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本文探讨了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男70例,女30例,回顾性分析了CT表现,结果:CT表现,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腰椎小关节间隙狭窄侧隐窝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缺损表面毛糙,腰椎小关节不对称,部分病例出现小关节半脱位及关节腔真空征,腰椎小关节角增大。结论:CT可充分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着重分析48例病例在CT造影增强扫描后的影像表现。结果 病灶均匀一致性强化8袋子例,环状强化9例,点状强化7例,结节状强化12例,不规则强化7例,强化不明显5例,脑膜或小脑幕强化结构清晰38例。结论 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密度分辨力,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郭艺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11(2):42-44
目的 评价CT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征对肺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结核瘤21例、肺癌13例、炎性假瘤8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上述病例中肺结核瘤8例、肺癌13例、炎性假瘤4例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分析标本血管数目与分布。将病灶CT扫描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与病灶内血管数目和分布作对照分析。结果 环形强化征仅见于肺结核瘤,结核瘤中央干酪性坏死,周边纤维包膜下含有血管结构丰富的肉芽组织是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 环形强化征是肺结核瘤CT增强的形态特征,对结核瘤的论断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胃肠道出血(AGIB)临床较为常见并且需要快速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多期增强CT可以快速诊断胃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位置和原因等关键信息,指导后续治疗的选择,使其成为评估AGIB的潜在一线工具。本文报告4例AGIB的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活动后心慌、乏力、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昏迷等,部分患者伴腹胀、腹痛、头晕、胸闷;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贫血和便潜血阳性。多期增强CT检查后准确定位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灶。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合并淋巴瘤及多器官衰竭,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本文对多期增强CT在AGIB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讨论并文献综述,旨在总结AGIB多期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为AGIB的及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7.
目的是评价气囊加压快速静脉滴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60%泛影葡胺或Omnipaque(300mg/ml)100ml造影输血器,常规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穿刺最佳静脉,将血压计气囊连续在胶管上,快速挤压气囊,使空气进入造影剂瓶内,造影剂注入速度达4-5ml/s。注射前,常规给以10mg地塞米松,并将造影剂加热至37℃左右,尽量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几率,结果得到了:在没有高压注射器的条 相似文献
8.
9.
王海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1,10(2):30-32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15例SHCC,35例SHHE),其中19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Plus4C螺旋CT机,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平衡期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SHHE组发现病灶44个,30个病灶在动脉期动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2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底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SHCC组发现二18个,14个病灶SHCC显示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3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1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16个病灶的SHCC为低密度,结论:根据SHHE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显两者诊断。 相似文献
10.
CT自动注射器在小儿增强扫描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CT自动压力注射器在小儿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根据小儿各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对造影剂反应不能表达或表达不确切,对扫描不能配合等难点,总结了应用方法,对自动注射器安全应用于小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证实的22例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结果:22例含脂肪肝癌中,巨块型16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肿瘤单发17例,多发5例;5例多发肿瘤内均只有1个含脂肪病灶,共有含脂肪肿瘤22个。18例肿瘤以实质成分为主,肿瘤内脂肪呈散在、小簇状分布;4例肿瘤以脂肪成分为主,瘤内脂肪呈球状表现,实质成分较少。CT显示肿瘤内斑片状、球状脂肪密度影,MRI脂肪抑制序列及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正反相位均明确显示脂肪的存在。22例动态增强扫描均较好地显示\ 相似文献
12.
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3cm)46例,全部行HRCT扫描,分析其各种CT征象。2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病灶强化前后CT值增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HRCT表现:①分叶征(91.3%);②毛刺征(87%);③胸膜凹陷征(78.3%);④血管集束征(54.3%);⑤空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34.8%);⑥棘状突起(32.6%);⑦磨玻璃样密度(10.9%);⑧钙化(8.7%)。强化前后CT值增幅20~30 HU占16%,30~65 HU占76%,>65 HU占8%。结论: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是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同时具备3个及其以上CT征象,尤其是前5个征象中2个以上即可确诊,其正确率为91.3%。强化前后CT值增幅在20~65 HU之间,对于肺癌诊断更加可靠,正确率达9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动态增强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对病变部位的肠壁厚度、边界、形态、周围毗邻结构情况、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绘制ROC曲线评价远处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病变质地平扫CT值为26-48HU,平均为(33.54±6.96)HU;动脉期CT值为33-87HU,平均为(62.72±19.35)HU;门静脉期CT值为56-100HU平均(71.18±12.54)HU;延迟期CT值为43-78HU,平均为(60.09±12.69)HU。病变强化特点以渐进式强化为主,于门静脉期达到峰值,延迟期下降不明显,形成一个平台;病变管壁厚度对预测类癌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AUC=0.917,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病理确诊的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42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形态呈圆形(11例)、类圆形(3例)和浅分叶形(28例)。分布呈周围型41例,中央型1例。合并贴边血管征29例,钙化11例,血管强化征8例,晕征6例,空气新月征1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4例。10例行静脉期扫描,均见延迟强化。病灶直径0.9~8.5 cm,病灶> 3 cm组密度不均匀的概率较病灶≤3 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P在增强CT上具有强化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结合CT形态学表现和强化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正常肾上腺和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肾上腺增生进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利用CT灌注软件计算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血流量(R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参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正常肾上腺的RBF、MTT和PS分别为0.63±0.22mL/100g/min、70.65±12.31s和0.72±0.13mL/100g/min,肾上腺增生RBF、MTT和PS分别为0.45±0.19mL/100g/min、118.39±19.98s和0.49±0.21mL/100g/min。正常肾上腺的RBF、PS均大于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增生的MTT大于正常肾上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1、20.03和9.96,P<0.05)。结论: 肾上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可行的肾上腺功能成像检查,它反映了肾上腺微循环的血流灌注状况,为肾上腺增生的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