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逆性及后果,给出了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走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影响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6个基本因素:资源丰度、环境容量、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并对各个因素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     
X37 2004043212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分析二Analysis on basie ele-ments to natural~rces sustainableuse/厉伟,但承龙…//地域研究与开发一2004,23(3)一123一127 较系统地提出了影响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6个基本因素:资源丰度、环境容量、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井对各个因素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源丰度是影响某个地区自然资源能否 。60.实现持续利用的首要因素;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阀值大小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资源经济学家始…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类型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区域自然资源是由各资源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问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文章认为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空间组合类型可分为4种。即河西整体优越型。陇中、陇东工业资源主导型,陇南农业资源主导型,甘南旅游资源主导型。不同类型资源区的资源总量不同,与区内外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建立区内外资源开发经营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是甘肃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其中省内合作是主导,省际、国际合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1,(4):3-6
资源安全是指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及时、足量与经济的供给。构建资源安全体系的必要性有二:首先要认识到资源安全是资源短缺时代的产物。我国资源不足,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缺乏将严重阻碍着经济建设,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存;其二,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6.
周劲松 《自然资源》1995,(4):20-25,40
绿洲生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以高台经洲为例对绿洲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其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指出持续农业是其发展最佳持续,并对建立绿洲持续农业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态势。开发利用现状,主张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思想和7项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日益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任务之一。而解决旨在资源利用最优化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问题则是经济地理学及其邻近学科的最重要的任务。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论证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论与方法问题。首先提出了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讨论了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标准与指标,然后分析了作为自然资源经济评价指标的级差地租与总产量,最后就自然资源经济评价的标  相似文献   

9.
孙鸿烈  石玉林  李文华  封志明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12):2610-2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香港旅游资源受有限空间与很短的开发历史的限制,并不丰富。然而,近年来香港已跻身于世界第一流的旅游胜地之列。本文探讨其之所以能得到发展的背景因素,及对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与人为创造新资源所作的努力与成功。  相似文献   

11.
毛赞猷 《地理学报》1989,44(4):459-468
对资源环境影象信息进行解译,最终要转换为不同类型的线划界线或图纹符号。计算机兼容磁带的图象处理,现在还难以对任何专题类型都能分类和转换成界线。因此,广泛应用的粗制卫星象片作信息解释后,还必须解决类型界线向地理底图正确转绘。本文着重分析按不同精度的影象图上类型界线转换问题。并提出,由于地理底图是经过制图综合的,它的点位精度比纠正后的景象图形精度低,转绘最后步骤应是手工的地理相关转绘。  相似文献   

12.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再加上长期以来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自然资料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很可能使自然资源成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摆脱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市场,解决“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状况,这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搞好经济核算,发挥资源潜力,防止其滥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与世界的对比,揭示随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地关系将日趋紧张,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突出表现在耕地资源缺乏和土地退化两方面。对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潜力作出分析估算。并提出扩大耕地基础。提高耕地单产,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草地及加强土地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在空间上的实现,又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然资源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资源地区经济起飞的突破口。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运行系统之中,受传统管理体制束缚较深;目前在开放与封闭、市场竞争与政府调节两种力量双向运行之间又缺少有效的调节机制。因此,给资源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使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管理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综合管理的必要性来源于农业自然资源的自身特性,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方式以及人们管理资源活动的错综复杂性。本文讨论了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内涵和实施的相关问题,管理的要点是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状况,从资源控制的角度协调各产业部门和各农业部门的活动以及协调相关的各种资源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合理定价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上广  丁金宏 《福建地理》2006,21(2):3-5,15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资产,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源无价,造成了资源开发的“无偿、无序、无度”状况。因此,如何对自然资源合理定价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和当前自然资源定价面临的困境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提出了自然资源定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资产,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源无价,造成了资源开发的"无偿、无序、无度"状况.因此,如何对自然资源合理定价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和当前自然资源定价面临的困境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提出了自然资源定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自然资源》1995,1(6):8-12
本文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与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保护资源与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造福于今、造福于未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区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通过分析自然资源强力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保证资源强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即有效编制和实施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利用价值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因地制宜、适时适量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