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其吸附热力学参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属于不同营养水平的3个沉积物吸附磷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比较了不同沉积物吸附磷的差别。结论如下:(1)在本研究条件下,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的Qmax、K、NAP和EPC0均高于东太湖和贡湖沉积物,而m却较低。东太湖和贡湖沉积物与其上覆水间基本保持磷吸附-解吸动态平衡状态,五里湖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趋势;(2)沉积物吸附磷主要发生在00.5h之内,此时间段吸附速率为贡湖沉积物与东太湖沉积物相差不大,均高于五里湖沉积物;(3)温度对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影响相对较小,而对贡湖和东太湖沉积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吸附与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柱实验对向海湿地土壤草根层吸附与解吸铅、镉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草根层吸附镉的动力学过程符合Elovich吸附速率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吸附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说明草根层吸附铅、镉的过程是一个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控制的过程;实验条件下,Pb^2 、Cd^2 的吸附动力学特性较好,但解吸动力学特性很差。说明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均有较强的吸持能力,可阻挡重金属离子向深层土壤的迁移,减少了深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汇集。 相似文献
5.
6.
3种人工湿地基质吸附污水中氨氮的性能与基质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的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的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的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的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氮的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的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为20%~42%。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导率仪在288~308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LiCl在纯有机溶剂(异丙醇)中的电导率;利用公式计算了LiCl的摩尔电导率;按Kohlrausch经验公式,使用Origin软件进行线性拟合,作图外推求得LiCl在异丙醇中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0值;并讨论了LiCl在异丙醇中的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活度系数和相对偏摩尔自由能随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及其温度对LiCl溶液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北固山淡水潮汐湿地土壤对铜(Ⅱ)和铬(Ⅵ)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河口地区北固山淡水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长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虉草(Phalaris armdinacea)植物的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重金属Cu(Ⅱ)和Cr(Ⅵ)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Cu(Ⅱ)的吸附受到植物类型与温度变化效应的交互影响。20℃时,生长有芦苇的湿地土壤对Cu(Ⅱ)的吸附量最大,生长有虉草的湿地土壤次之,边滩裸地最小;当温度的升高至30℃时,上述差异明显减小。对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Cr(Ⅵ)而言,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其吸附量的植物类型差异性不明显。当温度从20℃升高至30℃时,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Cu(Ⅱ)、Cr(Ⅵ)的吸附量都减小,反映出研究区湿地土壤对两种重金属的吸附机制表现为化学吸附作用较弱,物理吸附作用相对较强,吸附呈放热过程。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淡水潮汐湿地土壤Cu(Ⅱ)、Cr(Ⅵ)等温吸附的最佳模型,方程中常数n和k的大小能够体现吸附过程中存在的植物类型与温度变化影响效应,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吸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导法测定了KCl在水和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讨论了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并计算了电解质溶液在混合溶剂中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相对偏摩尔焓、相对偏摩尔熵,对其相对偏摩尔性质的某些变化规律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地形复杂多样,泥炭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根据泥炭的堆积强度,概括了全球泥炭的6个堆积带:①极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②中纬度弱度泥炭堆积带;③山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④热带和亚热带弱度泥炭堆积带;⑤温带强度泥炭堆积带;⑥潮湿热带强度泥炭堆积带.根据泥炭的地表形态,划分了以下主要泥炭地类型:苔原多边形泥炭地、冻结的丘状泥炭地、高低位镶嵌的泥炭地、毯状披盖式泥炭地、凸起的贫营养泥炭地和平坦的富营养泥炭地;论述了主要泥炭地类型的分布以及每类泥炭地的特点和赋存特征;总结了估算全球泥炭地面积的研究进展.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大尺度泥炭地面积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未来精确估算泥炭地面积的方法及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Y. Shimazu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67,14(1-4):429-431
15.
近年来受新能源汽车及电子数码行业的影响,锂资源供应市场呈现高价、高需求的趋势。以盐湖卤水为代表的液体锂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有着广阔的开发市场。在众多锂分离技术中,电化学吸附法在液态锂资源提取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技术先进性,该方法能够实现低浓度下目标离子的高选择性分离提取,且更加高效环保。针对电化学吸附技术,电场作用下的离子传输过程对提锂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依据离子传输的三个过程,溶液体相、电极-溶液界面以及电极内部,概述了电化学吸附的Li+传输机制,并且总结在各阶段改善离子传输速率的方法,为研究人员开发和应用电吸附体系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多组份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与高次极限定律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问世以来,它在海洋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乃至化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的高次极限定律及与活度系数、渗透系数间的关联,它们是Pitzer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8.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ore heterogeneity of coal because it affects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is study, mercury intrusion... 相似文献
19.
20.
以天津汉沽盐场高镁卤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色原因,建立了过氧化氢氧化-氢氧化锆吸附联合脱色工艺,分别考察了脱色剂用量、温度、pH值等因素对卤水色度、CODCr及镁离子损失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脱色工艺条件:用卤水处理量1%(体积比)的过氧化氢于室温下将卤水氧化2 h后,在pH值为2~3的条件下经氢氧化锆吸附脱色40 min,氢氧化锆用量为60 g/L。在此条件下,卤水色度及CODCr去除率分别可达99%和85%,镁离子的损失率可控制在1%以下,均高于目前使用的工艺方法。吸附剂氢氧化锆经脱附后可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工艺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