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豆腐的故乡。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食豆腐、咏豆腐、赞豆腐,并为此留下了许多轶闻雅事。 宋代诗人陆游喜食豆腐,每天清晨要煮豆腐汤一锅,客人来访即以豆腐汤招待。他曾咏道:“拭盘推碾转,洗鬲甫 煮黎祁” (黎祁,古时豆腐的别称 )。说的是制作豆腐的过程,也流露出诗人对豆腐的一往深情。 宋代苏东坡是一位豆腐“痴”。他的“煮豆为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维妙维肖地描绘了东坡居士在油烛灯下品着豆腐喝着美酒醉态可掬的神情。相传他居官杭州时,常下厨房亲自动手制作菜肴,“东坡豆腐”就是其…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增城县(氵瓜)潭镇,盛产大豆,村民善制豆腐,早已名闻暇迩。据古籍记载:“(氵瓜)潭人善制豆腐,始于宋,名于清。”(氵瓜)潭豆腐有一个妇孺皆晓的故事:“增城县八仙何仙姑的家乡、正果佛爷的坐化地,唐、宋以来,增城成了百姓传闻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寿县城北 2公里的八公山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泉村,公元前 164年,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豆腐就发祥在这里。全村现有 400多户人家做豆腐,被称为“中国豆腐村”。不久前,笔者专门探访了这个地方。 八公山下,合阜路旁,寿县八公山乡政府门前,高大的仿古牌楼上,“中国豆腐村”几个字赫然在目,这就是中国豆腐发祥地——安徽省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全村现有 793户人家,在八公山山脉八公山山峰下由西向东一字排开。 豆腐文化源远流长,自刘安发明了豆腐,作豆腐之法传遍了神州大地。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又将作豆腐之法传到了海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方域》2004,(1):2-7
在20世纪中,中国乡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径。仅从乡的规模而言,就经过了三个循环、七个阶段。从上个世纪初年在县下建立城镇乡制,到20年代末的《县组织法》规定在区下实施村里制(后改称乡镇制),再到30年代末“新县制”撤区重建大乡制,是20世纪乡制发展的第一循环。从40年  相似文献   

5.
“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每当丹桂飘香,金风送爽,此时正值蟹肥菊黄的时机。民谚有云:“西风响,蟹脚痒”;“金风起,秋蟹肥”。故而成为食蟹的大好时机。 蟹,又称螃蟹,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我国又是淡水蟹的重要产地,从东北的辽宁至沿海的闽粤,凡是通海的江河、湖泊、稻田均遍布螃蟹的足迹。但江南一带以苏州阳澄湖所产之“清水大闸蟹”名誉最著,被国内外美食家视为水产珍品。早在唐代就列为汞品。章大炎的妻子汤国梨有诗句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阳澄湖位于苏州境内昆山。吴…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李岚清)。“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陈至立)。  相似文献   

7.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有一条山塘街,它从闹市阊门通向名胜虎丘,苏州人有句俗语叫“七里山塘到虎丘”。就是这条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我想大概有几条:一是山塘街是一条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苏州城东南葑门外的“大林东荡”,位于江南水乡,土质松软肥沃,湖水清澄,水源充足,长流不息,水位经常保持在1.5米以上,此地盛产莲藕称“雪藕”,其质白似雪,细嫩甜糯,可谓藕之上品,是驰名全国的苏州名特土产之一。苏州大荡雪藕的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离始苏赴洛阳上任时,对“大荡雪藕”依恋不舍,曾将苏州雪藕带到洛阳种植。鲜雪藕,除含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C外,还含有焦性儿茶酚、鞣素类化学物质,以及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成份。其味甘、寒,生食可清热解暑、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至少曾有四次到过湖州。第一次在熙宁五年(1072)冬通判杭州时,受江南转运司差遣,为湖州知州孙觉相度湖州至松江(今吴江松陵镇)的堤堰;第二次在熙宁七年(1074)九月离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曾与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聚宴,张有《六客词》记叙了这次雅会;第三次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他从徐州调知湖州。到任仅三个月,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第四次是元四年(1089),苏轼由杭州知州升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进京途中奉旨视察湖州、苏州水灾,与曹子方、刘景文等文人在湖州欢聚,苏轼有《定风波·后六…  相似文献   

10.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决定在“七五”(1986—1990年)计划期间,把北京、上海、广州和海南岛、西安、杭州、桂林和江苏(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列为我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和地区(以下简称“七重”)。这对于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七重”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0,(1):26-27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2500多年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三笑”所表现的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为追求大学士华鸿山府里的婢女秋香,不惜卖身华府几经周折喜结良缘的趣闻轶事不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传说中的“三笑”发生地,也被人们找到了落脚点。 一、虎丘。距苏州城外西北七里;凤景优美,茂林深篡,古径幽深,古人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赞之,曾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据说明代弘治年间,无锡东亨华太夫人游览杭州归来,路经虎丘上山进香。唐伯虎在山门邂逅婢女秋香,慕其秀色动人,尾随而至观音殿,待夫人虔诚膜拜离去后,秋香焚香时,他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多少现存古桥?谁也说不准。仅古城绍兴一地,就大约有10600多座桥,是名副其实的“万桥市”。绍兴城内众多古桥,结构各异,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作诗赞叹:“姿容留得千秋貌,未把河梁一样形。”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到苏州,对那里的桥亦是感慨万分,曾作词日:  相似文献   

14.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8,63(4):353-358
吴传钧先生1918年4月2日生于苏州。曾就读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任校长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中学,受胡先生的熏陶和启发,他确立以地理学为主的研究方向。据先生介绍,在大学一、二年级时,他的兴趣偏向于气候和地形,但到三、四年级时受到  相似文献   

15.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它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占地面积约二点三三公顷。园内建筑精美,厅堂宏敞华丽,花木繁茂,池水明瑟,峰石林立,有“吴中第一名园”之誉。留园的结构造型风格,同拙政园的疏朗布局风格,被称为“苏州园林两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花园,时称“东园”。清乾隆末年,为恕所得,刘恕,字行之,号蓉峰,购得后重新加以修葺,于嘉庆三年(1798年)落成,以园内多植名贵树种白皮松,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1,(11):38-38
如今的苏州周边,“胥山”林立,可正宗的苏州“胥山”却没了。在目前全国地名同质化、去文化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苏州的“吴文化地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走变更地名的相关行政程序,把我们自己曾经丢掉的文化重新再找回来或许是惟一的正解。  相似文献   

17.
一、“坚持四个转变”的基本内容。(一)由过去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二)由过去的粗放经营转向科学的经营管理。(二)由过去着重眼前利益转向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四)由过去以内销为主转变为内外销并举,加快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对“坚持四个转变”的评价。1.坚持四个转变”符合国家治理整顿的大局。国家要压缩投资规模,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同时,在收紧银根的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金普遍紧张,乡镇企业缺口更大。所以,镇平县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最近几年高考模式为“3 1 1”(3为语数外,“ 1 1”为除语数外学生自主选修的科目),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地理的学生一般人数少(多则二、三十,少则十几个),认知水平低,学习习惯较差,但其中又不乏几个成绩较好,且对本学科极感兴趣的学生。面对如此现状,笔认为以现代建构主  相似文献   

19.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衙纵横。晚唐诗人杜苟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忱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自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0,(12):41-41
日前。内蒙古有关部门再次宣布丰收:“截止到今年6月末,内蒙古全区大小畜总增率达到31.81%。比‘八五’、‘九五’10年平均总增率的29,8%高出两个百分点。全区牲畜总增头数达到2563万头(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