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初黑洞简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70年代提出了原初黑洞的概念:在宇宙开始膨胀的“大爆炸”期间,巨大的爆炸力可将一定数量的物质挤压得极度致密;从而形成了黑洞。分析计算表明,这种黑洞的质量范围较广,可小到十万分之一克(10-5克)左右,半径10-33厘...  相似文献   

2.
裸奇性与宇宙监督假设 物理学家把物质密度和引力强度均为无穷大的点叫做奇点。奇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恒星为例,一个质量大于3倍太阳的恒星在演化到晚期时,很难抗衡引力收缩而保持自身的稳定,终将坍缩为一点。但任何一个以这种方式坍缩的球状天体人们是探测不到的,这就是黑洞,因为在该天体周围形成的视界(Eventhorizon)将它包裹起来,而按照广义相对论,逸出视界的  相似文献   

3.
特大质量恒星超爆——γ射线爆发——中子星与中子星火并然后坍缩成黑洞——黑洞吞吃中子星……宇宙中的大规模物质转换过程用"山崩地裂"、"石破天惊"都远不足以形容其万一。  相似文献   

4.
恒星级黑洞     
恒星级黑洞瑞林黑洞这个名词是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我们的宇宙,已知的和未知的”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不愿意用“引力坍缩物体”这样累赘的词汇,便创造了“黑洞”这样一个较简洁、概括性较好而又响亮、有力的名词。每颗恒星都是靠两种力来保...  相似文献   

5.
具有不同质量的恒星在耗尽其热核能源后,最终可能会坍缩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致密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从20世纪30年代起,黑洞的观测及其证认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简要地回顾了恒星级黑洞的形成及其候选天体的研究历史;然后介绍了如何从观测上证认恒星级黑洞:接着详细讨论了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和自转参数的测量方法;最后介绍恒星级黑洞观测及其证认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做出结论: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宣告在部分吸积X射线双星中存在恒星级黑洞。  相似文献   

6.
关于热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几个问题许梅标准宇宙模型及宇宙的未来(本刊1996年第2期第20页,简写为本刊96.220,下同)及暴胀宇宙学说简介(本刊96.46)两文扼要地介绍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但对于该模型,尚有几个问题,特别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大爆炸”...  相似文献   

7.
“热”光子使暗能量现身 现代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在宇宙成分中,暗能量约占73%;暗物质占23%;发光物质占0.4%(恒星和发光气体0.4%;辐射0.005%):不可见的普通物质占3.7%(星系际气体3.6%;中微子0.1%;超重黑洞0.04%)。宇宙暗能量提供斥力,可解释宇宙加速膨胀(在已知物理中,只有万有引力,没有相应的斥力);同时也能解释宇宙年龄困难。  相似文献   

8.
“黑洞”概念的形成 上一期本栏目文章曾介绍,老年大质量恒星的星核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会发生突然爆炸;当恒星核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并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中子星,它似乎是物质坍缩到小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空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闻速递     
01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f音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这一研究成果由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于2019年11月28日发布。  相似文献   

10.
简并时代这个时代 ,恒星演化过程已经终结 ,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都被禁锢在简并天体中。本文中 ,“简并”指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量子力学状态 ,与伦理、道德等毫无关系。简并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冰冷的褐矮星、白矮星以及中子星。黑洞也可以包含一些以前恒星的物质。褐矮星是一种“不称职”的星 ,因为质量太小而不能维持氢聚变 ,它们一开始就具有简并的核 ,进入简并时代 ,它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仅是更冷了一点儿。白矮星是大多数普通恒星的余烬。质量在 0 0 8到 8个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都将演化成白矮星。无论褐矮星还是白矮星其数量都可…  相似文献   

11.
在距离我们超过25.000光年之外有一个近距宇宙中最神秘的地方。它是我们银河系被尘埃所遮蔽的中心,那里挤满了横冲直撞的恒星。天文学家怀疑在银河系的最中央潜伏着一个质量超过太阳400万倍的巨型黑洞。  相似文献   

12.
为解释著名的G矮星问题,提出银河系化学演化的三成分模型,即由银晕、厚盘和薄盘所构成的演化模型.相邻演化阶段间隔着一个快速坍缩过程.对不同星族成分的演化过程分别进行模拟,并在总体上得到一个太阳附近区域的G矮星丰度分布函数.检验了三种不同的模型:初始富化模型、比例生成模型和坍缩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最佳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太阳附近区域的化学演化受物质交换的影响较小,至少在银河系演化的晚期,可将太阳附近区域看作封闭系统.同时,单位质量中新合成的重元素比例对三种恒星成分可分别近似为常数,其差别则说明不同星族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14,(2):24-31
上个世纪,天文学家有力地证明,我们现在居住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不久,基本粒子和简单的原子(氢和氦)形成。宇宙在膨胀中冷却,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恒星得以形成。在这些恒星的核心发生的核聚变产生了很多新的元素,如碳、氮、氧等。另外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比如铁,则是在更加猛烈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与此同时,宇宙中出现了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各种天体。今天,新的恒星依然不断从大爆炸、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所遗留的气体中产生出来。现在的宇宙似乎有利于行星的形成和生命的发展,不过在遥远的将来,情况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暗物质既是宇宙必需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依然扑朔迷离的难题。根据对宇宙大爆炸余辉——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你、我、每一件日常用品、行星、恒星、星云和星系等,我们周围可见的所有物质仅占据宇宙质量能量的4.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暗物质占据了宇宙的26.8%,是普通物质的5倍多,但它们的本质至今不明。  相似文献   

15.
宇宙时-空结构的几何缺陷许梅在谈谈标准宇宙模型”一文(本刊1996年第2期)中曾提到过大统一相变的问题,这就是说,现今宇宙间存在的四种相互作用:强力、弱力、电磁力及引力,按照热大爆炸学说,是逐一生成的。在宇宙创生期附近,宇宙间只有对称性极高的统一的一...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再电离以第一代恒星形成并放出宇宙第一缕曙光(大约在大爆炸后4亿年)为开端,直到把星际介质完全电离为止(大约为大爆炸后10亿年),是星系形成历史中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由于挠率与自旋的基本单位h有关,空时拓扑的缺陷应当以Planck长度的倍数出现,Planck长度出自空时结构的内禀缺陷,这意味着Planck长度是最小的基本长度,进而意味着有一个最大曲率存在。由此可得出一些物理结论:当坍缩物体接近其Schwarzschild半径时,熵不会变为无穷大,而且我们还得出黑洞的最小质量(不为零且等于Mpl),具有这一最小质量的黑洞可能在早期宇宙中形成,或作为较大的黑洞在  相似文献   

18.
由于挠率与自旋的基本单位h有关,空时拓扑的缺陷应当以Planck长度的倍数出现,Planck长度出自空时结构的内禀缺陷,这意味着Planck长度是最小的基本长度,进而意味着有一个最大曲率存在。由此可得出一些物理结论:当坍缩物体接近其Schwarzschild半径时,熵不会变为无穷大,而且我们还得出黑洞的最小质量(不为零且等于Mpl),具有这一最小质量的黑洞可能在早期宇宙中形成,或者作为较大的黑洞在蒸发中的残余幸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宇宙为我们送上了许多惊喜,涵盖了从近邻的行星到大爆炸之后第一代恒星的方方面面。位居本榜单首位的是根据南极冰层中的一束光线所做出的发现。产生这道光的是中微子,与早先发现的其他中微子一起,它们为隐藏在活动星系深处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超新星1987A──仍显辉煌的十年李宗伟,瞿渊(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SN1987A:机遇和挑战大质量恒星的死亡是一件突然而剧烈的事件。这类恒星平稳地经历各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达数百万年之久,但当其核燃料耗尽之后,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不到1秒种就坍缩了。坍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