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1,(6):27-27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铅锌矿的开采、冶炼和利用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古代"铅"写作"钅公"。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期在青铜器铸造中已开始用铅,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铅戈含铅达99.75%。在古代,铅往往被加入铜中成为合金化金属,还用来制作铅白、铅丹等。古代炼铅的原料有两类,一类是氧化铅,以白铅矿为主,另一类是硫化矿,以方铅矿为主。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有叙述含银硫化铅矿的冶炼方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当时开采的三  相似文献   

2.
湿地水环境中生物膜吸附铅、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向海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湿地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铅、镉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数据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来描述,各水体生物膜吸附铅、镉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吸附铅的能力大约比吸附镉的能力大一个数量级,且吸附铅、镉的能力与膜上锰、铁氧化物的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2,(4):69-69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铜了。最初利用自然铜,并将它锤打成小锤、小钉等。稍后,又用退火和加工硬化工艺制作各种器物。中国是世界使用铜较早的国家之一。从出土实物来看,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用铜。甘肃的武威、永靖和河北的唐山等地的古文化遗址,都发现红铜器物。夏代(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已进入青铜时代,并延续到商、周朝。特别是在找矿、采矿、冶炼方面,中国古代有着卓越的成就,杰出的创造。如目前开采的铜、铅、锌等矿山,不少都是古代开采过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3,(3):72-72
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铅毒性持久,半衰期长达10年,并且不易被人体排出,因此人体内铅的含量为环境中的5倍,而且铅污染不存在下限,任何程度的铅污染都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铅的吸收方式有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铅经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 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 (24.6 mg/kg),呈现出明显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有明显影响,其中绿化地土壤的平均铅浓度最高,依次为果园、菜地、稻田、自然土壤,麦地平均铅浓度最低,绿化地土壤的铅浓度要显著高于除果园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土壤的铅浓度同样与其他大多数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差别。以基线值为标准,除自然土壤外,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样品超标:果园超标率最高 (21.4%),其他分别为绿化地18.2%,菜地11.1%,稻田8.3%,麦地5.2%;样品总体的超标率为7.2%。从行政区域来看,城区土壤的铅浓度高于近郊区,近郊区要明显高于远郊区土壤,超标样点主要分布在昌平、朝阳、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城区或近郊区,因而土壤铅浓度有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中,大气沉降、垃圾填埋以及农药施用等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铅积累浓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铅-锌矿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矿产。为更好开展铅-锌矿的找矿及综合利用工作,本文对我国铅-锌矿床元素组合类型及特点、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铅-锌矿床形成事件演化特点、铅-锌矿床空间分布特点及成矿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总结了我国主要的铅-锌矿床类型、成矿特征,为我国铅-锌矿床的找矿及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种土壤铅和镉的质量基准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制定地下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措施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化学物质的基准和标准。文中以铅、镉为例,结合北京、唐山地下水水源地实际情况,运用“平衡分配法”,根据土壤对铅和镉的吸附容量和分配系数研究包气带土壤中的铅和镉的质量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铅和镉的质量基准与溶液pH值成对数线性关系,据此可计算不同pH条件下的土壤中重金属的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8.
利用BCR及1M HCl分离提取技术对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不同化学形态铅的铅含量及Pb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床沉积物重金属铅含量变化大(Pb含量为(54.4~4379)mg/kg),且富集明显(EF>3.5)。不同河段沉积物铅富集程度明显不同,湘潭、长沙及湘阴河段沉积物铅富集程度相近(EF平均为3.5~4.1),而株洲段沉积物铅富集明显较高(EF平均为82.0)。BCR分离提取结果显示河床沉积物铅主要以赋存于铁锰氧化物中的可还原态铅(43.76%)和赋存于硅酸盐矿物的残渣态铅(41.53%)的形式存在。沉积物全岩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株洲段铅为非放射成因铅(^(206)Pb/^(207)Pb平均为1.1744),而湘潭至湘阴段沉积物明显富放射成因铅(^(206)Pb/^(207)Pb平均为1.1827)。由BCR提取的可提取态与残渣态铅的^(206)Pb/^(207)Pb比值平均分别为1.1798±0.002及1.1844±0.008,即可提取态与残渣态铅之间Pb同位素组成变化不明显。而1M HCl提取的可提取态(^(206)Pb/^(207)Pb平均为1.1746±0.004)与残渣态铅(^(206)Pb/^(207)Pb平均为1.1859±0.007)的Pb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这可能是BCR分离提取实验中,株洲段沉积物非放射成因的人为源铅未完全提取所致,故BCR提取法不适合用于矿业活动影响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株洲段沉积物中铅为来自铅锌矿矿石(62.4%)及燃煤排放(36.8%)人为源铅组成的二元混合铅,而湘潭至湘阴段沉积物铅为来自自然源花岗岩(54.4%)和来自人为源铅锌矿矿石(29.2%)及燃煤排放(15%)组成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9.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地理科学》2015,35(8):1014-1020
选择长白山地区2种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进行了典型剖面的大气铅沉降研究。植物残体和泥炭性质表明老白山泥炭地已经发育到贫营养阶段,而大桥泥炭地还处于富营养状态。两地泥炭记录的总铅含量和沉降速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老白山泥炭记录的大气铅在总铅中占主导地位,大气铅与富集因子呈明显的正相关(r=0.874,n=16,p<0.01),且在16世纪中叶、18世纪初和20世纪出现峰值。大桥泥炭记录的铅可能存在再迁移和再沉降现象,但是相对较弱,因此,它也可以被用来重建当时的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铅和镉对溪荪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研究重金属铅和镉及其复合胁迫对溪荪(Iris sanguine)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mg/L铅和500mg/L铅+25 mg/L镉复合胁迫下,溪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显著(p<0.05);在25 mg/L镉胁迫下,溪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减少,其中叶绿素a含量减少显著(p<0.05);25 mg/L镉胁迫增大了溪荪地上部分细胞膜的透性,比对照升高了27%,并使丙二醛含量增加到对照的1.19倍;在500mg/L铅胁迫下,丙二醛含量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在该实验浓度下,溪荪对铅的耐性比对镉的耐性强;在500mg/L铅+25 mg/L镉复合胁迫下,无论溪荪地上部分(叶片)还是地下部分(根茎和根)的丙二醛含量都明显增加,说明复合胁迫给溪荪细胞膜带来很大的伤害;铅和镉胁迫对溪荪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相似,所有污染处理都对溪荪的地下部分酶活性起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溪荪地上部分的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溪荪耐铅和镉胁迫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4,(2):67-67
<正>中国古代矿物学和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有一定关系。古人对矿物颜料的认识是古代矿物学的组成部分。汉代墓室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有石青、石绿、赭石、石黄、朱砂等。魏晋隋唐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是赭石、黄土、石青、石绿、白垩、朱砂、孔雀蓝、煤黑、高岭土、蓝铜矿、绿泥石、氧化铝、青金石,密陀僧(PbO)、黄铜粉、绛矾(Fe2O3)、金、银、银朱(硫化汞)、铅粉(碱式碳酸铅)等。制造陶瓷的原料和彩绘着色剂都和矿物有关。这方面的矿物知识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配比下改性聚丙烯酸钠作为吸附剂,吸附重金属铅的吸附容量进行了研究,得出Pb2+的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在pH=5吸附时间30分钟1#样对铅的最大吸附容量为906 9mg g。  相似文献   

13.
郝君 《西部资源》2014,(4):68-69
<正>化学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铅、锌、铁、钴、镍等。某些重金属,如锰、铜、锌、铁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害。化学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铅、锌、铁、钴、镍等。某些重金属,如锰、铜、锌、铁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西部资源》2011,(5):19-19
铅锌企业"不赚钱"已是国内铅锌行业"无奈"的共性,目前很多铅锌企业不得不选择开发铅矿中所含的黄金、白银等"副产品"来艰难度日。究竟是什么原因令铅锌企业处于不赚钱甚至亏损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供应持续偏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的西部矿业铅业分公司主要从事铅冶炼,今年的铅产量约为4万吨,满负荷运作产能约为7万吨,目前只开了一半产能。  相似文献   

15.
殷宗慧  刘虹 《地理研究》1993,12(3):100-106
本文通过作物盆栽试验、区域调查、农田径流和淋溶试验以及土壤生化活性和微生物试验,研究了铅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累积,并通过迁移模式的计算得出了铅的土壤临界浓度和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6.
铝的冶炼史     
《西部资源》2012,(1):37-37
传说拿破仑三世的刀叉具是用铝制造的。筵席上,他为多数客人提供金餐具,而只让少数客人使用铝餐具,是为了让用铝餐具的客人留下更深刻印象。1885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落成的华盛顿纪念碑上的顶帽也是用金属铝制造的。  相似文献   

17.
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吸附与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柱实验对向海湿地土壤草根层吸附与解吸铅、镉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草根层吸附镉的动力学过程符合Elovich吸附速率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吸附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说明草根层吸附铅、镉的过程是一个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控制的过程;实验条件下,Pb^2 、Cd^2 的吸附动力学特性较好,但解吸动力学特性很差。说明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均有较强的吸持能力,可阻挡重金属离子向深层土壤的迁移,减少了深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汇集。  相似文献   

18.
正云南"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元代的至元十三年(1276)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云南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曲靖"一名从元代的至元十三年通行使用至今的740多年中,探究其使用的由来原因和曲靖人的来历,说法颇多,至今尚无客观的逻辑化定论。在此,谈一下我对云南"曲靖"这个地名起源的原因,以及"曲靖人"的  相似文献   

19.
铜的历史     
《西部资源》2013,(4):78-79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形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相似文献   

20.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充。本文系统概述了 Pb-Zn-Cd同位素的示踪机理、组成特征及其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中的应用,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采用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沉积物形态中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示踪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