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4月的“五星联珠”和行星合月 “五星联珠”指的是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它们之间的角距离较小的一种天象。今年4月中旬日没后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出现在自西北方到西南方的低空中,形成一次有趣的“五星联珠”现象。例如4月16日,水星的赤经为2时11.4分,金星的赤经为3时02.4分,火星的赤经为3时57.1分,土星的  相似文献   

2.
五星会聚是指太阳系中五颗大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天空中视位置彼此很接近 ,彼此间的角距离较小的现象。如果五星同时聚集在黄道某一星座中 (或黄道十二宫某一宫中 )则称为五星同宫。由于行星在天空中的视运动速度各不相同 ,可以出现在天空的任一位置上 ,彼此间的角距离也大小不等。有时两个行星甚至会出现在同一方向 (黄经相同 ) ,叫作行星相合 ,这种天象每年都要发生。有时三个行星同时出现在某一天区内 ,叫作行星会聚。会聚的范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天象也是常常发生的 ,例如今年 4月 ,火星、木星、土星三大行星齐聚…  相似文献   

3.
授时大统历法五星推步的精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天文学报》2008,49(2):207-215
用元明授时大统历步五星术和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大明嘉靖十年(1531)五星每日夜半位置.利用比较法,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五星会合周期、逆行段和合冲(或上下合)角速度进行比较,通过行星平运动和实运动的比较,分析研究授时大统历步五星精度,给出定量分析结果,探讨了授时大统历步五星误差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月天象的主角是5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和金星将分别达到西大距和东大距;火星、木星,以及土星的可见时间都是在后半夜,其中火星将在本月下旬分别与木星和土星相合,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它们彼此之间的角距离都很小。此外,矩尺座γ流星雨也将在3月迎来极大,但它更适合在南半球观测。  相似文献   

5.
李勇 《天文学报》2012,53(1):62-71
考察明末邢云路所撰《古今律历考》中述及的日躔推步实例与先期恢复的《授时历》和《大统历》方法进行推步比对.采用邢云路改进的《授时历》法推步万历己亥岁(1599年)日躔交宫时间,结果与邢氏的标准偏差为5.93刻(=85.39 min),同时交宫夜半黄道宿度的偏差0.06古度(=0.059°);其中若扣除戌宫可能因数据错误产生的较大误差,则标准偏差将降为1.38刻(=19.87 min)和0.01古度(=0.0099°).其次,采用《大统历》计算该年日躔交宫,与邢云路计算的标准偏差为1.09刻(=15.70 min),交宫夜半黄道宿度的标准误差为0.05古度(=0.049°).据此可认为:基本恢复了邢氏的日躔推步方法;邢云路并未对《授时历》的日躔推步方法作本质上的改进,只是修改了其中的年长、周天分及宫界度.研究表明,邢氏所得《大统历》推交宫的结果与《授时历》偏差过大,原因在于其修改了《授时历》的参数,邢氏有厚《授时》薄《大统》之嫌.  相似文献   

6.
根据明末邢云路所撰《戊申立春考证》,通过历法推步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验,详细考察了邢氏确定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春节气时刻的推演过程.分析了邢氏观测误差约2°的原因.完整给出依《授时历》和《大统历》推步该年的气朔结果,两者仅立春异日.且邢氏实测所得立春时刻=14.912333 d和年长=365.2421 90 d与《授时历》的符合率远优于《大统历》.古代的节气测算方法并不精确,为褒《授时历》贬《大统历》,邢氏有隐匿数据和修改数据之嫌,但实测年长史上最佳亦不排除巧合.给出邢氏为使历法推步结果与实测密合可能所做的数据调整方案,包括历数及观测数据的修改.  相似文献   

7.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8.
左图显示每日日落到次日日出之间的五颗行星出没状态及观测备件,包括晨昏蒙影时刻,水星与金星的出没时刻,火星、木星与土星的出没及中天时刻,以及月亮出没状态。横坐标为地方平时,纵坐标为日期。  相似文献   

9.
左图显示每日日落到次日日出之间的五颗行星出没状态及观测奈件,包括晨昏蒙影时刻,水星与金星的出没时刻,火星、木星与土星的出没及中天时刻,以及月亮出没状态。横坐标为地方平时,纵坐标为日期。  相似文献   

10.
上图显示每日日落到次日日出之间的五颗行星出没状态,及观测条件。包括晨昏蒙影时刻,水星与金星的出没时刻,火星、木星与土星的出没及中天时刻,以及月亮出没状态。横坐标为地方平时,纵坐标为日期。  相似文献   

11.
十月太阳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太阳历,首先是彝族中进行实施地口头调查获得,继而在哈尼族、僳僳族中均有发现。随后有人认为口头调查不可靠,从未见有彝文和汉文记载,进而提出彝族自古使用的就是十二月,所谓十月历是有经编出来编人的,但近年来多方发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十月的历的彝文典籍,发现了《天文历法史》、等。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在“<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甲子篇>的数学逻辑,提出完算完整的<甲子篇>历谱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现用计算机排算出一个76年周期的<甲子篇>四分法历谱以及同一时期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历谱,并与江曰桢、陈垣的历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李勇 《天文学报》2007,48(2):256-268
“干支回推法”是针对中国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干支材料而设计的新天文年代学方法.以一组假设的材料为例,系统地给出了该方法的完整求解过程.指出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准确高效,能有效地处理某些年代学难题.此外,除材料的公历日期外还能将当时的历法细节一同迭代解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太阳中天观测及二至点测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天文学进展》2005,23(1):70-79
研究了元代《授时历议))所保存的天象观测和推步资料,得出:(1)在AD1277—1280年问所作的98次太阳中天观测的时刻及地平高度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4min和6.78′.(2)6部古历——《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重修大明历》和《授时历》推步BC522年前的3个冬至时刻的误差范围为0.97—3.51d;而AD435—1280年间的45个冬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则分别为9.35、10.42、5.54、2.97、5.68、3.36h.(3)古代确定的AD442—1280年间的16个二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为199.59min,其中元代的误差为27.89min.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历经朔数据的恢复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天文学报》2005,46(4):474-484
中国元代的《授时历议》保存了44部古历的推朔参数及比验资料.借助古代朔望计算方法:1)恢复了诸历行用初年的天正经朔数值;2)修正了史载的错误数据.3)根据Meeus方法计算出经朔的理论值,并由此确定古历经朔的推步精度;4)尝试应用这些数据考察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得出日长变化为1.8ms/cy.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发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附近发掘出距今约4000年的最早观象台兼祭祀台遗址,它是由观测点、夯土柱和柱间狭缝组成,用于观测日出方位变化,确定回归年长度来制订历法。模拟观测结果表明,位于东南和东北的二狭缝可准确测定冬至和夏至日期,而此二狭缝之间有10个土柱,应象征着视太阳向北和向南每位移一个土柱为一个节气。由此推之,帝尧时的历法特征是将一岁分成20个节气的阳历,上古时的阴阳五行历即十月太阳历是源于它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Li  Y.  Zhang  C.Z. 《Earth, Moon, and Planets》1997,76(1-2):11-17
The Shoushi calendar (epoch of AD 1281, Yuan dynasty) is famous and very accurate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evolved perfect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models of solar system objects, such as solar and lunar motions during that period. Almost every part of this work corresponds to the modern astronomical yearbooks. Compiled by native Chinese astronomers, it sums up through their studies many real observing results.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this calendar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Newton’s mechanical system. I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indirect system is also very useful to recover the real observing historical material. By selecting these calculating results, we may sum up the integral data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from 1000 BC to AD 1500.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献记载帝尧时的历法存在两种不同说法。羲和观测四仲中星定季节当是不实之辞,并以闰月成岁推论为使用农历也没依据。羲和观测太阳出没方位变化而"生十日"、即制订产生十月太阳历才符合事实。在文[1]中的推论,也与后一种说法可互相印证。本文对文[1]的推论作出了论据补充,与文[1]成姐妹篇。  相似文献   

19.
历书是历法的民用本.考察了明嘉靖六年(1527年)<大统历>历书,根据历书所颁朔日和节气时刻,以及先期恢复的<授时历>和<大统历>推步术,并利用现代天文历算结果,可考校得出:(1)历书所载朔日和节气日期、时刻确由<大统历>推得;(2)<大统历>与<授时历>推步结果存在差异,推朔平均差33.35 min或34.93 min,推气平均差86.40 min,且两者均有差1日现象;(3)<大统历>与现代推算合朔时刻的平均误差为24.50 min或44.03 min,与现代推算节气时刻的差平均为1.25 d,若扣除太阳中心差则节气推步的误差将减少到86.4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