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甘肃省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6年甘肃省84个县(区)的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平均减产率、减产率概率系数、减产率变异系数构建的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根据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来评估甘肃省各市小麦单产干旱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灌溉农业,变异系数较大,其东部地区平均减产率高,风险概率大,属于高等风险区,河西地区的西部和中部分别属于低等和中等风险区;陇中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雨养农业,变异系数小,而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大部分属于中等风险区;陇东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变异系数低,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属于中等风险区;陇南和甘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均较低,属于低等风险区。甘肃省小麦风险区划可为风险预算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9年安徽滁州地区7个国家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9年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单产数据,采用多时间尺度的SPEI旱涝指数,探讨分析滁州地区气象旱涝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地区SPEI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各月的SPEI收敛性最强,夏季各月的SPEI离散度最大,且呈现明显的春旱、夏涝特征,季节性连旱、连涝中春夏连旱、春夏连涝造成的影响最重。滁州市2000年以后春季呈现干旱化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夏、冬季均转为变湿的态势,尤以冬季变湿趋势最为显著,而秋季干湿趋势不明显,但2009年以后略有增湿趋势。3月的SPEI3与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最显著,两者存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抛物线关系,当3月的SPEI3值大于0.81或小于-1.93时,可能会造成小麦高度减产。  相似文献   

3.
庄丽莉  孙除荣 《气象》1987,13(4):41-42
1986年,世界气候基本正常。年内,各大洲部分地区虽有不同程度的早、涝、低温、热浪和气旋风暴等自然灾害,但全球无明显的大范围气候异常,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一般较好,许多地区谷物产量又有增长。世界粮农组织预测,1986年亚洲的粮食产量将达78700万吨,比1985年增产4%。非洲萨赫勒地区1986年干旱又有所缓和,农业生产也获得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4.
一、干旱区的分布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常将年降水量<200(或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或250)—5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湿润易旱区。用这种降水量指标衡量,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大陆干旱、半干旱区的总面积约为480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1/3,遍及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地区。其主要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原理,逐步选取具有生物学和农业气象学意义的因子,进行春小麦产量预报,方法简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产量处理以奇台县 1953—1986年春小麦单产(y)为基本资料,用正交多项式取四项处理,模拟趋势产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气温、降水量及唐乃亥水文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等气候要素及流量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1—2014年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升温速率明显大于1961—1986年、1987—2000年;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多趋势,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河曲下游增多趋势明显,年降水量近10年增加速率大于1961—1986年、1987—2000年;蒸散量变化不明显;近10年年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大于1961—1986年、1987—2000年,丰水年增加,枯水年减少。  相似文献   

7.
曹学成  王伟民 《气象》1980,6(8):19-21
北京通县地区自建国以来,种植制度方面几经更替,由一年一熟制(以玉米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玉米—小麦或水稻—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到七十年代又发展为一年两熟制。虽然单产有提高,但出现了明显的高而不稳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种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主要对热量条件进行了分析,为选择适于  相似文献   

8.
1982—1983年小麦越冬期间,天水地区各县普遍发生了小麦死亡现象,局部地区死亡比较严重,为了从农业气象角度认识死亡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冬麦返青状况的调查。并参加了由地区农业局、农科所及种子公司等单位组织的冬麦死亡考察。对我区的徽县、天水县、天水市、清水、秦安、礼县、武山等8个县(市)的50多个单位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分析如  相似文献   

9.
今年太安地区337万亩小麦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干旱之后,获得了单产441斤,比1980年增产1成左右的好收成,夺取了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其气候特点是:冬前积温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春季气温高,降水奇缺,旱情严重;小麦灌浆期,气温适宜,日较差大,干热风发生晚而轻。由于上述气象原因和人们的辛勤努力,今年小麦亩穗比较适中,穗粒数比去年增加3个左右,千粒重增3—5克,,高产田创历史最高水平。分析今年小麦丰产的气候原因,对于今后提高科学种田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有益的。现将冬小麦几个关键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气候资源潜力实现率及其生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91年—1994年东北地区各地大豆的平均产量。采用统计—模拟模式计算了大豆生产的气候资源潜力,并与现实产量相比较得出气候资源潜力实现率。发现该地区大豆单产普遍偏低,气候资源潜力很大,尚待深入开发.最后提出了提高单产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5~7月光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计算5—7月份日照时数与当年大豆单产的相关系数,分析5—7月份日照时数与大豆单产的关系。得出结论是,在没有遭受特大干旱、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时.5—7月份日照时数与当年大豆单产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5—7月份日照时数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气象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吉林省1980—2015年春玉米单产数据、5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欧式距离和相关系数建立综合诊断指标,利用综合诊断指标研究分析预报年与历史年春玉米气象产量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关系,以此构建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产量进行动态预报。产量预报模型对2003—2012年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丰歉趋势ΔY的平均正确率均在60%以上,加权分析法的单产预报准确率除2009年外,均高于80.0%,且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大概率法的。对2013—2015年吉林省春玉米产量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加权分析法对产量丰歉趋势ΔY的预报结果稍好;加权分析法单产预报准确率几乎都在90.0%以上,普遍高于大概率法的。说明加权分析法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预报效果更好,可在业务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自然降水是一项主要的气候资源。降水量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农业年景的丰欠。例如,近廿年来,降水变率增大,使东亚季风区内产米国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干旱气候区域,降水多寡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以甘肃定西、平凉、庆阳、天水、武都、临夏、甘南七个地区(州)(1951—1970)年平均粮食单产与年降水量的对比为例,降水多(少)的地方,一般粮食单产高(低),说明降水在干旱区域粮食产量的形成巾有着实质性的贡献。除了随空间的变化外,降水还随时间而变化,显示出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阶段或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地区的OLR与厄尔尼诺现象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李栋梁 《高原气象》1990,9(4):411-417
本文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观测的1974年6月—1986年2月2.5×2.5经纬度网格区月平均的OLR资料,计算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的基本气候特征,给出了OLR的年、季平均值及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图。并计算分析了1974—1985年期间厄尔尼诺年与反厄尔尼诺年中国大陆地区OLR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 襄樊市位于鄂北,东连桐柏山,西邻武当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特点,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本区具有种植小麦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光热资源丰富,春季连阴雨少,小麦种植面积、总产或单产历来为湖北省各地之首。据1995年湖北省统计年报,襄樊市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1%和35%。平均单产比全省高71%。因此,研制襄樊市小麦产量气象预报模式,对全省农业气象预报业务,尤其是全省小麦产量预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一、各种作物单产年际变动的特点黑龙江嘉荫县位于小兴安岭北坡。10℃以上活动积温2200℃,年降水量612毫米,年可能蒸发量579毫米,属于温带湿润气候类型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海拔90—300米,为以小麦、大豆、谷子、玉米等所构成的一年一熟制。按照试验资料,它们要求的活动积温为1800℃(小麦)、2100℃(大豆)、2200℃(谷子)、2250℃(玉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四川省小麦历年产量重构二维时变矩阵,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后得到了三种产量分解模型.在每种模型中,可将小麦产量分解成了三个产量分量之和,即小麦产量Y=Y1+Y 2+Y3.这些产量分量不仅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增长对产量趋势的作用,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因子波动对产量年际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方法与传统的产量分解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单客观、各种分量同时一次分离和分量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为农作物产量分解和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赤峰、通辽地区是内蒙古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区,文章统计并分析了1979—2008年该地区玉米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计算了玉米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并利用干燥度指数分析了温湿条件对玉米气象单产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生长期的温湿条件是影响单产波动的主因,当温湿条件有利时,玉米将增产,否则会减产。  相似文献   

19.
1.美国西部和加拿大——高温、干燥在1985年7月前半月,由于极端的高温和干燥,美国的十一个州和加拿大的森林地区发生火灾的面积超过了六十万公顷;干燥的天气也使农业、畜产、供水受到很大影响.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南部和萨斯喀彻温州,7月的降水量在正常年份的25%以下,因此,受灾的小麦难以恢复,使得USDA(美国农业部)对加拿大的小麦值产降低了10%.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干热风灾害是危害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干热风的概念、分类及研究方法出发,对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危害机理、气象环境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监测预报及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主要分为高温低湿型、雨后青枯型及旱风型3种,形成的气象环境成因主要受干热风天气系统、气候变暖、土壤墒情的影响,致灾指标主要分为形态学、气象学、综合指数指标。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危害总体呈东西两边重、中间轻的分布格局,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河西走廊和新疆3个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大部分地区的干热风年日数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突变,近30年呈明显加重扩大趋势。基于土壤墒情影响的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构建、小麦干热风过程的灾害监测预警方法、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干热风灾害时空分布新变化及其气象环境成因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