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衍射法,沿红河断裂带布设7条测线,沿迁西山字型构造带布设11条测线,完成了岩体中三维残余应力测量,绘出了宏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及主应力线图、微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图,算出了岩体内两种残余弹性应变能密度场,确定了其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的小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利用、最大振幅比的方法,求出了华南六省200次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的水平投影方向具有扇形分布特征,从该区的西部到东部,主压应力轴的水平投影方向为北南略偏东、北西和北西西方向;主张应力轴的水平投影方向具有弧形分布特征,沿着海岸线,从广西到福建,主张应力轴的方向为北西西、北东东和北北东方向,P轴和T轴的“平均”方向都基本水平。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区小震震源参数测定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40个小震、振幅比资料,计算测定了震源参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山西地区小尺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如果大体沿山西地区的中心线把它分成东西两区,则最大压应力的方向在东区为北东向;在西区为北西西向。北纬37度以南地区,由于秦岭构造带的影响,地壳应力场表现得有些复杂。山西地区这条中心线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地壳应力场中,它可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简化了的、最大振幅比方法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程序,计算了北京及邻区1983—1987年所记录的129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两组节面的走向是互相垂直的;P轴和T轴都近似于水平;P轴大多数分布在北东—南西向,T轴大多数分布在北西—南东向。 结果表明,近几年北京及邻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稳定,未发现该区的平均节面解有显著变化。这说明该区域构造直力场仍处于水平分量占优势的北东向压应力和北西向张应力作用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因此,本方法可作为监视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震源机制反映本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具有很好的统一性。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近东西,主张应力轴近南北,并大都以N轴起立,P、T轴水平为特征,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系统为NE和NW向,以平推运动为主,前者顺扭,后者反扭。局部地区震源应力场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引言新丰江水库自蓄水后,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区内存在三件基本事实:一、河源断裂近期具左旋错动;二、地震主要沿水库狭谷区呈北西西向分布,河源断裂本身很少地震活动;三、震源机制解表明,主张应力轴(T)稳定于北北东向,近于水平,主压应力轴(P)则在垂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和震源错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文献[3]提出的用计算机确定震源断层面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解的置信度。置信度由两个因子组成(C1,C2)。其中C1为初动符号的符合比,C2为解的不可变动空间与全部空间的比。使用长江三峡及邻区(北纬28^o-34^o,东经108^o-114^o)1974年以来的初动观测资料,确定Ms≥2.1的40次地震的断层面解、该区的区域应力场的分区应力场及平均错动性质。此外还给出黄背斜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沿横过和平行断裂带的6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宏观残余应力,绘成了宏观残余应力场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分布等值线图、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水平分布等值线图及水平主应力线图,研究了此种场对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选取了9个钻孔的岩芯,测量了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力场的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其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求得了其铅直梯度值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对四川地区近百次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强震的发震机制与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格点尝试法首先分区对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 30 0 0多个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 ,在震源机制解覆盖的时段内 ,地块周边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有以下特征 :地块周边主要以水平构造作用力为主 ,且其主压应力轴走向以地块西南侧为中心 ,从北至东呈扇形展布。在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进行了扫描 ,得到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中渭河、六盘山和银川区的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临汾和同心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 ,临河、包头、呼和、大同和太原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与该区的几次中强地震有密切关系。另外 ,地块周边除个别区外大多数区域在 1992年和 1996年前后 ,主压应力轴走向有趋近于N75°E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以岩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衍射法,在红河断裂带测区,选用12个大口径钻孔用金刚石钻头钻取的岩芯,测量了岩体中三维宏观残余应力和微观残余应力及其弹性应变能密度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它们沿深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长江带现代地震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带7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与17个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结果统计分析,得到该带地震应力场主应力方向的优势分布。表明该带处于北东东—南东东向挤压和北北西—近南北向引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之中。在力的性质上,该带水平张应力高于水平压应力,斜向压应力又高于斜向张应力,与华北地区比较,主应力方向相对向东南方向偏转,该带水平力和斜力所占比例均高于华北地区,同时讨论了该带中三个分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它们的力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以前理论工作的基础上, 导出了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对反应谱的影响. 在美国知名学者Boore等建立的预测公式BJF94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预测公式CLB20. 在CLB20中引进了应力场量值tau;0对SA的影响项. BJF94主要是基于美国西部的强震观测资料作出的经验预测公式, 而SEA99是基于全球张性地区的强震观测资料作出的预测公式. 我们把两者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发现BJF94的预测值lg(Y) 减去0.16个对数单位后, 与SEA99的预测值十分接近. 这说明张性地区的 lg(Y) 较小; 地区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差异上. 如果这个因素在预测公式中能得到适当体现, 同时预测公式中的震级标度都用全球统一的矩震级, 距离都使用多数人倾向使用的断层投影距, 那么预测公式的地区性差异将大大减轻, 以至最后消失, 有可能构造出全球适用的预测公式. 我们的抗震设计直接引用美国研究者发表的反应谱衰减结果(例如BJF94和SEA99), 不会导致太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