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一篇文章里叙述了利用西西伯利亚沙依姆油田罗文采油场的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使用纵波型首波构制速度剖面的方法。本篇文章则介绍用其横波型首波构制该地区速度剖面的方法及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垂向非均匀介质中首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地震学报》2002,24(6):559-568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比较小时,地震波的衍射现象明显,这种情况下高速层不能屏蔽在其下面一层的上界面传播的首波,且该首波震相的强度随高速层厚度或速度的增加而递减;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当时,高速层底面的反射波震相与首波震相到时接近,会因互相干涉而减弱;对于低速层,首波震相强度较弱且随低速层速度的减小而递减;在壳-幔间断处引入一定厚度和速度变化范围的过渡带,可以得到更加明显的视首波震相,强度随过渡带厚度或速度变化范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声波测井中首波与次首波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裸眼井中由点状声源激发的首波与次首波问题,认为:首波与次首波分别是以地层纵波速度Vc和地层横波速度Vs传播的几何衰减波。同时给出了泄漏波的解析式,而泄漏纵波和泄漏横波的截止频率分别为远场处的首波与次首波的传播特征频率。  相似文献   

4.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层精细结构的描述是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基础.不同板块或块体边界在构造或区域应力作用下,常常会形成速度间断面和低速的断裂带,间断面和低速带的存在会产生特殊的断裂带地震波,比如断裂带首波和围陷波,并会影响地震的物理过程、破裂速度和破裂方向等.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4月14日M_W6.9玉树地震后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对沿着甘孜—玉树断裂带传播的断裂带首波进行识别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不同区域均观测到了断裂带首波,在西段的结隆拉张盆地附近的3个台站沿断裂带界面的平均纵波速度差异值在5%~8%,而其他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为1%~3%.通过台站位置分布和断裂带首波特征关系,初步分析了断裂带拉张盆地的结构,结果显示结隆盆地的长度为~40km,宽度为5.35~5.97km,深度不超过5km,在地表浅层形成了一个低速区,分别与巴颜喀拉块体(NE)和羌塘块体(SW)产生了两个物性差异界面,但没有延伸到主震和余震区震源深度.我们的结果表明结合密集台阵资料,通过断裂带首波特征分析可以为断裂带精细结构及几何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一)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地壳测深的剖面工作。该剖面西起河北省元氏县,东至山东省济南市郊,全长达270余公里。 全线分布九个爆炸点,构成了相遇和追逐的连续观测系统。根据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记到了很多一次反射波和一次首波,同时亦存在着多次波。该区地壳分为七个层次,且由高低速相间的介质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36公里,上覆介质的平均速度为6.0公里/秒,上地幔顶部介质的层速度为8.1公里/秒。 该区地壳为不均匀的多层结构,并存在着高速梯度夹层。 文中最后给出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综合速度分布和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7.
走时层析成像是根据首波走时重建声波、地震波或电磁波波速的层析技术,其所用到的射线路径依赖于波速分布。本文提出了一个依据费马原理寻找射线路径的新方法。费马原理指出,从发射点到接点的射线首波的走时极小,因此寻找射线路径的问题是一个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断层首波是在断裂带两侧介质的地震波速度存在差异,在地震波速度较慢一侧的台站可记录到比直达体波优先到达的初至波。目前,断层首波主要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观测到,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但由于断层首波的存在,对地震初至波识别、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及震源破裂过程的分析研究带来了更大的误差。另外,断裂带两侧介质存在速度差异会影响地震的震源特征,例如,地震破裂的优势方向。对  相似文献   

9.
对2019年在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区布设的N01、NE02测线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走时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测线下方地壳上部二维速度结构。对N01测线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多次波衰减等处理,并与Pg波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获得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形态特征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测线穿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断裂带,走时层析成像和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结果综合显示研究区结晶基底面起伏较大,沉积层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剧烈,受台湾海峡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显示了相应的断裂或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单台识别核爆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乌鲁木齐地震台记录的国外6个主要核试验基地的核爆地震记录资料,通过对振动波形、首波振幅P1、最大纵波振幅Pm、最大横波振幅Sm及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之间一些关系的研究,找出了核爆记录与天然地震记录的差别,为单台正确识别核爆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地震勘探通常借助于声波地震测井(井口附近的震源)、垂直地震剖面、反射波和折射波方法,来研究垂直和近垂直方向的速度分布,而钻孔速度测量的结果又经常用作解释地表长剖面的观测资料(这种类推的可行性并没有进行论证)。近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证明地质体在横向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石油矿产储区勘探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2.
V.  V.  Rao  K.  Sain  V.  G.  Krishna  刘越 《世界地震译丛》2007,(5):65-73
地壳尺度多次覆盖的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产生大量的单边炮集,因浅层折射波的交互覆盖而产生众多的数据集。我们介绍一种推导浅层速度结构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模拟和反演单边地震折射初至走时数据来实现的。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在印度地盾西北新元古代马尔瓦尔盆地进行的炮检距为100m、长12km的剖面上获得的数据集。该方法表明,在描述浅层折射层深度、陡的倾角和速度方面是成功的,即使缺少常规的相遇折射剖面也如此。研究揭示出马尔瓦尔盆地的2层沉积建造、默拉尼火山岩和复杂基底地形,并测量出了所估算模型参数的分辨率和不确定性。发现近道选排的地震截面图在性质上与导出的盆地结构特征相一致。在布格重力剖面上观测到的相对高和低的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导出的这一速度模型。本文提出的方法对那些只能获得单边、多次覆盖的地震剖面数据集的近海等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玛沁——靖边剖面深地震测深S波资料处理解释,获得本区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结果表明,该区S波二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沿剖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西段和海原地区下方呈现S波速度偏低,而波速比偏高的结构特征;剖面中段和东段的S波速度和波速比正常.根据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讨论了两大异常区岩性的变化.推测海原大地震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采用相遇观测系统中全部走时分支曲线双向同时二维反演拟合法。对翁牛特东部地区的三条剖面基底折射资料二维反演,文中展示了各条剖面的理论走时对比图,射线追踪图,二维速度结构分布图,一维速度柱状图以及理论地震图。  相似文献   

15.
1966年邢台地震区地震测深资料再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8至1970年国家地震局与石油工业部合作在河北省元氏到山东省济南长270km地段上,进行了人工地震剖面探测(简称元—济剖面)。197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所滕吉文教授等人对该资料进行了分析解释。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对比追踪了邢台震中区反射波的震相,并根据石油工业部SJ79—366的剖面结果进行了沉积层校正,在所得出的一维模型的基础上,用二维反演程序进行了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进一步得到该区二维速度结构,并对该区强震发生的深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马尼拉俯冲带热结构数值模拟与地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分布的成因机制,根据马尼拉俯冲带最新的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选取3条典型剖面,模拟俯冲带热结构。结果表明:1俯冲带热结构主要受俯冲角度、俯冲速度和俯冲板块本身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2 BB′剖面和CC′剖面属于热俯冲;3当洋壳俯冲至软流圈边界时,俯冲板块温度迅速升高,容易形成地震活动。BB′剖面的俯冲角度和俯冲速度比CC′剖面小,使得BB′剖面发生地震的深度更浅。俯冲洋壳底部温度比顶部低,地震活动也持续到更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胡鸿翔  高世玉 《中国地震》1993,9(4):356-363
本文论述滇西地区思茅-中甸剖面基底导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基底层项部Pg界面深度为0-3.5km,而底部P1^0界面深度为11.0-17.0km。基底层速度在金河-洱海断裂以南为5.70-6.30km/s,断裂以北增至6.30-6.50km/s,其过渡带位于剑川附近,剖面上断裂附近,除界面深度变化外,Pg面速度横向变化也较明显。速度等值线较为稀疏的景云桥炮南侧、大仓炮附近与支梯炮南侧地区,估计发生  相似文献   

18.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  相似文献   

19.
周士弘  刘勇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1):242-252
针对声全波幅度信息的利用还非常有限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更加接近实际的柱状声源在各向同性准弹性介质包围的轴对称井孔中激发的波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利用首波幅度来以地层横波速度Vs和介质纵波品质因素Qp的广义线性反演模型,首先,通过数值计算是到该方法在长源距声全波测井的测量频率范围内,对地层介质泊松比σ约小于0.36的情况下适用。  相似文献   

20.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