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是科学开展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灾情评估以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评估为主要内容,基于历史灾情统计资料的评估方法、基于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方法、现场抽样调查统计方法、遥感图像或航片识别法、基层统计上报方法、经济学方法等是灾情评估的主要方法。灾情评估的目标从对灾情的估算和统计扩展到对灾情大小的分级,评估内容上逐步重视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建立灾情评估系统是灾情评估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减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亟待加强,迫切需要形成包括对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综合评估在内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山地灾害形成的基础。通过太行山两个典型小流域在 1996年 8月的洪涝灾情形成的对比分析 ,揭示了人类活动在山地环境脆弱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流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致灾因子强度下 ,脆弱性强 ,灾情重。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国胜  高庆华 《地学前缘》1996,3(2):212-218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恢复、教育、保险与综合管理。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评估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和城市级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认为由国家、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区划、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与灾情预评估、灾害应急评估与灾情评定、灾害应急救助与救援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灾害保险与灾区恢复、灾害教育与宣传、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灾害管理、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开展减灾效益评估及建立综合减灾系统等是我国目前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万县市滑坡群灾害灾情评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地质灾害的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灾前孕育阶段、灾害活动阶段和灾后恢复阶段等三个阶段。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包括对灾害灾情进行系统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等项工作,评估的重点是整个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灾害活动情况。本文以四川省万县市为例,在论述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对万县市的地质灾害~滑坡群进行了灾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脆弱性曲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全球变化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逐年增大,灾害评估就成为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灾害评估包括灾情估算与风险评估2个方面,而脆弱性分析是把灾害与风险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脆弱性曲线作为定量精确评估承灾体脆弱性的方法,近年来在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灾情估算、风险定量分析以及风险地图编制的关键环节。从致灾因子角度综述脆弱性曲线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基于灾情数据、已有曲线、调查和模型的脆弱性曲线构建。研究表明脆弱性曲线构建由单曲线向多曲线库、单一参数向综合参数、单一方法向多领域综合应用发展,具有综合化和精细化的趋势。进一步开展多领域、多方法综合脆弱性曲线研究,对灾损快速评估及风险评价,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及防灾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它们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和研究极为必要。文章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总结当前泥石流的防治及其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经验,详细地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仿治应以预防为主,指出今后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展方向是成灾信息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等,使其成灾信息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便于科学管理及信息可视,从而准确、实时地预报、预警,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流 《地下水》2019,(3):136-138,144
采用GIS技术对新疆伊犁地区山洪灾害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确定了不同洪水等级(5年、10年、20年、50年一遇)下淹没范围、受灾影响面积,并对受淹区域内影响人口和财产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新疆伊犁地区山洪灾害灾情损失的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可为区域山洪防汛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同时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大批地质工作者奔赴灾区对灾情进行调查、“会诊”。本期照片为成都理工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数名教授及研究员所摄。  相似文献   

10.
新疆喀什地区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城市灾害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历史灾情、暴露易损性、抗灾恢复力四个层面构建了新疆喀什地区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喀什地区城市自然灾害进行了分析;采取1991-2011年数据对喀什地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呈现波动趋势,2004年以后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使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往年呈现增长趋势,这直接影响该地区城市灾害风险变化.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及其在泥石流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山地灾害,至今尚缺乏准确有效的预报方法。减灾工程也只能对一定规模的泥石流起到防御作用。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在泥石流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为基础,以数值模拟获得的流速和流深等参量为分区指标的危险性分区是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其中,泥石流危险性动量和动能分区充分反映了泥石流的破坏能力,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定量化的分区结果。该类分区方法在城镇等有重要危害对象的泥石流减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泥石流危险区和安全区的划定、泥石流灾害预估、泥石流临灾预案制定、泥石流抢险救灾方案制定和泥石流灾情评估等,还可以应用到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山区城镇建设规划和财产保险评估等领域,并起到防灾和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系统查明了此次地质灾害的灾情、致灾因素、灾害特征、致灾范围以及分布规律,分析了此次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本次由强降雨引发并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黄土-泥岩及黄土滑坡为主,中小型沟谷泥石流、土质崩塌和土质不稳定斜坡次之。"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局地爆发性等特征,其隐蔽性强,潜在危害大,灾害链模式显著。灾害发生期间降雨具有强度大、范围广等特点,使区内山体岩土体饱和,显著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强度,加之与地震的叠加效应明显加剧了此次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位于上扬子地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特有的强烈褶皱地貌形态,特大型滑坡灾害频发。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讨论了岩溶山区典型滑坡后破坏的成灾模式和形成条件,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普遍呈现上陡下缓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特征,岩溶地貌和溶蚀岩体结构加剧了滑坡后破坏的成灾规模;(2)研究区的滑坡成灾模式主要分为岩质崩塌、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和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三种类型;(3)岩质崩塌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小于50 m,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大于0.6,堆积体破碎比在5~20之间;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在50~200 m之间,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在0.33~0.60之间,堆积体破碎比在20~100 之间;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大于200 m,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小于0.33,堆积体破碎比区间大于100;(4)西南岩溶山区的“高位滑坡”剪出口高差通常大于50 m,具有高速远程运动特征,运动过程中具有冲击铲刮、破碎解体、气垫和流化四种动力学效应。滑坡后破坏成灾模式的提出,可以为滑坡运动动力学机理和成灾反演预测研究提供重要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山洪灾害等与水文气象和地质因素相关的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比较三者内涵与外延的差异,对三种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山地灾害和山洪灾害三者在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是相同的。在三种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上,由各个部门管理模式不利于此类灾害的跨行业、跨部门协同研究及防灾救灾。  相似文献   

15.
2021年“7·20”极端暴雨引发河南省郑州市西部山区四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山洪地质灾害造成251人死亡失踪,分布在44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组或社区,既具有群发性、分散性,也具有相对集聚性。本次山洪地质灾害分散复杂,流域灾害链和区域灾害群共存,山洪灾害链呈现空间关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的效应。文章总结了山洪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山洪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探讨了索河流域邢门堂垴跨沟路基阻水溃决-王宗店暴洪冲淹-崔庙村海沟寨公路路基堰塞淹没等山洪灾害链的成因,研究了王宗店村南头组滑坡顺层滑移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力学参数的关系。初步提出当前期过程或日降雨量达到200 mm,未来1 h预报雨量超过40 mm,或3 h预报雨量超过100 mm,可以作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响应判据,必须启动红色预警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西部山区预防应对山洪地质灾害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供类似的山地丘陵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coa compound disaster event,Colomb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rainfall-induced compound disaster happened in Mocoa in the pre-dawn hours of 1 April 2017. More than 300 people were kill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houses and roads were destroyed in the worst catastrophe in the history of Mocoa. To investigate this disaster,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high-resolution images. Analysis of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revealed that the disaster could be identified as a consequence of compound mountain hazards including landslides, debris flows, and mountain torrents. The mountain hazards converged in the mountain watershed, which amplified the disaster’s effects. Analysis considers that this disaster is the result of heavy rainfalls. Moreover,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rainfall data and satellite images spanning over 16 years reveals that the previous El Niño event (2014–2016)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caused reduced rainfall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The long period of drought brought by El Niño affected the growth of vegetation and reduced the ability of vegetation to cope with heavy rainfall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antecedent rainfalls and climate impact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mountain hazard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贵州纳雍崩塌式滑坡成灾特征及其避灾警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雍滑坡是一个典型的崩塌式滑坡,灾害由灰岩陡崖上的崩塌引起,崩塌体滑落推动陡崖下的斜坡坡积层土体产生滑动,将下部的18户村民住房掩埋,死亡44人,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纳雍滑坡发生在石灰岩与煤系地层互层的地区,坡体呈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形成山顶为高陡的危崖,下部为斜坡,坡脚平缓的地貌特征。纳雍滑坡发生前有着明显的前兆现象,因此,加强山地灾害防灾避灾的基本知识教育,对山地灾害多发地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危险程度区划,是防止类似灾害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estimation of rainstorm floods disast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 of Yearbook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2005–2010), the initial disaster data of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excluded) are processed into evaluation indices values. And then, the incidence degrees of disaster data are calculated. The disaster situation of rainstorm floods disaster for each region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04 to 2009 is estimated by applied the grey incidence decision model of the dynamic multiple attribute. Simultaneously, the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 of each region in mainland China nearly 6 years i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2004–2009 torrential rain and flood disaster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level division of disaster loss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disaster loss of mainland China’s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in which the national flood disaster situation zoning maps are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rainstorm floods disaster is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固液二相(松散土体和水)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输移的现象。在其流动和终止的过程中,泥位陡涨暴落,来势凶猛且历时较短,常常冲毁或淤埋铁路、公路、农田,以及水利、国防、通讯和旅游点等工程设施,甚至摧毁厂矿和城镇,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山区、秦岭山脉等地的泥石流活动尤为强烈。文章通过对和龙市东城区34条泥石流沟谷的实际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该区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和原因。境内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起控制作用,降雨条件起触发作用,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恶化、诱发了灾害。针对灾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便对潜在灾害进行调查与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伟  梁英英  王振福 《探矿工程》2016,43(10):92-95
吴起县居宁花园后侧山体存在高陡黄土边坡,在长期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此,提出了采用削方减载和土钉支护加强坡体稳定性的组合治理方案,并结合治理区实际情况,对分级削坡和土钉支护的各项参数、工艺要求、施工方法等进行了设计。按照设计方案施工结束后,坡体得到了有效加固,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