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呈北东方向狭长条带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大致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长约400余公里,宽仅38—58公里。它是由一套中生代晚三叠—晚侏罗世的沉积—火山岩系经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其变质时代大致相当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是一条年青的区域变质带。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太平洋西岸,呈北东向狭长带状濒海展布。其范围,北起马祖,向南经晋江、东山,延入广东南澳,蜿蜒400公里,宽38—58公里。对此变质带,地质界看法颇多,以前一般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1972年开始的福建沿海1:20万区调,初步查明其为一中生代变质带。在此基础上,我队变质岩专题组又对之作了调研,肯定并深化了以前的认识。本文是由专题报告有关部分汇集而成的,主要对变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镍矿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成因类型:岩浆型、热液型、红土型和沉积型(佘传菁,1985)。玉古拉矿区处于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中段北部,呈北西—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区内出露长约80 km,宽0.29.1 km,向南东方向延伸至纳木错西岸,向西尖灭。与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多为断层接触关系,也见几处侵入接触关系,被新近纪地层所覆盖。该区蛇绿岩带岩石组合齐全,包括超镁  相似文献   

4.
武功山中生代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形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的山前低地.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具三层结构,由脆性变形带、低绿片岩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分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并影响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功山是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南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5.
武功山中生代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山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化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的山前低地。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具三层结构,由脆性形带、低绿片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发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影响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功山是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山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湖口页岩”是王绍文(1931)命名的,标准地点在福建长汀城东北约10公里的湖口村,系指一套砾岩、砂页岩的含煤地层,北起石人下,南至罗地和长汀城关一带,长约20余公里,宽1—3公里,大致呈北东方向展布(图1)。葛利普(A.W.Grabau)1928年研究了其中所产瓣鳃类和叶肢介化石,定其时代为晚二叠世,这种观点,广为后人应用。  相似文献   

7.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大水沟逆冲—滑脱岩片的边界断裂为韧性剪切带,具逆冲—推覆性质,在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逆冲叠置于扬子陆块之上。岩片经历了晚二叠世裂谷变质、晚三叠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滑脱—收缩动热变质和晚侏罗世热隆接触变质3期变质变形作用,尤其是后二者影响深刻,奠定了现今热隆构造,并伴有碲矿床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宁夏煤炭资源丰富,煤类多,在区域和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晚古生代煤层以中、高变质的烟煤、无烟煤为主,中生代煤层以低变质的烟煤为主,从各含煤区分布看,贺兰山、香山含煤区多为高变质的烟煤和无烟煤,灵盐、固原含煤区以低变质烟煤为主,青铜峡-固原深断裂西部的煤变质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分析认为深成变质作用对各时代煤变质具有普遍意义,在此基础上,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也是导致局部地区煤变质增高的因素,如贺兰山含煤区的汝箕沟矿区,受隐伏岩浆热力影响,以岭大井田为中心,呈现北东向展布的半环带状煤级分带;香山含煤区各时代煤类分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推测可能在深成变质作用下叠加了岩浆热力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浙闽赣粤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和近年报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之下存在一个前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其中,前震旦纪的变质基底以呈面形分布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为特征,年龄值大于8亿年,是构成华南地区最古老的陆壳基底之一,俗称华厦古陆,9亿年左右,该陆块和扬子陆块碰撞,其缝合带为强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带,稍后,受区域拉张构造事件的影响,它被裂解为三个走向各异,分布在浙东南-闽西北,赣中-赣南和云开三个地区的块体,分别呈NEE,NNE和NE方向展布,三者之间为巨厚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沉积物质所充填,并有复式岩浆岩流出现,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构造至少经历过三期构造一热事件的演化,这种古构造格局,制约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岩浆成分差异及其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10.
北淮阳地区变质构造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文灿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9,13(2):257-258
北淮阳地区的变质构造地层由前人所划分的原卢镇关群、原佛子岭群、原梅山群、原信阳群和原商城群组成,分布于青山—磨子潭—晓天断裂构造混杂岩带以北,总体呈NW SE向展布,东、西两端被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侵位、破坏或被中生代火山岩覆盖,中部金寨—霍山一带出露...  相似文献   

11.
蒙古最南端与亚干—翁奇海尔罕变质核杂岩南倾拆离断层相关的糜棱岩表明早白垩世近水平的南南东向伸展,同运动期黑云母给出氩—氩年龄129Ma-126Ma,亚干-翁奇海尔罕变质核杂岩证明近来认识的东亚其它部分的晚中生代局部高应变伸展也发生在蒙古。翁奇海尔罕中生代变质作用(以前假定为前寒武纪)对南戈壁微大陆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江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大别山造山带南缘,为先挤压、后伸展形成的叠合盆地,是探讨扬子板块陆内深俯冲—大别山造山带隆起与中、下扬子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早中生代,大别山为华南和华北大陆碰撞造山带,华南地壳向深处俯冲并承受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岩不断向上折返,沿江坳陷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充填有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磨拉石层序;在晚中生代,在中国东部整体的拉张背景下,大别山变质带完全折返上隆,处于变质核杂岩隆升状态,而沿江坳陷具有裂陷盆地性质,充填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两个红色碎屑构造层序,起因于地壳拆沉而产生的均衡隆升和伸展断陷的构造耦合。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  相似文献   

15.
北京房山地区的变质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惠  伍家善 《地球学报》1987,9(2):113-137
本区出露一套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层。由于中生代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及中酸性深成岩体的侵入,地层受到两次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在北京西山发生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产生了区域硬绿泥石-绿泥石带;后期在房山地区发生了接触热流变质作用,在早期变质带的背景上,随着岩体的侵位,围绕岩体的一定范围,从早至晚依次产生了黑云母带—红柱石带—铁铝榴石十字石带—硅线石白云母带,它们的前者依次被后者叠加,揭示了前进变质带的发育,具叠置—收缩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花岗岩体内。这些具有透入性混合岩化特征的副变质岩包体(T3-J)与围岩(片麻状花岗岩)发生过同变形,并且被未变形的白垩纪岩体/脉侵入。这些晚三叠—早侏罗世地层的变质和变形具有朝陆内(NW)方向减弱的特征。下白垩统南园组普遍发生褶皱和绿片岩相变质,并且被未变质的上白垩统石帽山群不整合覆盖。长乐—南澳带的主要岩石单元与构造特征表明华南陆缘在晚中生代经历过两期挤压(造山)。在第一期挤压(造山)过程中,T3-J陆相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随后,这些经历了变形和变质的T3-J沉积地层与中-上地壳的其他岩石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构造折返,其间伴随着大规模同构造岩浆作用(147~135 Ma)和区域性混合岩化。在第二期挤压过程中,早白垩世南园组发生褶皱和变质。华南陆缘110~100 Ma的岩浆杂岩、100~90 Ma的A型花岗岩和90~80 Ma的双峰式火成岩可能分别与这次挤压事件及其后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有关。因此,华南晚中生代两大岩浆旋回(165~120 Ma和110~80 Ma)可能受控于同期的两大构造旋回(165~120 Ma和115~80 Ma)。每个构造旋回包括一个地壳受挤压增厚过程和一个随后发生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华南沿海地区的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陆内同期构造-岩浆作用似乎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其范围,北起马祖,经平潭、晋江、东山,南至广东南澳岛,长达400公里,宽38~58公里。变质带主要由中生代地层组成。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广泛发育,为一典型的低压型(红柱石——矽线石型)区域变质带。这一变质带的查明,对我国东南沿海板块构造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场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典型的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盆地演化阶段明显,晚三叠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沉积,侏罗纪则为前陆晚期磨拉石沉积。对盆地构造沉降史研究后笔者认为:①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幅度巨大,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盆地最西部,紧邻古哀牢山造山带,沉积体呈形楔形展布;③侏罗纪磨拉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中心以及前缘隆起向内陆方向迁移明显;③中生代构造快速沉降的沉积体的楔形展布表  相似文献   

19.
褚杨  陈科  林伟  严德天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9,44(3):922-930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的构造影响。这些构造事件在多系统年代学图上具有很好的表现,系统地揭示了云开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崇礼—赤城地区的红旗营子(岩)群主要由变质表壳岩、晚古生代的闪长质—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变质岩残片或残块组成。利用SHRIMP和LA-ICPMS法对红旗营子(岩)群变质表壳岩的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变质表壳岩样品中除大量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锆石年龄信息外,还有许多中元古代—晚古生代的锆石,且均有晚古生代甚至早中生代的多阶段变质作用的记录。这些证据表明红旗营子(岩)群并非早前寒武纪岩石建造,而是一套晚古生代的变质杂岩。红旗营子(岩)群周围侵入体的锆石U-Pb测年表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它们与中亚造山带多阶段的俯冲、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事件相关。由于红旗营子杂岩中含有晚古生代退变榴辉岩和变质方辉橄榄岩,这可能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在晚古生代早期曾经从华北克拉通上裂开,在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下又重新拼合,红旗营子杂岩代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在晚古生代重新拼合的俯冲碰撞拼贴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