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宋初期以来,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水文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古三江排水的格局发生改变,由古娄江、古东江和吴淞江组成的三路排水改变成仅剩吴淞江一路,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出海通道基本不通,太湖地区的水面面积扩大,湖群发展,许多濒湖低田受淹,沦为浅湖;二是杭州湾至苏北沿海地区开始历史上海堤修筑的高潮,最终完成全面的海堤工程。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开始出现的。形成北宋初期以来杭州湾以北沿海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可以用海平面的上升来解释。海平面上升使太湖流域东流水势受阻,为维持流域上游来水与下游输送的平衡关系,太湖自动向比降增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海国土资源》2008,(4):56-58
第1期(总105期)近1500年来吴淞江水系演变及其淤塞原因探讨王昕王张华徐浩(1)………………………………………………………………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建设的意义…………………………华解明(5)上海周边海域潜在的浅层气灾害及其防治措施陈庆张洪沙崔永昆(8)…………………………  相似文献   

3.
多孔介质中悬浮质的淤塞作用对悬浮液渗流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地预测悬浮质在导水介质里流动过程中的淤塞作用及其对浆液流动动态的影响有助于合理地设计注浆工艺和控制注浆过程。表述悬浮质在多孔介质中的淤塞作用及其对流动状态的影响的数学模型由三个微分方程组成,即:悬浮质运移方程、悬浮质沉淀动态方程和悬浮液流动方程。用有限差分法对定流量和定边界水位差二种条件下多孔介质中一维流悬浮质淤塞问题的求解结果证明:由于淤塞作用,悬浮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总是呈非稳定流,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定流量条件下,流场中水力梯度逐渐增大;在定边界水位差条件下,流场中的流量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渗滤取水河床淤塞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晓佳  李晓 《地下水》2006,28(6):58-61
研究天然滤床是否会淤塞,关系到渗滤取水工程的使用寿命.本文深入研究了滤床淤塞的三种机理,即悬浮物沉淀、吸附和水动力条件引起的物理淤塞;腐蚀、结垢引起的化学淤塞和微生物大量繁殖淤塞.提出了滤床的结构特征、河水水质、水动力条件及取水工艺是影响淤塞的主要因素,总结了防治淤塞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823年 ( 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 至民国时期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 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年 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 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 增加,春雨、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3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 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 “ 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 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 期在本区滞留,该年可能为拉尼娜年。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 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是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也是受全球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海岸带动力过程具有明显的海洋-陆架-海湾-海岸多尺度多物理场特点,动力地貌过程和响应机制极具特色。台风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工程措施等强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海岸带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从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动力条件、极端条件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和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等方面,综述了已有研究工作进展。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海岸带多尺度动力过程和海岸地貌响应内在机制极其复杂,在未来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从大气、海浪、海洋和泥沙等多物理场,海洋、陆架、海湾和海岸等多尺度,动力条件、泥沙输移和地貌塑造等多过程的角度,探究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带动力过程、响应机制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江西长江河道演变及其对水患灾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长江河道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基本查清了近代江西长江河道的发展演变历程。自清代以来未发生重大的变迁事件,但其也处于不断演变中,其演变主要表现在河道的冲淤作用,即岸线的冲刷侧蚀后退和边滩的淤胀,江心洲、心滩、浅滩的增生淤胀、消亡和移动,河道的淤塞等。为研究洪涝灾害成生背景、致灾作用,以及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5.12”四川汶川Ms8.0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一次重大灾变事件,地震沿映秀-北川、彭灌和小鱼洞等3条断裂带发生了地震地表破裂,同震构造变形造成这些断裂带地表地貌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还伴生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在雨季,强降雨驱动了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从而导致龙门山构造带的河流地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和响应.本次研究利用SRTM3-DEM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通过ArcGIS 9.3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提取了湔江流域的水系样式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鱼洞地区地表破裂组合样式与湔江水系样式的匹配性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破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如映秀-北川断裂控制了湔江上游的河道和流向);2)地表破裂走向对河道偏转及坡折点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小鱼洞断裂导致了湔江主河道的偏转、彭县-灌县断裂控制了白鹿河的坡折点及转折点);3)地表破裂组合样式对水系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小鱼洞地区“工”字形的地表破裂组合样式对湔江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使得湔江水系样式具有不对称性、不规则性.由此可知:湔江水系样式主要受到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再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的海泛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的油气源对比表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油气来源于三叠系-侏罗系的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因而探讨三叠纪-侏罗纪湖盆曾否遭受过特提斯洋海水的海泛,不仅对古地理重建,而且对烃源岩及其生油气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该坳陷三叠系-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母质中发现了大量的各类底栖宏观藻类化石,并获得了沉积地球化学证据.据此,并结合区域古构造-古地貌演变与全球、大区域海平面升降规律的综合判断,初步认为库车坳陷在三叠纪-侏罗纪曾多次受到过特提斯洋短暂海泛的影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晚三叠世黄山街期晚期、早侏罗世阳霞期晚期和中侏罗世恰克马克期.海泛的原因,可能与特提斯洋海平面升高和库车坳陷湖盆区-陆源区地势缓坦的联合作用有关.由于海泛改善了生烃母质类型,从而使海泛层段的源岩氢指数等表征生烃能力的指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杭惠  刘曙光  季同德 《水文》2021,41(1):85-89,41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1981~2018年太湖流域日降雨、太湖水位实测资料,分析了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涨幅关系,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与水位关系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水位抬高趋势明显,但同等时段降雨量条件下对应的太湖水位涨幅有所...  相似文献   

12.
频率组合法分析黄浦江年最高潮位频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方  朱杰 《水文》2002,22(4):25-27
黄浦江既是一条强感潮河流,又受上游太湖流域洪水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长江口、黄浦江的整治以及上游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等因素影响,潮位资料系列的一致性遭到了破坏,给直接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潮位特征带来困难。作为一种尝试,采用频率组合的方法来分析黄浦江年最高潮位的频率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Hydrological records collected from water gauge stations since the 1950s demonstrate that the Taihu lake level is rising. The average rate of the lake-level rise is 0.4–1.1 mm/year during the non-flood season, resulting directly from a rise in sea level. High rates of 3.0–5.0 mm/year of rise are even recorded during the wet season. This indicates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reclamation, sluicing and embanking, which significantly hinder the expulsion of extra lake water to the coast shortly after a rainfall. Generally, the lake level of the western inle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outlet. However, the lake-leve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 has been diminished annually from ∼10–15 cm in the 1950s to <3 cm at the present time. During non-flood seasons, the lake-level difference even appears to be reversed, indicating a retrogression of the lake flow from east to west.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Taihu drainage basin will lose much of its natural water-expelling ability in the next 50 years as the sea level continues to rise, and retrogression will likely occur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near future. Received: 13 March 1998 · Accepted: 21 July 1998  相似文献   

14.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2003,14(6):690-695
以黄河流域的降水、实测径流量、天然径流量、净引水量以及上中游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径流来源区降水的变化对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引水所形成的侧支循环强度的急剧增大,使入海径流通量大幅度下降。上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效后,这一地区的天然年径流有所减少,也导致入海径流通量的减少,入海径流通量与历年梯田、造林、种草面积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以入海径流通量作为因变量,以净引水量、流域年降水量和上中游梯田、林草面积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研究区洮河水系流域盆地典型的河流地貌参数,并利用活动造山带地区发育的基岩河道纵向剖面形态等典型参数,分析洮河水系流域盆地地貌发育不对称性特征及洮河在岷县流向的急剧转变成因。研究表明洮河上游南岸水系较北岸水系形状指数高、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育更成熟,下游东岸河流河长较短、流域面积小、形状指数低于西岸,西岸水系更发育,且上游流域要比下游河道平缓,水系的相对落差更低,发育更成熟,表明上游河道形成时间早于下游河道。临潭—宕昌断裂带的逆冲隆升作用是造成洮河上、下游水系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岷县东侧山脉的快速隆起致使古洮河被截断,之后被东北侧河流溯源侵蚀,切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进行河流袭夺,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洮河。最后探讨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端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6.
闽江福州河段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江河沿岸环境地质条件是影响和决定沿江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背景 ;是控制和影响沿江河岸城市的环境容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闽江下游福州河段为例 ,概要评述了闽江福州河段的水动力条件和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等状况 ;分析研究了该河段的流水地质作用和地貌环境变化动态及其与沿江河岸人类各种工程建设活动的互相作用的特征和规律。对促进和提高沿江河岸人地系统和谐协调平衡发展水平 ,正确规划、预测和评价沿江河岸各类工程建设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其前景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根源及治水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家其 《水科学进展》1992,3(3):221-225
太湖流域渲泄不畅的排洪格局,形成于明清,根源在南宋,它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因素之一.因而“以泄为主、泄蓄并举”应成为太湖流域的治水方略.  相似文献   

18.
华南红树林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是全球变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广东廉江高桥镇凤地村和车板镇那腮村以及广东深圳福田和锦绣中华3个半定位试验区有关红树林群落结构、潮汐动力、沉积特征和地貌特征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沉积地貌表现,红树林生态系对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In broad terms, fluvial systems can be considered as comprising two basic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 channel and its floodplain (overbank), each of which may accumulate sediment or undergo erosion. The sediment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nels and floodplains, the resultant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and the form of the dependent landscape may all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rates of channel and floodplain aggradation and/or erosion. Using this approach, the Herbert River in north Queen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fluvial fields’. By considering the likely migration directions of field boundaries in the lower floodplain we conclude that, contrary to many sequence‐stratigraphic models, lowering sea‐level would drive a general aggradation of the system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elf, whereas a sea‐level rise would cause further incision of the modern coastal plain.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流域是由独特的地貌、水系结构及水文动态过程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因此,影响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的因素复杂多样,除气候等条件外,流域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组类型、地貌类型等也是影响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了19个典型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91至1995年水文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制定基于GIS和RS为基础的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影响因素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各个喀斯特流域单元中枯水水资源影响因素,通过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的自然因素对枯水资源的贡献率,即岩组类型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因素> 地貌类型因素> 植被类型因素。在各自然因素中,白云岩、半喀斯特低中山、草地与枯水资源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