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疆多年来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和众多煤矿勘查成果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全疆各主要含煤盆地煤类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煤的变质规律和变质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目前疆内大规模开展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运用石油地质学与煤成气地质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鲁西南地区煤成气盖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鲁西南地区除发育较好的煤成气烃源岩、储集层外,盖层保存也较完整,具备了该地区良好的煤成气成藏条件。在各凹陷区内,石炭—二叠系保存完整,其煤层上覆的泥质岩分布广泛,且多含有机质,厚度100~400m,其中包括一套对煤成气封闭能力最佳的杂色铝土质泥岩层(俗称"B层铝土"),厚10~30m;古近系也发育了多套以泥质岩为主的沉积,泥质岩总厚度达1000m以上,这些泥质岩大多为暗色,富集有机质。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煤系地层上覆泥岩层共同构成了本区较好的区域性盖层。尤其在成武凹陷、鱼台凹陷和大汶口凹陷发育的古近系化学蒸发岩类——石膏、岩盐,是该地区煤成气最重要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3.
从鲁西南基底组成为出发点,依循华北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研究区煤变质规律的形成是基底构造与成煤后构造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基底构造决定煤变质的赋存格局,中新生带构造演化是基底构造框架控制下煤形成及深成变质、区域岩浆接触变质、动力变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累积。鲁西南煤变质呈现了从鲁西古陆核向南、西边界断裂不断增高的趋势,即从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的变质规律。  相似文献   

4.
山西煤类齐全,煤质较优良,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以山西多年来的煤炭资源预测资料和众多矿区勘查资料为基础,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类分布特征及其变质作用。研究认为,山西的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性,38°线以北煤变质程度较低,煤类较单一,以气煤为主;38°线以南煤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类较多;山西省煤变质类型主要有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三种类型,深成变质是基础,也是山西省最重要的变质类型,岩浆热变质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于深成变质的基础上造成的,接触变质只是局部的,对区域性的变质影响甚微。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为系统研究河南省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演化规律,采用野外钻探、测试分析、统计、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石炭-二叠纪煤类、煤的变质程度、变质作用类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程度总体较高,以焦煤-无烟煤为主,可采煤层的变质程度以及煤类在平面上近似呈环带状分布。煤的变质作用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对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具有普遍控制作用。煤的变质演化历程表明,经历了印支期三叠纪深成变质作用;燕山期侏罗纪,煤系处于高温低压带环境,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岩浆变质作用使煤级剧增,叠加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后,局部煤级进一步增加,形成了现今石炭-二叠纪煤变质分带,其后不同时期各类变质作用对煤级的影响已经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内二_1、一_1煤层为肥煤~无烟煤,煤等变质线倾角大于煤、岩层倾角,煤类围绕岩浆岩呈环状、弧状及条带状分布。据煤变质理论,该区以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华东区二叠纪煤变质规律及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区的主要聚煤期在二叠纪。聚煤作用不仅延续时间长,从早二叠世初至晚二叠世,而且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和其它聚煤期相比较,煤的储量也最为丰富。其中鲁、苏、皖三省煤储量较为可观,闽、浙、赣三省虽较逊色,但也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煤储量,唯台湾省未发现有二叠纪的煤储量。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拟以二叠纪煤为代表探讨其煤变质规律及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煤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起 《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变质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起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6,21(3):311-319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同盆地了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霍面较浅,与高变质煤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岩浆热变质是形成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的主因,模拟分析了湘赣中南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煤变质,煤热水变质作用以载热的深循环流体构成派生热绿岩侵入的增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煤变质理论认为,引起煤变质的地质作用通常为深成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岩浆热变质等。但是,青海煤田地质公司在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研究青海热水煤田煤变质问题时,发现上述煤变质类型均无法解释该区煤变质现象。因为这  相似文献   

12.
湘赣中南部地区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伟尔  杨起 《现代地质》1993,7(3):326-336,T002
湘赣中南部地区的煤主要是高变质煤。虽然深成变质作用存在,但煤本身变化显著,煤与石墨、天然焦同层异矿,煤层围岩蚀变和煤变质带展布与侵入岩体及火山岩的分布密切相关等,都证明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湘赣中南部地区煤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形成广阔的高温区,从而形成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侵入岩体周围形成煤变质正向环带,岩体群之间则形成反向环带;接触带煤变质呈现向石墨或天然焦两个不同的演化方向;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岩浆热变质作用控制了这一地区煤变质带展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唐亚兰 《地质论评》1987,33(1):48-57
河南省中北部地区煤的变质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受到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影响的结果。褶皱前时期(C_2-T-3)煤经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气煤—肥煤;褶皱时期(J_1-K_2)煤遭受岩浆热变质作用形成焦煤以上各煤级;褶皱后时期(E_1-Q_4)煤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但由于煤曾遭受过褶皱时期岩浆热的高温作用,此时期的区域变质作用仅对煤的变质产生微弱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西南地区高氟水分布规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方病之一,查明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是除氟改水、防治氟害的前提。通过对鲁西南地区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及水文地质、地质条件等多个环境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查明了鲁西南地区高氟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影响浅层和深层高氟水形成的环境因素。浅层高氟水呈片状分布于洼地、缓平坡地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47%,大部分地区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1.2~2.0 mg/L,局部大于4.0 mg/L,其形成受气候、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特征及水化学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成因类型为溶滤-蒸发浓缩型。深层高氟水具有水平分带性,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65%,大部分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2.0~4.0 mg/L,氟离子含量分布与晚更新世沉积相带呈现很好的相似性,推测其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起 《地学前缘》1999,6(Z1):1-8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区域岩浆热变质为另一种中国煤的主要变质模型;多热源叠加变质是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最显著;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第2演化阶段;文中归纳出5种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6.
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资料,概括总结了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煤质特征、煤牌号带状分布的规律,以及岩浆热变质作用的成因标志。此外,还重点探讨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一个新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地质模式,即热源(岩浆)-储热体系-地热异常区-煤的变质带。这一观点特别强调热源(岩浆)与地质边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并认为此乃造成煤变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北麓高煤级煤的变形——变质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代勇  张守仁 《地质科学》2003,38(4):470-477
对中国东部大别造山带前陆盆地石炭纪含煤岩系的高煤级煤进行了深入研究,划分出3种变形——变质类型。构造——热变质类型煤样采自剪切应变带内,煤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显著,煤结构参数Lc最大,La/Lc和d002最小,TEM下存在局部石墨化现象,呈现动力变质特征。岩浆热变质类型煤样受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异常高温影响,Romax和Robi较大,显微镜下呈非均质结构,La/Lc在3类煤中最大。区域变质类型煤的Romax最小,但仍远远高于稳定地区相近地质时代煤,反映了造山带旁侧构造——热活动背景下有机质的高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变质类型煤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盆地石炭纪含煤岩系高煤级煤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探讨了不同变质类型煤的芳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煤级煤的自由基浓度、线宽和兰德因子的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随镜质体最大反射率的增大而呈规律性演化的趋势,构造应力作用促进和增强了环缩合作用和拼叠作用,有使煤超前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为一向斜北翼,区内沉积的晚二迭世煤系,东西走向长60余公里,宽2.5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划分为九个井田和一个普查区。  相似文献   

20.
变质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它所形成的变质岩在地壳上分布很广,组成了各种类型的变质区,包括大陆的结晶基底,各个时期的变质活动带和一部分大洋地壳,甚至还包括了部分上地幔岩石。这些变质区往往由结晶片岩所组成,它们是由原有的地壳岩石经过温度的升高或压力的加大,或二者联合所产生的变化而形成的。通过分析和归纳不同变质区的特征,诸如结晶片岩的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区域分布、原岩建造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变质作用可定义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