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探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根据新疆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年代标尺,黄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迁信息,以及古土壤和炭化层等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做了综合分析,对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步概括为:13000—10000aB.P.冷湿转凉干;10000—8000aB.P.,温干;8000—7000aB.P.,温湿;7000—6000aB.P.,暖干;6000—4000aB.P.,温湿;4000—3000aB.P.,温干;3000—2000a.B P.,凉湿;2000aB.P.至今,温干(1500aB.P.左右有凉湿的波动),与现代气候类似。  相似文献   

2.
POLLEN-BASED RECONSTRUCTION OF VEGETATION IN XINJIANG DURING THE HOLOCE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我国干旱的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全球植物功能型分类系统(PFTS)、生物群区化定量技术(Biomisation)和600个地层孢粉样品,重建全新世14个时段的生物群区.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集的地层孢粉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归并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孢粉类群、样品百分比数据、测年记录和与地理坐标有关的信息等),同时利用Digitizer图像数字化软件恢复少数已发表的孢粉学文献的孢粉图式,获得建立孢粉数据库需要的相关数据信息,最终建立起新疆全新世孢粉数据库,共获取29个地层孢粉样点的600个样品,设计了54种新疆植物功能型和13种新疆生物群区类型.共重建出7种生物群区类型:荒漠草原(DEST)、灌木荒漠(DSDE)、平原草甸(PLME)、草原(STEP)、针阔混合林(NBMX)、山地草甸(MOME)和常绿针叶林(EVNF).从重建结果看,整个全新世,新疆平原地区一直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之下,植被以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在相对湿润时期,如1000aB.P.,1500aB.P.,2500aB.P.,5000aB.P.,6000aB.P.和10000aB.P.等时段,植被多以荒漠草原或草原类型出现;在更加干旱时期,如500aB.P.,2000aB.P.,3000aB.P.,4000aB.P.,7000aB.P.,8000aB.P.,9000aB.P.和11000aB.P.等时段,植被多以荒漠类型出现.新疆的山地植被随气候波动及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森林界线上下移动.在冷期(1000aB.P.,1500aB.P.,2500aB.P.,5000aB.P.,6000aB.P.和10000aB.P.),由于山地冰川扩大,气温降低,森林线下移,而海拔太低处又缺乏森林生长的足够湿度,因此森林带变窄,原来森林带的一部分被寒冷类型的草原代替;在暖期(500aB.P.,2000aB.P.,3000aB.P.,4000aB.P.,7000aB.P.,8000aB.P.,9000aB.P.和11000aB.P.),气温升高,森林线上移,森林扩展.植被对应于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是在平原区,尤其是以荒漠、荒漠草原以及草原的演替更为明显.在平原区荒漠广泛发育的干旱期,如500aB.P.,2000aB.P.,3000aB.P.,4000aB.P.,7000aB.P.,8000aB.P.,9000aB.P.和11000aB.P.等时段基本上气候相对温暖;在平原区荒漠草原和草原广泛发育的相对湿润期,如1000aB.P.,1500aB.P.,2500aB.P.,5000aB.P.,6000aB.P.和10000aB.P.等时段,则基本上处于相对较冷的气候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云南寻甸地区最近八千年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进行高精度TIM S-U系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8. 0ka 以来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石笋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云南寻甸地区自8. 0kaB. P.以来的气候演化可以分为三个气候期: (1) 8000~6000aB. P.为温暖湿润期,夏季风强盛,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 ( 2) 6000~5200 a B. P.为季风气候衰退期,在这期间气温和降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持续偏正; ( 3) 5200~2100aB. P.凉干气候期,这一时期气候基本稳定,东亚季风对气候影响较大,但气温和降水都低于第一个气候稳定期。   相似文献   

4.
北京平原晚第四纪堆积期与史前大洪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北京平原地区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环境变迁、沉积相及孢粉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大约0.1MaB.P.-22000aB.P.,北京平原地区形成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此后开始进入北京平原形成时期。22000-12000aB.P.,气候干冷,永定河水量减少,平原沉积速率较低。进入冰后期以来,气候逐渐温暖湿润,永定河水量增加,山区风化物质被搬运至北京平原堆积下来。沉积以天然堤相,决口扇相为主,沉积速率大增。8000-4000aB.P.,沉积速率达到最大,出现晚第四纪堆积期,同时洪水频繁,恰好与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时期相当。3000aB.P.以后,气候向干冷转化,永定河水量减少,人类生产力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增强,洪水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巢湖490cm湖泊沉积物柱样7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9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植物种类分属于86个(科)属,可以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孢粉带Ⅰ(9870~6040cal.aB.P.)代表了末次冰期之后全新世温暖气候到来之前气候转暖的早全新世过渡时期,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其中亚带Ⅰ-1(9870~7700cal.aB.P.),Ⅰ-2(7700~6250cal.aB.P.)和Ⅰ-3(6250~6040cal.aB.P.)分别对应温暖湿润→温暖较湿→温和干燥的气候波动;孢粉带Ⅱ(6040~4860cal.aB.P.)代表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Ⅲ(4860~2170cal.aB.P.)体现中全新世后期温和干燥的气候,约2170cal.aB.P.干旱程度达到最高;孢粉带Ⅳ(2170~1040cal.aB.P.)反映巢湖流域由干燥向湿润气候的转型,气候总体上温和湿润;孢粉带Ⅴ(1040~200cal.aB.P.)反映了晚全新世巢湖流域温凉稍湿的气候;孢粉带Ⅵ(200cal.aB.P.至今)则体现巢湖流域处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呼伦湖HL06岩芯沉积的孢粉组合,基于AMS 14C年代标尺,恢复了全新世湖区植被演变过程;并根据我国北方和蒙古表土孢粉数据和气象资料,建立了孢粉-气候参数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呼伦湖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1000~8000aB.P.,湖区植被以蒿、藜占优,为干草原景观,气候暖干;8000~6400aB.P.,湖区禾本植物扩张,山地桦林发育,降水显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6400~4400aB.P.,湖区早生草本植物增加,降水减少,气温继续下降;4400~3350aB.P.,耐旱藜科植物大量生长,湖区荒漠化,气候极端干旱;3350~2050aB.P.,湖区草原植被有所恢复,降水略有增加,气温有所回升;2050~1000aB.P.,湖区蒿属植物减少,山地松林发育,气温降至全新世最低;最近1000年,藜科、禾本科等伴人植物大量出现,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湖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全新世呼伦湖区气温变化在轨道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在亚轨道尺度上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关.距今8000年前湖区降水较弱可能因为早全新世北半球高纬残存冰盖抑制了东亚季风雨带的北上,季风降水的千年-百年尺度波动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地处我国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 该地带距今30ka (大约相当于MIS3阶段) 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研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段之一,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精确测年的基础上, 对采自江汉平原湖区周老镇钻孔(ZL01) 沉积物柱样的磁化率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其结果表明: (1) 该区磁化率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特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对比性, 它们与古气候的关系为: 磁化率的高值、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偏正值与偏冷、偏干的气候环境相对应; 反之与偏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对应. (2) 根据磁化率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特点将本区30 kaB. P.以来的古气候分为3个大的气候演化阶段, 在每一个大的气候演化阶段中又可分为若干次小的气候演变阶段.这3个大的气候演化阶段分别为阶段Ⅰ : 其年龄约为30 000~ 14 100 aB. P., 磁化率和δ13C的平均值分别为655.69 × 10-6 SI和-23.15 × 10-3, 均为本区最高值并且曲线波动较大; 阶段Ⅱ : 相应时段为14 100 ~ 3 540 aB. P., 磁化率平均值为较低值369.38 × 10-6SI和δ13C为偏负值(- 27.29 × 10-3), 相对较稳定; 阶段Ⅲ : 年代相当于3 540 ~ 650 aB. P., 平均磁化率为本区最低值311.0 × 10-6 SI, δ13C平均值为- 24.49 × 10-3, 且曲线波动较大. (3) 磁化率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发生突变处可能是突发性温度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12400~10000aB.P.期间,显示气候干冷,但有逐渐变暖的趋势;210000~8000aB.P.期间,气候较温湿;38000~3000aB.P.期间,气候温暖;4距今3000aB.P.~现代,气候出现3次波动,整个气候向干凉方向发展。对山西宁武地区湖相沉积地层的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将会确定华北地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尕海湖地区自冰消期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冰消期(12710~11360aB.P.)气候环境变化较大;进入全新世(自11360aB.P.开始)后,早全新世(11360~8370aB.P.)气候波动明显,整体较为干旱,温度有所回升;中全新世(8370~3200aB.P.),早期为湿润气候环境,是全新世气候环境最稳定的阶段,晚期气候环境仍较湿润,但环境条件变差;在晚全新世(3200aB.P.以来),早期湖泊水体仍然较淡,但气候环境明显趋向干旱,后期气候变得干旱,气候环境存在波动变化。约1500aB.P.存在一次湿润事件。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厚远  张健平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50-1060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慧山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2):106-109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氡和镭测量在油气勘查与开采中的某些应用和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物化探数据共享与服务的国内外现状,探讨了我国物化探数据服务与共享的理念和实现技术;以"土壤基准值空间数据库"的服务与共享为实例,说明了利用ArcGIS Server实现空间数据库动态发布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震与大陆旱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近80年台湾、大陆和环西太平洋的地震资料,简要分析了地震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关系。台湾强震加上华北或蒙古两年内亦有强震是江淮干旱、华北涝的条件;单有台湾强震是江南旱的前兆;台湾弱震年的第一年加上长江中下游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是长江大涝的条件。对此统计结果从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热交换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相似文献   

16.
The broa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on and Earth surface elements are treated, and that many of the lunar features are yet un-named as a result of lack of similar earth features. It is emphasized that continued lunar studies will have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as well as other planetary masses.  相似文献   

17.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铅—锌、金、铁、汞、镍六种成型矿床。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海相火山岩层可作为有利的赋矿层,中生代沉积地层,尤其是三叠系地层可作为有利找矿层。铜、铁矿床形成与侵入岩有关。成矿带明显受北西、北西西、北西转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与中—酸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局部重力异常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的重力低,矿床主要位于负异常中心及边部地带。航磁异常多有异常反映,幅值一般在50nT以下。与赵基性—基性侵岩有关矿床,局部重力异常表现为椭圆形的正异常,矿床位于正异常边部,且与一正磁异常对应。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少峰  杨士恭 《地质科学》1997,32(3):397-40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南北两段存在着明显差异,北段发育由伸展正断层控制的裂陷盆地,南段发育由逆冲断层控制的前陆盆地。它们分别与阿拉善挤压构造带及东祁连褶皱逆冲带相邻。盆地沉积充填前者主要为扇三角洲体系、冲积扇-辫状河平原体系,后者主要为陡坡三角洲体系、冲积扇体系。两类盆地和盆缘构造带一起组合成非限制性侧向挤出构造,该类构造控制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构造作用和成盆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油气藏成藏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邓俊国  刘泽容 《地质论评》1993,39(4):336-342
本文重点讨论桥口油田成藏期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和分布规律,论述了构造应力场对构造体系、沉积体系及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NNE向主导构造控制研究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预测了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