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国科联(ICSU)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湖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及成矿用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20—24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73个单位的19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介绍了1985年5月7日—15日在福建省泉州和厦门召开的“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概况。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75个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区域构造、新构造地震和矿产三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与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有:①长乐一诏安断裂变质带;②东南沿海升降速率;③滨海断裂带;④北西向构造;⑤华夏古陆等五个问题。大陆边缘构造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对寻找矿产、保护环境和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委会、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会、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和珠海市科委联合召开的《华南沿海经济开发区环境地质与区域稳定性分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20—23日在珠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和广西、湖北地区的生产、科研及高校等22个单位38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51篇,会上宣读论文21篇。会议除进行学术交流外,还组织了野外考察。 会议由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地质专委主任刘以宣研究员致开幕词,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陈君拔高工代表地质学会致贺词,省地质学会与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黄玉崑教授致闭幕 相似文献
7.
8.
在1982年9月8日至9月14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研究人员宣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了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科研成果。这里将其中的两个专题讨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历时七天的“国际大陆边缘地质科学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0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中国的一百五十多名专家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大陆边缘是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又是构造运动的强烈地区。因此,大陆边缘地质是当今地球科学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大陆边缘地质问题将有助 相似文献
10.
11.
由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召开的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7日至14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微、江苏等生产、科研的代表共47人。会议认为黄淮海平原第四纪研究工作迄今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为:1、首次系统地在大范围巨厚第四系地区一黄淮海平原,按四个时段分别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的分析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图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美国康奈尔大学1984年6月召开的大陆地壳深部构造国际讨论会的概况,来自约20个国家及地区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三天会议期间共交流论文66篇。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供从事大陆地壳深部构造及演化研究的地质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进行交流和讨论,重点在于大陆反射剖面的应用及其解释方面。本文据此概述了世界各国开展大陆地壳深部反射剖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果,说明大陆地壳深部反射剖面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最后,对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和我国开展这一工作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第七类一篇短文扼要复述了1982年在北京召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说明有关内容详见本刊过去对该讨论会的评述介绍;同时附加说明1982年度在地震方面的另一些较重要会议情况曾先后在本刊1982年或83年各期刊登过,在此不再复述。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断裂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08人。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和论文摘要248篇。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孙殿卿教授发起。学术讨论会以缓倾角断层(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重力构造)为主题,重点讨论缓倾角断层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如马杏垣教授在会议开幕词中所指的,缓倾角断层与煤炭、石油等矿床的分布及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穆尔综合科研所所长莫伊塞科,沃·格·(MOISEENKOV.G.)为团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太平洋地理所所长呼加柯夫,格·伊·(HUDIAKOV G.I)为副团长的苏联代表团一行十四人,于1988年10月27日—11月6日对我院进行了访问。10月28日—29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苏亚洲—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出席了招待会,并与苏方团长和代表们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介绍了1986午5月21日—26日在杭州召开的“地震活动大尺度相关与构造微动态”学术讨论会的概况。来自全国从事地震活动性、震源物理、地震地质、地震前兆、形变测量和力学等专业的约3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①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的大尺度相关现象;②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可能机理;③在地震预报应用中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1987年9月11日至14日在甘肃武都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全国地震、地质、煤炭等部门及高等院校的8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交113篇论文,其中74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从野外工作,室内实验与理论研究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各种构造活动的物理机制。会议突出反映了我国构造物理学的新进展:1.综合分析构造活动的各种信息,如断裂及变形几何学、地表形变、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