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加强长江流域湿地的保护,更好地维持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分析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密度和距离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自然保护区级别及其主管部门的组成结构差异,研究长江流域各子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依据长江流域各省人均湿地拥有率指数和相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等参数,对长江流域各省潜在的湿地保护压力与保护能力进行评估.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探讨了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长江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自然保护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土地权属无保障和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湿地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湖南省湿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湖南省湿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包括①实施"一核(洞庭湖湿地保护核心区)、一圈(环洞庭湖湿地保护缓冲圈)、四片(泛湘资沅澧流域湿地保护片)、两廊(湖南候鸟迁徙东西走廊)"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②填补湿地保护空缺,建立相对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③实施以关键、重要物种保护及其栖息地保护和修复为主的生态恢复和修复工程项目;④加强"四水"调控,积极做好后三峡时代湖南省湿地保护的应对工作;⑤完善湿地保护机制,营造湿地保护的良好软环境;⑥加强动态监测评估,实施湿地保护的动态管理;⑦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提高湿地保护科技水平;⑧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沙家浜湿地景观进行了分析,并从湿地总体布局、地形与水系、水质净化、湿地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科学研究与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探索与规划,为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规划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2008年湿地遥感数据,对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分类体系构建的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软件作为空间优化模型,构建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优先格局,建立优先保护单元150个,面积共有49 109.24 km2。已有湿地保护体系中的滨海湿地面积仅占不到中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10%,许多重要滨海湿地生境在已有保护系统之外,需要依据优先保护格局,对已有滨海湿地保护体系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合理保护网络,这对中国滨海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湿地公园定义及效益分析入手,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以及建设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类型、湿地植被和鸟类生境分布情况及湿地保护体系现状,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初步构建了合理保护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的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中游生态区已建立了各级不同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共78个,使大约33.6%的湿地面积受到了保护:但仍有3种湿地型和2种自然湿地植被没有纳入保...  相似文献   

7.
银川平原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地遥感制图方法,获取了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空间分布信息。在综合分析湿地分布图、地貌图、水系等图件的基础上,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按照湿地水源补给状况建立了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图谱,并解释了银川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图谱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安全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00—2018年海口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年,海口市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海口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度由0.121提升至0.165,表明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出优化的趋势;不同湿地类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各类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与其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自然驱动力对湿地发展的影响较弱,政府采取的湿地保护和治理政策和措施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湿地威胁加剧、自然修复为主难以满足湿地恢复的需求、小微湿地生态问题被忽视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合理选择湿地恢复等级,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注意中度干扰应用和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新模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分析了湿地公园水源补给不足、水质污染的问题。通过实施水质保护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栖息地恢复工程、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修复措施,达到保护湿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同时缓解该区域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生态恶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1.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e chose northwest of Beijing as a study area and gave priority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through visually interpreted Landsat TM images of 1989, 1996 and 2005.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a serie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city expansio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was low; landscape structure was simplified; the fragmentation of green land patch was more obvious on the plain areas, moreov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land was unbalanced.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adopted accumulative cost distance model, combin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patial interactions of landscape types,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compactnes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proposal. We fin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and establish ecological sources, to establish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nodes a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trategic positions so as to intensify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landscape elements and maintain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in the course of city expansion. The methods and final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in Beijing region.  相似文献   

12.
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及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 景观格局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在驱动力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则是案例较多、归纳总结 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分析了形成当前研究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包括发展 能够反映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归纳农业景观演变的驱动机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环 境效应机理研究、发展景观格局整体性指标和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相结合研究方法、农业景观变化 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的恢复因子和恢复方法的研究、加强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和实施、高效农田 景观结构设计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2130,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等级总体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2) 共识别优化银川市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52个,生态廊道累计长度约511.23 km,大致呈“北西—东南”方向网状分布,北部稀疏、南部密集。6条关键廊道贯穿南北,沿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分布,形成了“三纵”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3) 银川市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由819.56 km2的生态源地、22条生态廊道和52个生态节点构成,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以期为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e chose northwest of Beijing as a study area and gave priority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through visually interpreted Landsat TM images of 1989, 1996 and 2005.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a serie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city expansio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was low; landscape structure was simplified; the fragmentation of green land patch was more obvious on the plain areas, moreov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land was unbalanced.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adopted accumulative cost distance model, combin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patial interactions of landscape types,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compactnes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proposal. We fin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and establish ecological sources, to establish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nodes a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trategic positions so as to intensify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landscape elements and maintain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in the course of city expansion. The methods and final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in Beijing region. Foundation: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 in the University, No.NCET-06-0122; The National Water Special Project, No.2008ZX07526-002-02; Specific Financial Funds Project of 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JAST),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Typical 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Beijing (2008A-1); Plan Support for Innovative Team (2008A-6) of BJAST; NSFC, No.30871964; BJNSFC, No.4073036 Author: Yue Depeng (1963–), Ph.D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6.
基于MCR模型的南方稀土矿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南方稀土矿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基地,对当地乃至中国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但是在追求稀土开采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采矿工艺的不足,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矿区的生态安全。以赣州岭北稀土矿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及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MCR)方法,对矿区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进行判别与分析,构建了矿区2009、2013和2018年3个年份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 稀土矿区的生态源地的斑块面积较小,主要集中于矿区的东西两侧。② 在选取年份期间,稀土矿区的生态源地面积、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及生态节点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表明在这9 a间,稀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关部门仍需对稀土矿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耦合生态服务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彭保发  郑俞  刘宇 《地理科学》2018,38(3):361-367
在深入阐明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以生态服务流为纽带形成的反馈机制,提出基于驱动(Drive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该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和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机制,拓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维持和提升的视野。当前,耦合生态服务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有3个关键的前沿议题:生态服务需求和生态服务供给的空间耦合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流网络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活动阈值; 耦合人类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琰玮  甄江红  马晨阳 《地理研究》2021,40(4):1096-1110
生态安全水平对区域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为间断点,建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甄别生态优势斑块,结合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斑块组建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  相似文献   

19.
韩增林  仝燕波  王耕 《地理科学》2022,42(7):1166-1175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以中国11个沿海地区为例,构建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的状况,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重心转移的状况,最后运用Hurst指数进行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演化趋势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06—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海洋生态安全指数均值逐年增加,由0.346 2增加到0.421 0,增长率为21.6%。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具有阶段性。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状况良好,且大致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南北对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海洋生态安全重心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31°10′N附近南北偏移,呈现以上海为重心的南北偏移,北移的趋势较南移相对明显。在演化趋势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以很弱的反持续性为主,Hurst指数总体位于?2~2等级,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演化趋势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湛江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中国最大的红树林生长基地———湛江市为例,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分析了当前湛江红树林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红树林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红树林资源开发的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从海陆一体化、海岸带等方面,明确了红树林湿地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厘清了红树林湿地在湛江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今后湛江红树林湿地的总体建设方向:(1)以红树林湿地为核心,重构湛江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2)加强湛江市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构;(3)开展沿海红树林的生态恢复;(4)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