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西寒武纪16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构成和演替规律显示,该区海域在寒武纪出现了二次海平面跌落及其问的一次海平面上升。结合δ^13 C的变化规律,划分出三个三叶虫生态组合,即Corynexochida组合,Agnostida和Ptychopariida组合。研究表明,这三个组合的相继出现与该区寒武纪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依次指早寒武世的海侵系列、中寒武世至晚寒武世早期的海侵系列和晚寒武世晚期的海退系列。这种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统一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4.
郭福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8,18(4):57-62
根据岩石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序列,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系统研究,本文论述了浙江江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并对本区东侧华夏古陆的存在和加里东运动的作用方式、活动时间提出了可信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纪沉积相及其时空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由于受沉积物补给、海平面升降和碳酸盐建隆作用的控制,各时期在沉积环境上表现了各自的特点,经历了由盆地→陆棚→斜坡→台地边缘浅滩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浙江江山碓边下寒武统上部—下奥陶统下部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δ1 3C、δ1 8O值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 - 1.9‰~ 3.7‰、- 13.0‰~ - 1.3‰和 0 .86‰、- 9.76‰。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 Veizer et al.(1986 )的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形状相似 ,在寒武纪—奥陶纪界线附近没有明显的δ1 3C、δ1 8O漂移现象。δ1 3C地层曲线具旋回性变化特征 ,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各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 ,与根据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推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性较好 ,表现出δ1 3C值的高值区是海盆水体变深的反映。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正漂移发生于晚寒武世早期 (华严寺组下部 ) ,与 Matthew etal.(2 0 0 0 )报道的在美国内华达州中东部、哈萨克斯坦 Malyi Karatau地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和湘西桃源瓦儿岗等地发现的 δ1 3C正漂移记录 (SPICE— The 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和 Veizer et al.(1986 )碳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中的正漂移波峰一致 ,为晚寒武世全球性碳同位素正漂移提供了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奥陶系的宁国组在浙皖赣广泛出露,但迄今为止,仅在浙江江山地区发现该组地层中有灰岩出露。经野外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该灰岩为一套浊积岩。根据其沉积特征,按鲍马序列的组合规律把它划为两段:下段属于顶部削截序列,由薄一纹层状的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和微晶灰岩组成,其上部夹薄层炭质页岩,主要发育鲍马序列的TAB,TABC,TAC和TABCD;上段属于顶削底缺序列,由薄一纹层状的砂屑灰岩、粉屑灰岩和微晶灰岩组成,夹约等厚的蓝灰色页岩、黑色页岩,主要发育鲍马序列的TBC,TCD和TBCD。通过对浊积岩下段的砾屑灰岩或砂屑灰岩底面大量底模构造的统计,判定古浊流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流,与该期浙西北地区碎屑物供给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的古环境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这套灰岩为深水浊流沉积,反映为缺氧、还原环境的深水盆地沉积。 相似文献
8.
浙江象山“石浦灰岩”一直是地质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根据古生物化石、地层、岩性对比及地层层理构造、侵入体的同位素绝对年龄、微量元素、沉积磷酸盐法、岩石组构、硅质岩的成因、及火山碎屑岩中Na_2O,K_2O,FeO,Fe_20_3,MgO与陆相火山岩的差别,提出其时代应属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偏向早白垩世,其11—39层地层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并推测东海海域可能存在一个海相或过渡相的早白垩世地层。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测试分析了浙江江山灯影组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δ^13C值在-2.11‰~2.71‰之间,底、顶部表现为负异常,主体部分比较平稳,变化频率不大。呈微弱的降低趋势;δ^18O值在-3.52‰~-8.76‰之间变化,整体比较平稳,从底到顶呈略降低的变化趋势。浙江江山碳、氧同位素的特征与国内外同期地层非常相似,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反映浙江江山地区在灯影初期海平面短暂下降,随后海洋环境相对稳定,直到灯影末期,与全球古环境发生强烈变化一样,本区海洋环境也发生了强烈变化。 相似文献
11.
郭福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13(6):44-52
根据岩石学、古生态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序列,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系统研究,本文论述了浙江江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其构造意义。
叶家塘组属辫状河流快速堆积的产物,区域上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华夏古陆西缘冲积相带的组成部分;藕塘底组具海陆交互沉积特征,剖面结构为岸进序列;石头山灰岩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稳定沉积;丁家山组是浙西台地发展过程中浑水干扰叠加的产物。
研究表明,华夏古陆在晚石炭世威宁期和早二叠世茅口期发生过差异性隆起,威宁期隆升造成藕塘底组的岸进序列。茅口期隆升提供泥砂浑求,浙皖海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受到干扰。由此可见,古陆间歇性活跃、海浸持续稳定是本区华力西期构造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叶家塘组属辫状河流快速堆积的产物,区域上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华夏古陆西缘冲积相带的组成部分;藕塘底组具海陆交互沉积特征,剖面结构为岸进序列;石头山灰岩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稳定沉积;丁家山组是浙西台地发展过程中浑水干扰叠加的产物。
研究表明,华夏古陆在晚石炭世威宁期和早二叠世茅口期发生过差异性隆起,威宁期隆升造成藕塘底组的岸进序列。茅口期隆升提供泥砂浑求,浙皖海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受到干扰。由此可见,古陆间歇性活跃、海浸持续稳定是本区华力西期构造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重庆城口地区早前寒武系黑色岩系研究:(2)早寒武世硅质岩的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平、羊儿坝和猪草河剖面是南秦岭槽区巴山组的三个典型剖面,从南向北,这三个剖面的硅质岩厚度逐渐增大。通过对三个剖面硅质岩各种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猪草河剖面最接近火山弧带,为与大陆火山岛弧相邻的弧后盆地,受火山活动的控制很强烈,热水沉积的控制占主要地位;相应的硅质岩和碳酸盐岩都具有强烈的Eu正异常,其中具有高正Eu异常的碳酸盐岩在华南下寒武统尚属首次发现。羊儿坝剖面相当于大陆边缘的深水盆地,热水与海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和平剖面最接近大陆边缘,热水的影响很弱,以海水的正常沉积为主,陆源碎屑物质增多。三个剖面沉积相从早到晚的变化体现了南秦岭断陷海槽从拉张到闭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西南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塔里木盆地西南∈-Q的完整地层层序分布较为广泛, 可划分出14个等时地层单元.早古生代沉积相以浅海台地相碳盐岩沉积为主,后期海退出现了陆地边缘相碎屑岩.总体经历了由碳酸盐岩台地相向碎屑岩台地相演化的沉积旋回.晚古生代是由海变陆的转折时期,区内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来自北西向天山海和南西向昆仑海的石炭纪最大海侵,海水几乎覆盖了整个地区.晚二叠世海水全部退出塔里木西部,整个地区上升为陆.中生代由于盆地与山系的相对升降运动比较剧烈,昆仑山和天山急剧抬升,研究区只是缓慢进行着基底断块活动,形成陆盆.在中生代末期还遭受了相当规模的海侵,直至始新世末.新生代塔西南坳陷下沉,接受古近-新近纪沉积,而麦盖提、巴楚、柯坪地区抬升为陆,缺失该期沉积.渐渐世开始,才开始接近沉积,直至中新世形成统一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4.
15.
苏浙皖交境地区沉积了一套岩性比较稳定的早石炭世地层——金陵组 ,保存于该套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腕足类和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的主要分子 Densosporites、Cymbosporites、Dibolisporites、L ycospora通常分布在早石炭世 ,可与我国许多地区 (如新疆准噶尔盆地滴水泉组 )的孢粉组合对比 ,反映该区金陵组属早石炭世杜内期(Toum aisian)沉积物。综合生物化石和岩石学特征 (包括沉积构造、岩石组分等 )的研究 ,金陵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依据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原理,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分析,认为该区寒武一奥陶系主要发育台缘斜坡相、浅水陆棚相、深水陆棚相、陆棚斜坡相、半深海盆地相、深海槽盆地相、大陆坡相带及海底扇亚相.在对沉积相序、沉积相平面展布、沉积演化等沉积体系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该区的古地理环境、沉积相平面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孔雀河地区寒武一早奥陶世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大冶群为一套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在发育较全的阳新龙港新屋铺剖面可以划分出10个岩性段。本文着重探讨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相特征。早三叠世鄂东南地区为下扬子海域的一部分,推测早三叠世早期奉区与赣西北为统一的开放海,可能与分隔华北和扬子大陆的秦岭-大别山海域相连。沉积物以深水盆地相和陆棚相泥质页岩和灰岩为主,夹风暴成因的砾屑灰岩和重力流成因的碎屑灰岩。早三叠世中期,大别山、九岭山古陆成为局限盆地,发育潮坪、渴湖、障壁丘和鲕粒滩;晚期因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导致形成局限浅水盆地、蒸发岩沉积和深水盆地泥岩和重力流沉积。这些变化与Haq等人(1988)提出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