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中盆地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关中盆地大荔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规律,采集239个地下水样品及3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和水化学组分对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碱性环境下,重碳酸钠型是促进氟富集并增强围岩向地下水中转化的主要因素;硫酸钙镁型的地下水抑制氟富集。水化学组分中Na+、Cl-、HCO3-、pH与氟呈正相关,而Ca2+则抑制水溶液中氟含量增加;迁移系数与HCO3-、pH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主要离子呈负相关关系。利用Preeqic软件分析了饱和指数和Ca2+、F-的离子活度,得出萤石的平衡控制着氟和钙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F-可能来源于萤石和方解石的分解。  相似文献   

2.
诚俊华 《吉林地质》1991,10(1):71-74
本文主要阐述了乾安县浅层高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探讨了浅层高氟地下水的成因与构造、地貌、古气候、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从而闸明了广泛分布的湖沼相松散沉积物的组成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本区浅层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潜水中氟离子(下称氟)含量,超过饮水标准(1mg/L)的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50%,约25万人口患氟中毒病。本文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入手,研究潜水中氟形成与分布的主要自然环境。文中重点阐述地下水的形成与水中氟迁移,累积关系。研究发现,水中氟<0.5mg/L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地下水迳流排泄区,大兴安岭以东,是地下水分水岭区;0.5~1mg/L区,位于补给及排泄区;1-3mg/L区,位于排泄、这流区;>3mg/L区,是地下水以蒸发消耗为主区。后两区是氟高发地段。由山区→山前区→主谷平原区→河流,水中氟含量呈现出,由低→高→低→更低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大荔县为地方性氟中毒病高发区,主要因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地下水所致.通过分析大荔县269件地下水样品中氟含量,查明地下水氟含量为0.01~11.8mg/L,均值为1.91mg/L,氟含量高于1.0mg/L的水样样本达70.6%.调查分析发现,大荔县地下水氟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富集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在渭河二、三级阶地的东端,高氟地下水区域占到全区总面积的63%.大荔县丰富的氟源、特定的地形地貌、干燥的气候环境以及缓慢的地下水力更替过程是造成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氟、碘等的分布和成因进行分析,开展地下水质量区划,依据地下水污染调查取得的最新系列测试数据,结合以往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编制大同盆地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砷含量、氟含量、碘含量等水化学特征分布图,以直观反映大同盆地地下水高砷、高氟、高碘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pH值、硫酸根含量、硝酸根含量、铁含量、锰含量与砷的关系,探讨高砷水的形成原因; 根据pH值、钙离子、重碳酸氢根离子与氟的关系,分析氟超标原因; 指出高碘区与高氟区分布的相似性和成因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边高砷、高氟岩层是地下水砷、氟的原生来源,特定的河湖相沉积环境则为砷、碘的富集提供了原生地质条件; 北部地区氟增高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黏性土中的氟离子进入含水层有关,中部地区高氟与土壤盐渍化有关; 中部富含淤泥质黏土的湖相地层是碘富集的原生地质因素,冲积洼地地下水径流条件滞缓是碘富集的水动力因素; 干旱气候条件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亦是高氟、高碘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依据砷、氟、碘、硝酸盐、亚硝酸盐、总含盐量(total dissolved salt,TDS)、总硬度、氨氮等单组分含量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大同盆地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质量区划,可为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对338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北部氟含量均值在2.0 mg/L以上;氟的超标率35.5%,高于淮河流域地下水氟的超标率20.14%(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项目数据统计结果);浅层地下水(≤50 m)氟超标率40.45%,深层地下水(50 m)氟的超标率16.9%;地下水中氟超标与地质背景、人类活动以及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利霞  杨林  行春丽 《地下水》2009,31(2):27-27,110
分别从土壤、地表水、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球化学、人为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该地区地下水高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溶性氟偏高和该县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以具有代表性的徐吕村高氟地下水为样本,设计了经济可行的CaO+KH2PO4的除氟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金生  陆占元 《地下水》1993,15(2):59-61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的阜城县.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含水层的氟含量调查,揭示了地下水氟分布规律,探讨了高氟水富集,运移机理,并因地制宜提出改水降氟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0.
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 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Na-HCO3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一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 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查明陕西省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本文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大荔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受地质、气候、地貌和水文地质的控制,大气降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水岩作用及淋滤作用将岩石和土壤中氟元素带入地下水中,在蒸发作用下浓缩,最终形成高氟地下水。该研究可为解决大荔县饮水安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汉阴县观音河花岗岩脉的地球化学分析,初步探讨观音河花岗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岩脉产出于勉略缝合带以北,位于白水江-白河褶皱束。研究表明,观音河花岗岩脉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铝、贫铁镁、低碱的特征,属过铝质钙碱性岩。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Sr等不相容元素,亏损K、Ta、Nb等元素,未见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陡的右倾型。显微镜下可见方解石既形成独立矿物颗粒,又为斜长石蚀变矿物,指示热液作用。成岩类型为I型。构造环境为靠近同碰撞花岗岩(syn-COLG)的火山弧花岗岩(VAG),本区花岗岩脉是勉略构造带晚二叠-中晚三叠世俯冲削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是岩浆的后期热液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陕西大荔县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笔者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氟中毒病人群统计,并采集了地下水、土壤、农作物和蔬菜样品进行氟含量的测定。发现土壤水溶氟占岩土全氟比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单位质量蔬菜如菠菜、油麦菜氟含量高于小麦、玉米等;地下水氟在水动力弱、矿化度高的地区相对富集,水氟含量主要来源于岩土中;地氟病严重区位于低洼地边缘及陡坡向缓坡转换的部位;氟中毒病高患病率与大气、农作物和蔬菜氟含量不具相关性,而与地下水氟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特征,笔者建议在大荔县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病,除种植低氟含量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外,应加强低氟含量的地下水的开采与饮用,并对开采的地下水进行物化降氟处理,以降低人群中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大荔潜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收集前人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在研究区系统采集了236件潜水样品,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和指标法评价,分析了大荔县潜水水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潜水水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荔县潜水水质普遍较差,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TDS偏高,硝酸盐污染,硫酸盐、氯化物、氟离子严重超标等。全县约1230.24km2 (占总面积的4/5)的潜水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适宜饮用的潜水主要分布在洛河沿岸及洛河以南的风积沙地区,面积约110.06km2,仅占总面积的1/15。洛河以北的潜水均达不到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质标准。洛河南部风积沙地水质尚好,适于灌溉,但长期不合理的施肥等造成NO3-大量富集,又影响了潜水水质。通过水质对比分析发现,近30多年前后大荔县潜水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但因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其转变趋势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15.
The Xingtai piedmont plain in Hebei Province is a representative area in northern China where endemic fluorosis is serious and shallow high-F ground water is distributed. In this paper, the area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study area, and on the basis of large amounts of field work and the experiments, through groundwater geochemical modelling and by apply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coupled model of hydrodynamic transport and chemical reactions in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the author performe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geochemical behaviour of fluoride in a shallow groundwater system, quantitatively studied the hydrodynamic transport and chemical reaction of fluorine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a water-heterogeneous unsaturated soil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eoric water infiltration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the speciation of fluorine and the saturation state and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trend of various solid precipitates in shallow high-F groundwater, thus deepening t  相似文献   

16.
丘岭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之一, 金矿化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 容矿岩石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为主.通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对丘岭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丘岭金矿床中金主要以次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为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包括: (1)固溶体金(Au+), 主要存在于环带状细粒黄铁矿的含砷增生边区域和毒砂中, 少量存在于环带状黄铁矿的核部不含砷区域; (2)纳米级自然金颗粒(Au0), 存在于粗晶黄铁矿中.环带状细粒黄铁矿核部的次显微金可能主要以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 暗示容矿岩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金的初步富集, 而环带状黄铁矿幔部和毒砂中的Au则主要来源于成矿流体, 以S和As的络合物形式搬运.显微可见金主要分布在细粒黄铁矿的晶体边缘和热液蚀变绢云母、石英及方解石中, 粒径通常小于3~5 μm, 其形成可能与成矿流体中金的局部过饱和及成矿流体对细粒黄铁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的活化和再次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万伟锋  李云峰 《地下水》2005,27(1):34-38
针对严重缺水的陕西省扶风县城供水问题,本文在分析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选择了承压水二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描述,采用解析法无越流的无界承压含水层干扰井群法求解该数学模型,设计了两套地下水开采方案,计算评价水源地可开采资源量,并对两套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建议选取第二套方案,布井19眼,设计开采量19500m3/d,为拟建城区水源地供水工程新增1.5万m3/d~1.9万m3/d可开采水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羊坪湾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金矿床为陕南黑色岩系中发现的沉积-改造型金矿床。它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沉积-成岩、构造-变质和改造-就位三个主要阶段;其找矿模型为在志留系梅子垭组含碳二云母石英片岩这一层位,韧性剪切带、紧闭褶皱等地质构造发育地段,出现黄铁矿化、硅化等热液蚀变和石英细脉、钠长岩脉等脉体,具有Au、As等元素化探异常与弱的激电异常,表现出断续的线性遥感影像。  相似文献   

19.
The occurrence of fluorosis in Gaomi City is among the highest regions in China. High fluoride groundwater occurrence in Quaternary sediments originated from the weathering residuals of Cretaceous volcano clastic rock. The origin of high fluoride groundwater in Gaomi City was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2 model: one is leaching and enrichment, the other one is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in alkali cond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fluoride enrichment, a method of “in-situ dispelling” was proposed and confirmed through laboratory leaching test. This might be economical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removal of fluorine from the local str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