网布网依据、单频与双频地基GPS测量数据解算技术应用、GAMIT和Bernese地基GPS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应用、远程遥控GPS数据采集与通讯系统、资料分析与数值同化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简要介绍,重点讨论了单双频地基GPS大气水汽资料的解算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北京天气敏感区通过单双频地基GPS接收机合理组网布局,可构建并利用高分辨率电离层延迟订正技术将单频接收机的大气水汽监测精度提高到实用水平,为强降水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19.
地表状况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十分明显。河北省山地主要属于太行山和燕山两系,成弧状分布。省内多雨带及暴雨中心基本上依山脉走向分布,强烈表现出山地对降水的作用。 山地对降水形成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山地能产生局地环流,山谷风即是明显的例子。第二,气流遇到山脉被抬升。因此在暖湿气流盛行方向的迎风坡上,形成雨坡。背风坡则由于到达此处的气流的水汽含量已迅速减少,加上气流下沉的焚风效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探空大气水汽偏差及订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降水的主要物质来源.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分布对区域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大气水汽总量(R)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G)为参照标准,对拉萨(1999~2010年)和那曲(2003年)的R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R-G)订正.结果表明:近10多年拉萨站R比G明显偏小,偏小程度随使用不同的探空仪而异.GZZ-2型机械探空仪和GTS-1型电子探空仪多年平均的PW偏差分别为-8.8%和-3.9%,随机误差分别为17.6%和13.6%.近10多年PW偏差变化呈减少趋势,这与探空仪性能改进有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PW偏差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